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域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4-02-26魏学天
魏学天
【摘要】家校共育视域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内容侧重关注学生共性问题,缺乏个性化理论研究或教学实践,又因学校、家长、学生沟通不足,家校共育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文章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并提出采用营造积极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升教师和家长心理健康素养等方法,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未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加注重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指导,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教育服务。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2—0029—04
开展家校共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多样性的主要方式。因此,家校共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学生现实的心理状态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使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在我国的教学环境下,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和家长克服潜在的教学困难,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学习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从而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一、家校共育视域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校共育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影响着学生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学生心理。而家校合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理性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提升交流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视域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心理情感、人际关系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家校共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活,采用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家校共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心理不足,并在家长和教师指导下采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
3.有助于提高家校共育效果。提高家校共育效果是家校共育视域下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体现。家校共育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利于教师和家长全面掌握学生学习和生活状态,进而对学生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如当学生和他人发生争执时,家长和教师在了解事情原委后,可为学生讲解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会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也能加强家长和学生间的沟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1]。
二、家校共育视域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原则
1.尊重接纳原则。家校共育视域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尊重接纳原则。尊重接纳原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尊和自信,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有助于增加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学生积极健康地面对生活。尊重接纳原则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当教师和家长能够尊重和接纳学生间的差异时,学生会对他们产生信任和敬意,促进学生愿意与他们沟通和交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家长要增强自身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需求和情感体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积极引导原则。积极引导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要求教师和家长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积极面对生活。同时,积极引导原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肯定的态度,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应对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三、家校共育视域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制订家校合作计划。家校共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程中,学校和家庭要承担起不同的责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序进行。学校负责对学生开展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供家长心理健康指导等,为学生提供心理教育支持和帮助。家庭负责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关注子女情感需求,给予子女充分的关爱和支持,积极配合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加强与教师联系和沟通。同时,家校还要树立合作目标,如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正面积极、自信自立的人格特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预防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急躁等,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明确合作目标后,制订合作方式,如定期举行家长会,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态;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心理辅导活动,让他们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更好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建立家校联系册,记录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方便家长与教师沟通。此外,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学生情绪管理,教授学生识别、理解和管理自身情绪的技巧,包括知晓情绪种类,理解情绪含义,以及学习如何调节情绪。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自信地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探索,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社交技能,教授学生有效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技巧,如倾听、表达、协商、团队合作等。在学习和实践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家校共育背景下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家校应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环境。学校可以优化教学设施,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各类有益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创造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家校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因此,应加强教师培训,定期召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教师掌握基本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自我学习和进修,让教师多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学校应建设心理咨询组织。心理咨询组织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和危机干预等服务。同时,可以定期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家长要积极参与心理咨询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从而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合作,家校双方更好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家长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对高分的过度追求思想。家长的期望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分追求高分会导致孩子承受过大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家长需要转变观念,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而非仅关注学业成绩。学校以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认识到过度追求分数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学校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長,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可开展针对性心理辅导。针对性心理辅导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学校可以组织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问题,制订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计划。心理辅导包括个体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等多种形式。个体辅导是针对单个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决;小组辅导可以将有相似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共同探讨和制订解决方案;集体辅导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以讲座、活动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3.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活动。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心理素质,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3]。例如,在讲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课程中,教师可以先介绍人际关系的概念和作用,然后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正确处理不同人际关系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日常生活中有效的沟通技巧;再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实际生活中的人际冲突情境,从而提升实际沟通能力。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主题讲座等。例如,学校举办了心理知识竞赛,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在心理剧表演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角色的情感特点和心理变化,从而加深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在心理健康主题讲座中,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家长言传身教对孩子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学校与家长要加强沟通,定期举办家校活动,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例如,在家长会中学校可以向家长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同时,学校还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资料,提升家长沟通能力、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能力等。
4.建立反馈机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问卷调查可有效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给家校共育提供反馈。例如,问卷调查时,教师可询问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程度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学满意度等,这些问题有助于学校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和偏好,调整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个别面谈是一种更为深入的反馈机制。在面谈中,教师可以针对性了解面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和家庭对他的关心,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例如,对于一些情绪波动较大、行为异常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面谈方式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并及时采取干预和治疗措施。奖励机制是一种正面的反馈机制,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5]。例如,学校可以设置一些奖励项目,评选“心理健康之星”“阳光少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在家校共育视域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家校共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家庭和学校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及学生心理状态,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条件。此外,家校还应该积极探索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用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叶梦诗.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及家校共育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2022(14):01-03.
[2]刘继荣.家校共育视角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23(01):59-62.
[3]吴美姣.家校共育下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策略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05):62-65.
[4]熊少青.家校协同模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研究[J].科学咨詢(教育科研),2023(04):36-38.
[5]刘丽翠.家校共育视角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促进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09):233-235.
编辑:宋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