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学的三坊七巷私家园林空间特征研究
2024-02-27何梦婷张潇洲何可沁郑玮锋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 何梦婷,张潇洲,何可沁,郑玮锋 (福建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引言
1986年12月,福州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市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唐宋时期,三坊七巷地区开始成为市井之地,晚唐时期,三坊七巷区域被纳入福州城市建设,由此形成了三坊七巷的唐都里坊制街巷布局[1]。由于安史之乱,一大批中原士族衣冠南渡来到三坊七巷定居。随着福州城市中心逐渐南移,三坊七巷逐渐成为福州文化地标。历史上,福州曾经名园荟萃,城内分布有百余处园林。私家园林是古代文化思想外化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同的空间要素组合形成多样化的空间特征,是我国文化表达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类型学研究
建筑类型学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的维特鲁威以人体特性类比为不同人物类型的神庙来选择不同的柱式[2]。当代建筑类型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重点是城市与建筑的公共领域,将类型学的研究扩大到风格和形式要素、城市组织与结构要素、城市历史与文化要素,甚至涉及人的生活方式,赋予类型学人文的意义[3]。
国内基于建筑类型学的相关研究已广泛应用于建筑等领域,包括传统民居的原型研究[4-5]、聚落类型研究[6-8]及建筑外立面研究[9-11]等。在风景园林领域,既往研究集中于景观设计营建[12]、公共空间设计[13]、圩田景观产生与转型[14]等方面。
关于福州园林,当前对其研究和保护,主要是从中外文化交融[15]、园林营建[16-19]和气候适应性[20]等角度进行了研究。现拟通过空间的要素、组织、形态和氛围等方面开展空间类型化研究,从空间特征角度对三坊七巷私家园林进行分类,并分析每种类别园林的“原型”特征。
1.2 研究对象
福州历史街区大规模的保护修复是藉2006年的福州三坊七巷保护和修复开始,时至今日已有20多座私家园林得以挖掘、保护和修复。此次研究选取三坊七巷中13个私家园林中的15个空间样本进行类型分析,具体信息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结合现场调研情况和以往研究案例中的空间要素等分析,基于类型学对研究对象的空间要素及空间特征进行梳理分类,使用SPSS 25.0软件将各私家园林空间信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归纳每类私家园林空间的“原型”。
2 研究内容
2.1 空间特征分析
在三坊七巷私家园林空间特征划分中,将空间总特征分为空间要素、空间组织、空间形态和空间氛围四个方面。
2.1.1空间要素
空间要素方面分为建筑、水体、置石和植物四个类别,如图2所示。建筑要素分为楼阁、廊亭、楼阁廊亭混合设计、无建筑设计。水体要素分为带状水面、面状水面、两种水面混合设计和无水面设计。置石设计分为点置石、带状置石、群置石、两种或三种混合设计、无置石设计。植物设计分为点置植物、带置植物、群置植物、两种或三种混合设计、无植物种植。
图2 空间要素
2.1.2空间组织
在空间组织方面分为视线、游线和竖向变化三个类别,如图3所示。视线设计分为入园近视、借助假山置石或二层建筑的俯视、两种视线混合及无视线设计。游线组织设计分为环游、直游、二者混合设计和无法游览(只可坐观)。竖向变化设计方面分为二层建筑竖向变化、假山置石竖向变化、两者混合竖向变化、无竖向变化设计。
图3 空间组织
2.1.3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方面分为园林空间的平面形状设计和园林空间上边界围合设计,如图4所示。平面形状分为规则与不规则两类,其中规则形状又分为矩形和圆形。边界设计方面分为一面植物/置石围合其余建筑围合、两面植物或置石围合其余建筑围合、三面植物/置石围合其余建筑围合、四面植物或置石围合无建筑围合、无植物/置石围合四面都是建筑围合。
图4 空间形态
2.1.4空间氛围
空间氛围分为郁闭型、半郁闭型和开放型,如图5所示。根据空间要素可将其分为:只有建筑构成、只有植物构成、只有山石构成、两种或三种混合构成、无空间要素。
图5 空间氛围
2.2 系统聚类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聚类分析
将研究对象的空间特征数据导入SPSS 25.0中,得到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聚合系数导入Excel,见表1。绘制聚合系数散点情况如图6所示。图中横坐标为聚合系数J,纵坐标为聚类类别数K。聚合系数突然变化缓慢处即为比较理想的聚类个数所在位置。由图6可知,变化缓慢处为K=3时,由此将研究对象划分出A类私家园林、B类私家园林和C类私家园林,如图7所示。
表1 聚类表
图6 聚合系数散点图
图7 谱系图
3.2 A类私家园林
该类型包括8个私家园林,如图8所示。空间要素方面:建筑以楼阁廊亭混合为主(62.5%);水面形态以带状为主(75%);石头以群置假山为主(62.5%);植物以多种种植混合置为主(87.5%)。空间组织方面:视线设计包括由高至低的俯视和地面之上平视;游线组织主要为混合式(75%),包括建筑前坐观和建筑假山形成的环线;竖向设计以山石构建竖向变化为主(62.5%),部分园林以二层建筑与假山置石混合的竖向设计(37.5%)。空间形态方面:以规则的空间形态为主(87.5%);边界围合主要为二面植物,剩余界面以建筑或墙面围合的方式(62.5%),辅以一面植物,其余为三面植物围合其余建筑或墙面围合的方式和一面植物围合其余建筑或墙面围合的方式。空间氛围方面:为建筑、植物和山石共同围合形成半郁闭氛围(100%)。
图8 A类私家园林平面图
该类私家园林内多于围墙处设置假山置石,并于假山上设置台阶通向假山高处的半边亭,丰富整体园林的动线变化以及视线节奏感,于狭小空间中实现了“登高望远”之感。园中多在假山旁设置小水面,有些会于其上设置小型单拱桥,打破假山中穿行的环形动线。灌木点缀于假山之上,用绿色以打破假山置石的灰色以及亭子的棕木灰瓦较为深沉的色调;高大乔木多点缀于假山边与灌木植物形成植物组团,与半边亭交相辉映,或是孤植于假山踏步旁从而形成光影之趣。该类园林空间是三类园林中面积较大的。由于受到江南园林的影响,园中常有江南园林风格特征,较典型的如小黄楼东园。由于园林空间较小,各个空间要素体量进行了相应的缩小。同时为适应福州夏季较为炎热的天气,都设置有可以穿行的假山置石,或是雪洞,以此实现遮阴以及空气流动的功能,降低人们的体感温度,如图9所示。
图9 A类私家园林“原型”
3.3 B类私家园林
该类型私家园林仅为2个,如图10所示。空间要素方面:建筑为楼阁廊亭混合(100%);水面形态为面状(100%);石头为一半群置,一半混合置;植物为一半混合式种植,另一半为点置种植。空间组织方面:视线设计为混合式(100%);游线组织为混合式(100%);竖向设计中一半为建筑构建竖向变化,另一半为建筑和山石混合设计来实现竖向变化。空间形态方面:为规则的矩形空间形态(100%);边界围合为建筑或墙面四面围合(100%)。空间氛围方面:为建筑、植物和山石共同围合出的郁闭氛围(100%)。
图10 B类私家园林平面图
该类私家园林整体郁闭度较高,空间要素的分布与体量介于A类私家园林空间与C类私家园林空间之间。王麒故居的面积较A类私家园林面积小,但各空间要素俱全,具有半边亭、置石所做假山造景、假山下有水景布置以及相应植物种植。由于王麒故居中假山和半边亭体量所占空间比例相较于其他私家园林大,再辅以孤植的大树,整体园林空间呈现出郁闭的状态。林则徐故居的园林面积较大,水面面积较大,水面上设有石板桥,水面边设有四边亭,无假山置石。该类园林空间中植物配置丰富,具有多个高大乔木构成的植物组团,丰富了园林空间的色彩,也对游人游览过程中的视线节奏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园中的竖向变化依靠二层建筑。该类园林主要有一较大水面,配合水边的四角亭,由乔灌草以及水生植物组成的多样化植物组团。整体空间由于植被的繁茂以及乔灌植物的视线遮挡使得整体空间呈现出较为郁闭的状态,如图11所示。
图11 B类私家园林“原型”
3.4 C类私家园林
该类型私家园林为5个,如图12所示。空间要素方面:60%的私家园林仅出现楼阁建筑要素,40%的私家园林仅出现廊亭建筑要素;普遍为无水面设计(80%);在石头设计方式上则较为多样化,40%为带置设计,20%为点置设计,20%为群置设计,20%为无置石设计;植物种植方式为多种种植方式混合置(50%)和点置种植(50%)。空间组织方面:视线设计为园中近视(100%);游线为直线式(100%);竖向设计为无竖向变化(100%)。空间形态方面:为规则的空间形态(100%);边界围合主要为三面植物围合其余建筑或墙面围合的方式(60%),其余为二面植物剩余建筑或墙面围合(20%)和一面植物围合其余建筑或墙面围合(20%)。空间氛围方面:为建筑、植物和山石共同围合出的开放氛围(100%)。
图12 C类私家园林平面图
该类私家园林整体较A类小。园林空间氛围开放,空间布置较简化。该类园林几乎无水面及假山置石设计,植物多于围墙边界处,且于植物中孤置一石或是将条石作为植物与铺装的分界线,桌椅则置于靠近植物的中部空间,如图13所示。其中鄢家花厅在园中一角设置六角半边亭,配合孤植洋桃树,丰富了空间元素。冰心故居中修建了几级台阶,丰富了空间动线和空间元素的变化。
图13 C类私家园林“原型”
4 结语
三坊七巷中的私家园林作为我国古典园林的组成部分,既有古典园林的共性,又有受到隐逸文化、西方文化、福州地理条件和地方文化等多因素影响的个性。基于类型学构建三坊七巷私家园林空间的分类体系。通过“统计-类型-原型”的分析,探讨三坊七巷中的私家园林的类型,挖掘其中每种类型的“原型”,对于私家园林的保护与传承有着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