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4-02-26焦素娟
焦素娟
【摘要】习作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密切相关。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具有主题集中、直观形象、发散的特点,将其应用于小学习作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更透彻、更真实地打开创作思路,培养思辨能力。文章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分析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可行性,探索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流程,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习作訓练体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作文教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2—0054—04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笔者对小学生习作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多存在模式化教学、理论性教学的现象。部分学生习作存在“无头绪”“无素材”“无真情实感”“应付了事”的现象,习作内容贫乏空洞,视野狭窄,人云亦云。学生在写作前思维往往处于无序状态,缺乏系统思考,畏惧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也会经常停笔,思绪中断,久而久之,习作便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山”和令人恐惧的“苦差事”。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一个提纲挈领的整体习作思路,无法高效构思,无法在短时间内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的素材,无法让作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思维方式,带给了思维最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同一个问题,这种可视化思维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更透彻、更真实地打开创作思路,摘选习作素材,建构习作框架,丰富习作内容,培养思辨能力。
一、思维导图基本概述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及特征
思维导图是托尼·巴赞发明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是一个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也是一种借助图像辅助思考的工具[1]。脑科学研究理论认为,大脑神经是一个发散的网状神经元,大脑的思维也是网状发散结构。思维导图正是基于对人脑思维激活——交流的模式,形象地展示思维发散路径,它将我们聚焦的核心关键词向周围分支发散,每一分支的关键词既与上一层级紧密相连,又是下一层级的中心关键词,这些分支如同大脑神经元一样向外发散。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帮助其有效学习。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包括感觉、记忆或想法,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发散出很多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既代表着与中心主题的相连接,又能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这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很多关节点,这些关节的相连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构成个人数据库。
(二)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1.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体现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其中将思维能力内涵界定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2]同时,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都提到,学生要学会观察身边事物,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考。
2.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者认为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其大脑中建构具有个体差异性的知识脉络[3]。思维导图也是建立在学习者原有知识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知识脉络的过程。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以生为本,教师为辅,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找出作文中心关键词及各层级内在联系,进行脉络梳理和绘制。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理解的过程。
(三)思维导图的绘制
绘制思维导图需要准备白纸和水彩笔。绘制前,需明确核心首要问题,从中提取关键词。其次,将核心关键词写在白纸中央,配以鲜明的图形及颜色,刺激视觉以突出主题,帮助记忆。最后,围绕关键词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绘制一级分支。用同样的方法,再提取关键词,绘制二、三级分支。同一级分支线条粗细保持一致,二级分支比一级支线条细一些,第三级比第二级再细些,依次递减。
二、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建立目标体系
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分年段确立了语文课程总目标,习作目标随年段升高而不断提高。各年段目标再依次分解到每一册课本、每一单元、每一课时中[4]。所以,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在学段宏观习作目标的指导下,分析单元习作目标,并依据单元要素,统筹大单元备课,将单元目标分解到每篇课文中去。教师在每一课阅读教学中关注写作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标地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加入一些随堂练笔或者口语表达环节,循序渐进地进行习作前的练习,有效支持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
借助思维导图会使习作层级教学目标呈现得更加清晰明了。教师在学习课标之时,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课标中的作文年段目标作为中心关键词,将各年级各册目标作为第二层分支,单元教学目标作为第三层分支,每篇课文的习作教学目标作为第四层分支,并且将习作教学层级目标融合在语文整体教学目标思维导图之中。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各个层级、各个维度之间的目标在一张图中一目了然。习作目标思维导图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依据目标脉络体系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标准,理解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二)运用思维导图,建构写作框架
在预写阶段,学生需要在明确习作主题和内容的前提下搭建文章框架,确定作文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局部与细节之间的关系,明确作文主次详略、段落衔接。在此阶段,学生首先需要仔细审题,明确习作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在头脑中筛选与之相关的习作素材,提炼此次习作的主题,同时选择恰当的写作角度和着眼点,绘制思维导图中的核心关键词。再者,由核心关键词发散,确定作文要写的具体内容。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效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例如,你的习作要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这几个分支关键词和你的习作主题是否相关?为了更好地凸显习作主题,哪一分支要详细展开描写?哪一分支要略写?每一分支的关系是怎样的?是否紧密相连?除了这几个分支,还有哪些能够延伸写作的关键词,以帮助你更好地诠释内心的想法?对照例文,你的写作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晰?通过教师点拨及小组合作,学生打开了思维,头脑中会涌现出许多写作素材,不知道如何取舍。此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先将头脑中的所有想法简单写在纸上,再将所有想法呈现在纸上,对事例关键词筛选、调整,删除多余的分支,明确写作重点,理清写作思路和结构。
例如,学生关于“我的心爱之物”的习作思维导图是这样的,选择布娃娃作为主题关键词,并且抓住其无言、陪伴的特点将习作题目定为“无言的伙伴”。开头引用儿歌,引出心爱之物——布娃娃;中间分别介绍布娃娃的样子、对待布娃娃的态度变化、“我”和布娃娃相处的具体事例;最后直抒胸臆,表达“我”对布娃娃的喜愛之情。
(三)运用思维导图,丰富写作内容
起草文章考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能力[5]。如何把习作写得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则需要把文章写具体写细致。《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目标中提到“力求具体生动”,第三学段中则要求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实际教学中,将习作内容写具体恰恰是学生的软肋,也是习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思维导图的各个分支可以无限拓展,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习作相关的素材都列入分支,再从分支中提炼习作所需关键词,在这样的思维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思考的层面更宽,习作的内容也会更加具体、完整。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聚焦细节描写技能。在教学动作描写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将动作写准确,写丰富。比如都是写“吃”,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思维,找到许多表示吃的动词,例如咀嚼、啃骨头、啃玉米、尝咸淡、舔盘子、咬苹果、狼吞虎咽、吮吸乳汁……同一个动作,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避免语言重复,从而帮助他们在习作时准确生动地还原场景。
动作描写还要连贯。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思动作的细节。下图是洗衣服动作拆分思维导图:
运用思维导图无穷延伸性的特点,对“洗衣服”的动作细化分解,比通过提纲形式梳理要细致很多,学生能够打开思路并且关注到细节,从而将动作描写写准确、写具体、写丰富、写连贯。
以上方法,同样适用于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例如,语言描写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人物语言要有个性,符合人物性格、身份特征,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语言特征;人物语言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减少相同语气、意思的废话;人物语言要有变化,尽可能变换提示语的位置,将“说”替换成“告诉”“喊”“叫嚷”“叮嘱”等词语;人物语言要传神,将人物语言描写同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四)运用思维导图,助力习作评改
评价和修改习作也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写作技能。《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二学段习作目标的要求是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语句,第三学段则要求不仅要修改自己的习作,还要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所以,在完成习作后,学生需要重读回顾一下自己的习作,检查是否存在错别字、病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思维导图上直观呈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一个修改标准,帮助学生依据标准客观修改自己的习作。学生对照自己的思维导图,反思自己是否完成习作目标,是否做到详略得当,是否将结构安排合理,是否将细节刻画到位……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偏离了最初的设想,学生可以及时修改。自评后,主动与他人交流习作,在对照他人思维导图的基础上修改习作,对比他人的写作思路,汲取他人写作的优点,反思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从而打开思路,积累习作经验,提升习作水平。
习作能力是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刚接触写作,更需教师在教学中给予更多关注。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将思维导图引入习作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激活习作灵感,整理习作思路,组织习作素材,规划文章结构,列出习作提纲,丰富习作内容,聚焦习作主题,完善习作内容,改善学生习作“无头绪”“无目标”“无结构”的问题,从而助力习作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升学生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国访.思维导图在作文立意选材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3(10):32-3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5.
[3]东尼·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李斯,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4]周健.如何确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04):10-12.
[5]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88.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习作能力的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 GS[2021]GHB0061)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