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促进法》视角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突围

2024-02-26王昕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1期
关键词:突围家校共育

王昕

[摘要]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家校共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很多学校在家校共育层面还存在家校双方界限不明、家庭教育指导一概而论、家校沟通内容单一等问题,处于单向推动、被动推进的局面。就孩子的教育而言,一方面部分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欠妥。家校双方都需要有更加具有实操性、实效性的举措,亟须找到突破的途径。本文通过厘清家校角色定位、搭建系统家校共建平台、打造家校共育课程、建立健全家校共育的组织体系等途径,推进家校共育,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 家校共育;《家庭教育促进法》;突围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首次确立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形势下,学校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仍存在家校双方界限不明、家庭教育指导一概而论、家校沟通内容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家校共育的效果。作为家校共育的主导力量,学校也缺乏完善的家校共育课程体系及管理机制,使得家校共育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利于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复杂的任务,最完美的教育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以学校为主导,家校携手共同培育学生,是在《家庭教育促进法》政策颁布的背景下首要推进的工作重点。

一、家校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学校和家长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各学校也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推进家庭教育并组织各类活动,但是在推进过程中发现家校共育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校双方界限不明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责任,提出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但就目前家校共育的情况来看,学校家庭携手共进的意识不强,甚至还存在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一方面,家长过度依赖学校,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忽视自己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另一方面,教师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职责和界限划分不够清楚,将自身本应该承担的责任分摊给家长,运用自身教育理念、模式及方法对家长进行指导,希望家长可以代替教师管理和完成教育任务,致使教育工作效率低下。

(二)家庭教育指导一概而论

当前,大多数家庭教育指导往往是以年级、班级為单位而开展的,基本没有考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已有的家庭教育水平。家庭教育指导也需要像学生一样进行分层施教,考虑家长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孩子特点、已有教育方法、经济状况、职业等因素。有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质量较高,而且社会地位较高的父母与子女进行沟通的时间更长,与子女的互动更积极。所以,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时应考虑家长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针对问题对症下药,而不能一概而论,对所有的家庭都采用同一种教育指导方式。

(三)家校沟通内容单一

目前的家校沟通普遍停留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沟通时机一般都在开学前、考试前后、学生成绩出现问题时等,有的家校沟通甚至就以转发通知、反馈学生学习问题为主。一方面,因为家长过度重视成绩,导致家庭教育内容以“智育”为主。另一方面,学校也承担了社会的期待,过度重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量。双方都以“智育”为沟通的主要或者唯一话题,家校沟通内容十分单一。

二、家校共育问题的突围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各自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职责范围、影响价值,因而在学生个人成长中也有着不同的教育功能。面对家校共育的困境,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围。

(一)厘清责任,共同育人

做好家校协同育人,首先要明确家校双方在学生个人成长中的职责,明晰自己工作的边界和定位,不失职,也不越位,才能达到最好的协同育人效果。从立德树人角度来看,家庭是孩子习惯培养、品行养成的首要环境,学校是学生智力发展、品德修养的主要阵地,教育的各方主体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座谈会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信任,最大程度上取得家长的配合,同时通过家长委员会定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方式、教育理念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让家长体会到学校与家长共同携手促进孩子成长的真诚,达到家校共育的最佳效果。

(二)家校互动,多管齐下

1.学校打造家庭教育课程,为教师赋能

教师是家校共育实施的具体执行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家校共育的胜任力去指导家庭教育。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搭建家校共育学习、实践的平台,增强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意识,提高其指导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家校共育的专业素养。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为教师赋能:

(1)开设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系列课程

该课程主要针对教师身心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专业指导,旨在让教师提高自我幸福感,进而去感染学生和家长。

(2)开设提高教师家庭教育能力的知识赋能课程

该课程包括与家长的沟通技巧、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等,旨在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提高其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3)优化教师家庭教育素养的评价体系

学校可以通过知识问卷调查家长和学生对教师指导的满意度,分享教师家庭教育的优秀案例,促进教师进一步深入学习,从而实现教师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的良性循环。

2.学校搭建家庭教育平台,为家长赋能

学校要积极搭建各类家庭教育平台,普及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根据自身的管理模式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

(1)搭建家校共育平台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省级家长课堂、学校微信公众号、月约谈、家长沙龙、专家讲座、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了解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方便家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自己家庭的学习和沟通方式。例如,家长可以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沙龙,和专家近距离沟通,与其他家长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学习借鉴。

(2)打造家庭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开发一系列课程帮助家长成长(如图1),如“看见”系列家长课堂:引导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变化、情绪、需要,让家长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孩子,和孩子走得更近;“倾听”系列家长课堂:家长在看见孩子的变化、情绪和需求后,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正向的引导;“陪伴”系列家长课堂:包括“与孩子共读一本书”“亲子时光信箱”“亲子志愿服务”等亲子互动实践活动,协助家长在实践中真正做到有效、科学、恰当地陪伴,营造更加温暖融洽的家庭氛围;“互动”系列家长课堂:开发“家访金句”“亲子阅读”“家长研学沙龙平台”“亲子运动会”等,汇聚资源,形成合力,不仅可以达成“让学生更好发展”这一共同目标,也能促进教师、家长的德行提升,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三)建构模型,提升品质

《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要遵循家庭教育特点,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因此,学校可以采用数据分析的方式建构模型,完善服务体系,让家校共育落地开花,具体操作如下:

1.数据建模

学校通过家长和学生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教育方式、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把学生所应接受的家庭教育进行科学分类,制定初步方案,并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管理体系,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学生为中心、学校为依托、教师为助力、社区为拉手的“家校社共育服务圈”模型。

2.完善体系

学校通过不断创新优化课程设置,给教师赋能,增进师生关系;教师反哺家庭教育,指导家长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增进家校关系,共同打造家校共育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如图2)。

3.全员育人

学校可以发挥全员育人的优势,如班主任通过双向选择为每个学生配备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每个学生也可以采用“1+N”的方式配备多位教师。每位教师在接受学校系统的家庭教育学习后,成为专业的家庭指导教师,为每个家庭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提出家校共育的改进方案与实施方法,发挥家校共育的资源互补优势,为家校开展深度合作赋能。

三、结语

在推进家校共育中,学校起主导作用,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推进家校共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专业指导作用。学校要建立健全家校共育的组织体系,形成一套双方共同遵守、协同推进、产生实效的管理机制和方法,这样才能为形成新的家校共育局面打牢基础。家长通过自身学习、学校指导,多途径明确自己的家庭教育责任,与学校一起承担育人责任。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联合,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一系列的资源体系,让共育视野更开阔、共育目标更到位、共育实施更高效。

[参考文献]

[1]余芳洲.“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现实问题及破解策略[J].教书育人,2023(14).

[2]方浩,陈琦.内外兼修,提升教师家校共育力[J].中国德育,2023(12).

猜你喜欢

突围家校共育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堵车“突围”记
学员团突围战(中)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上微突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