APP下载

转文化性:国际人文交流新思维

2024-02-28钟新王雅墨

对外传播 2024年2期
关键词:拉丁美洲

钟新 王雅墨

【内容提要】源远流长的中拉人文交流进入“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时代,而人文交流的研究范式也经历了主体性、文化间性到转文化性的转变。国际媒体交流是基于对话合作的文化交流,以转文化性理论为基础探寻媒体交流,其情境从现实对话转向跨时空文明交融,模式从外交政策独白转向媒体合作共创,范式由主体信息传播转向多元价值共情。展望面向未来转文化背景下的媒体交流,认识论层面需要跨越时空寻求文化间合作共同空间,方法论层面需要用新兴技术构建面向受众的交流机制,本体论层面需要探寻人类自身的多元文明对话合作,从而实现文明交流互鉴。

【关键词】转文化 间性理论 媒体交流 拉丁美洲 文明交流互鉴

16世纪,中国和拉丁美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启贸易往来,而中拉人文交流也随之绵延了数个世纪。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多次访问拉丁美洲,中拉人文交流开启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阶段。2013年,习近平主席初访拉丁美洲,提出推进中拉关系取得更大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中拉拥有共同的发展理念、共同的发展任务、相似的发展阶段。2014年,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双方共同宣布成立中拉命运共同体,建立《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合作框架。2015年,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上发表的《共同谱写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篇章》,成为中拉关系史上的创举,标志着中拉交流从构想变为现实。①

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際,中国已经与22个拉美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标志着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持续深化。拉美通讯社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拉美的共同利益,也促进区域间的文化、教育等合作。②多米尼加《今日报》报道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全球南方共同利益的促进作用,使世界更加民主化和人性化。③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致力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理念、新方案,积极开创人文交流新局面。媒体交流作为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回答时代之问、凝聚世界共识的责任,需要在新语境下重构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

一、理论转向:人文交流范式从主体性、文化间性到转文化性

在跨文化传播的社会建构互动中,人文交流范式从主体性转变为间性,强调对话和交往的双向性和互构性,在异质性文化的特殊语境中探寻世界文化的间性叙事共通空间。④

主体间性理论是胡塞尔在试图超越先验唯我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并经由舒茨、海德格尔、萨特、伽达默尔、罗蒂、马丁·布伯等思想家获得发展。哈贝马斯拓展了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创立交往理论范式,形成以主体间性为核心的理性。主体间性叙事研究根据主体间、文本间和文化间的关系延展出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的三条脉络。其中,文化间性在呼应主体间共在的基础上强调了多元文化在相互作用中的对话交流。⑤文化间性的概念本身来源于西方哲学,但多位学者认为间性思想贯通中西,体现在文明间的对抗交融,以及对人与世界、人与人关系的反思之中。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文化间性(intercultural)、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跨文化(crosscultural)等概念运用混乱。直到1999年,威尔施在《“Transculturality”——令人困惑的当今文化形式》中提出“转文化”的概念,认为跨文化性和多元文化性等概念虽然强调了不同文化的共存、理解和认识状态,但是没有破除同质化和分离主义等问题,转文化描绘了纠缠、混合和共同的文化间图景。⑥史安斌在2018年也提出中国“转文化传播”的发展需要。⑦文化在受到政治和民族国家等因素影响的同时,可以通过对话沟通超越疆域限制进行杂糅,形成融合文化和第三文化。⑧随着新技术运用普及与媒体平台化转型,“转文化性”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在社交媒体和网络社群中经历着文化交融互动的过程。⑨

二、转文化理论视野下的中拉主流媒体人文交流分析

(一)国际媒体交流实质:基于对话合作的文化交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外人文交流。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⑩在顶层设计指导下,人文交流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特点,媒体、科技、体育、文化、教育、卫生等多重领域交叉融合,中方、外方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层次参与。11人文交流的核心、动力与源泉在于文化交流,12而媒体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平台,通过与外国媒体联合制作、联合采访、合作出版等对话合作形式,以及全媒体和文化传播机构、媒体论坛的建设,实现了信息传播、话语建构和文化交流。国际媒体交流实质是基于对话合作的文化交流,其中对话合作是形式,促进文化交流是目的。

根据《中国—拉共体成员国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2—2024)》,中国和拉丁美洲致力推动新闻媒体合作、设立合作机制、促进机构交流对话等。13具体而言,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西语部合作传播组与拉丁美洲进行多方位的媒体合作传播,与拉美新闻联盟进行合作,在报纸、广播、电视及新媒体多领域切实推进务实合作。中国、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18家主流媒体组建“中拉媒体智库联盟”,为文明交流互鉴合作提供重要机制。中国和拉丁美洲举办中拉媒体论坛,促进信息传播、技术互鉴和民间交流,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推动文化的深层交流。

(二)以转文化性为基础的国际媒体交流

基于转文化理论,本文认为,国际媒体交流的实质是文化交流,而媒体交流情境转向跨时空文明交融,交流模式转向媒体合作共创,交流范式转向多元价值共情。

1.媒体交流情境:从当代文化对话转向跨时空文明交融

在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中,共时化的日常生活事件作为交往理性的背景,成为抽象化的知识结构。然而,对于工具理性的追求逐渐异化,使人类逐渐脱离社会发展的初衷。在此背景下,西方哲学世界号召回归日常生活世界。14中国哲学则与日常生活拥有密切联系。钱穆认为中国哲学注重人心之平易处、人情之实感处,而不善名辨;15牟宗三主张儒教构建人的日常生活,作为人日常生活的轨道。16因此,人文交流不仅要开展当代文化对话,更需要跨越时空、回归日常生活去寻找具有真实意义的人类文明互鉴交融的符号和情境,为当代提供镜鉴。

在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指导下,中国主流媒体在报道当代人文交流的同时日益注重历史维度的文明交流互鉴,通过考古发掘等报道展现文化的共通之处与文明的交融碰撞。中国国际电视台西语频道的报道分析玛雅文化和三星堆文化自然环境、地理维度、出土文物的共通之处,三星堆文明的青铜神树与玛雅文明的木棉圣树体现了文明间相似的宇宙观和文化思维的共通之处。17新华社特稿探寻江西井冈山上“工”字银元雕塑和墨西哥国徽图案的相似之处背后的历史渊源,回顾墨西哥鹰洋在中国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中拉历史悠久的文明共性与源远流长的文化交融,构成了中拉文明对话交融的坚实基础。

2.媒体交流模式:从外交政策独白转向媒体合作共创

杰弗里·考恩(Geoffrey Cowan)和阿米莉亚·阿瑟诺(Amelia Arsenault)将独白、对话、合作作为公共外交的三个层次。18媒体交流也适用这一框架,需要从单向的外交政策等内容的对外传播,转向媒体间对话、项目合作共创,打破文明主体的封闭状态,促进主体间深度交流合作。

就媒体交流而言,独白是以媒体的单向传播为特征,面向规模较大的人群进行传播。中国对拉美的媒体传播形式多样,如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优秀国产电视剧、纪录片、电影等影视作品;西语频道推出《综合新闻》等电视节目和“声动中国”博客,为超千万西语世界用户报道中国社会动态和时事资讯;全媒体平台、个人账号和流行IP的建设。

对话是双向的思想和信息交流,通过在海外媒体发声,接受和邀请采访、评论、咨询等方式,突破不同人群间政治立场和背景差别。如中国国际电视台西语频道《对话》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社会精英提供交流场所,互换视角解读世界;在中秘建交50周年之际,西语频道推出《诗约万里》诗歌朗诵节目,通过诗歌表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在对话中实现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合作包含媒体之间、媒体与工作室或制作公司等进行的联合采访、拍摄、制作等合作传播,是建立长期关系的基础。中国国际电视台联合拉美地区30多家主流媒体共同发布《中拉媒体行动》倡议,与拉丁美洲南方电视台合办《文化之约》、《互鉴》节目,与阿根廷英特格拉文化传媒集团共同推出《跨越》,与哥斯达黎加国家广播电视公司联合制作《自然的声音》等栏目。除推出栏目之外,中国国际电视台还搭建了融媒体定制化服务平台(AMSP)多语种资讯库,作为中国和拉美合作媒体的交流平台。

3.媒体交流范式:由主体信息传播转向多元价值共情

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主体间性理论研究仍然以信息言语为导向,缺少关于言语互动和复调谈话的关注。19在转文化背景下,人文交流范式从单一的信息传播转向多元对话和价值重塑,逐渐超越了以政治建制为导向的交往理性的目的,成为传者之间、传者和受者之间诞生友谊、产生共情的地方。

媒体交流的传者之间,共同的工作需求是国际媒体人长期合作的重要动力,而长期合作助力友谊、共情。宏观层面,有关部门在政策框架范围内成立了“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新闻交流中心”,为中拉媒体交流合作搭建了稳定的平台;微观层面,媒体从业者被视为民间外交家与文化交流者20,其基于共情意愿感知对方文化、融入彼此人文环境,展开具备人民实践性的公共领域差异对话,建立可信任的伙伴关系,扩大合作网络,从而实现媒体交流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实现交流互鉴。

在媒体交流的传者与国际受众之间,中国主流媒体关注元首外交、高层互访、高端访谈、战略對接的同时,也将目光投注在中拉人民日常生活的现实维度。中拉媒体报道了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智利车厘子、厄瓜多尔玫瑰、乌拉圭牛肉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让美食、节日、民生、体育等连结中拉民众的共同情感。

三、迈向转文化性:国际主流媒体交流的未来进路

(一)媒体交流的认识论:跨越时空寻求文化间合作共同空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1媒体交流需要转向多元话语体系,穿越历史源流,挖掘跨越时空界限的文明资源(如中华文明和合、民本、仁爱等多样化价值理念),进行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推进文化间历史、现代和未来发展的交流。历史发展进程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在打破文化交往壁垒的过程中兼收并蓄,汲取其他文明养分,利用全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在对话交流中丰富中华文明。

为了促成国际媒体间情感、意义和价值的融通,需要实现国际媒体交流的国际化,在承认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寻求文化间合作的可能。创新多边人文平台的内容和形式,建立不同国家、地区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特定机制和共同空间。新闻媒体间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互播、联合制作、人才培训等领域展开交流合作,并通过论坛、智库等机制与政府官员、企业人员、国际组织人员、专家学者、民间人士等主体进行交流。

(二)媒体交流的方法论:新兴技术构建面向受众的交流机制

媒体交流建立在自身的利益需求和立场原则差异之上,但仍然可以在特定场域中形成“共通体”。22全球南方地区在欧美文化霸权、语言差异、媒体观念、文化距离等因素影响下,对于中国的了解缺少真实认知和交流渠道,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因而媒体通过新闻交换、人员互访、项目共创、素材平台建设等合作手段,可以推进发展中国家机制观念、文化传统和利益诉求的交流共通。

媒体要完善全媒体融合传播体系,增强内容生产和媒体传播能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丰富现代传播手段和媒体交流形式,推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体媒体交流与虚拟交流平台的互动。关注媒体交流的受众感知,增强中华文化形象的亲和力,建立长期性的媒体交流评估量化标准,避免对外传播的自说自话。注重媒体平台的内容差异化输出,实现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培养业务技能融合、拥有语言优势和多元文化感知力的媒体工作者。

(三)媒体交流的本体论:探寻人类多元文明对话合作

传播的起源“不是指治理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23建立多元主体对话合作的桥梁,深化区域间的媒体合作传播机制。媒体交流的内容定位要从政治宣传转向人文交流和日常生活对话,找寻日常生活的意义世界,使传播回归人本身。增强与国际社会的人文交流,分享扶贫、教育、卫生等领域的经验,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使媒体交流惠及人民。

媒体交流要服务于多元文明世界重塑和共同价值构建,呈现中国故事背后蕴含的价值源头,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传播与实践。挖掘文明共通交融点,促进人文资源互鉴,突出软性传播和共情的重要性,消除文明间隔阂与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在区域和国家间的协作或对抗中,找寻共同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和文化价值的交融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加快国际传播五力建设研究”(编号:22AZD074)的阶段性成果。

钟新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王雅墨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外交习语|三访拉美,习近平筑牢中拉友谊根基》,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com/world/2016-11/14/c_129363321.htm,2016年11月14日。

②Prensa Latina: Franja y Ruta: cooperación desde China a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https://www.prensa-latina.cu/2023/10/17/franja-y-ruta-cooperaciondesde-china-a-america-latina-y-el-caribe, 2023.10.17.

③Hoy: A diez a?os del inicio de la franja y la ruta de la seda del siglo XXI. https://hoy.com.do/a-diez-anos-del-inicio-de-la-franja-y-la-ruta-de-la-sedadel-siglo-xxi/, 2023.5.15.

④陈文泰:《“此在”与“遍在”:跨文化传播间性审思的两个向度》,《编辑之友》2023年第11期,第102页。

⑤周翔、付迎红:《中国影像故事的“叙事—共情—跨文化”互动机制模型——基于对“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第109页。

⑥Welsch, W.: Transculturality: The puzzling form of cultures today. Spaces of culture: City, nation, world, 1999, 13(7), 198.

⑦史安斌《:从“跨文化传播”到“转文化传播”》《,国际传播》2018年第5期,第4页。

⑧刘滢、张毓强:《转文化传播: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升级新可能——基于〈功夫熊猫〉〈花木兰〉等案例的讨论》,《对外传播》2021年第2期,第52页。

⑨阴雅婷、方宇森:《基于文化间性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维度与路径研究》,《新闻爱好者》2023年第9期,第56页。

⑩《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zhengce/2017-12/21/content_5249241. htm,2017年12月21日。

11刘京辉:《中外人文交流的使命与历程——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西南交通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 1期,第4页。

12许利平:《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理论、现实与人文交流的路径探索》,《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第27页。

13《中国-拉共体成员国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2—2024)》,中国外交部官方网站,http://new.fmprc.gov.cn/web/wjbxw_673019/202112/t20211207_10463447. shtml,2021年12月7日。

14郑克岭、颜冰:《西方交往理论的哲学审视》,《理论探讨》2013年第3期,第72页。

15钱穆:《中国思想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18页。

16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8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第98页。

17CGTN en Espa?ol: Sanxingdui y Maya, mirando hacia un mismo cielo estrellado desde hace tres milenios. Sanxingdui y Maya, mirando hacia un mismo cielo estrellado desde hace tres milenios - CGTN en Espa?ol,2022.6.27.

18Cowan, G., & Arsenault, A.: Moving from Monologue to Dialogue to Collaboration: The Three Layers of Public Diplomacy.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008, 616(1), 10.

19毕晓:《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再批判与差异对话理论的建立》,《人文杂志》2021年第6期,第101页。

20崔乃文:《媒体外交:作为外交行动者的媒体研究》,《中国出版》2023年第11期,第6页。

21《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 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95471.htm,2019年5月15日。

22张军芳、钱进:《思考全球交往:支点、理念的传播与中国式研究》,《对外传播》2023年第4期,第79页。

23[美]詹姆斯·威廉·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7页。

责编:吴奇志

猜你喜欢

拉丁美洲
历史记忆与当代互动:拉丁美洲的中国形象探源
Taegro在欧洲和拉丁美洲上市
拉丁美洲国家营商环境排名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一百一十)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一)
南美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人造板制造业在困境中挣扎
拉丁美洲孔子学院发展的现状、困惑及对策
拉丁美洲正进入低速增长周期
拉丁美洲油气探明储量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