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别风淮雨
2024-02-26徐廷华
徐廷华
散文集《并非别风淮雨》是文史专家、作家肖振才漫游史海编撰三十本史志书、十本专著后,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全书分为行走故里、世说新语、旧朋新友、旅行笔记、随笔记事、评论与欣赏、灯下读史、薪火相传八个部分。肖振才将文学和文史并重,议论与史实交糅,散文中有史料的点缀,史实中又见随笔的韵味,新颖独到,不拘一格。在这些文章中,无论是观人文、观世事、观历史、观山水,或者观其他,均厚积薄发,皆有所创见。翻卷摩挲间,方解书名中所用的成语“别风淮雨”所赋予的另一种新意。
作家、评论家雷达有言:“真情实感永远是散文的命脉所在。”因而我以为,散文最需要的就是通向心灵。肖振才这本散文随笔集就是如此。书中前几个部分无论是写故乡南屯老屋,还是写父辈亲情;或是写新朋旧雨,抑或写游踪见闻,均突出了真情实感,都是作家所历所经所见所感,文字朴实,在娓娓的叙述中,糅进一些史料,使得作品更加厚重,更显深度。
在《父亲的乡恋》一文中,肖振才写已逝父亲生前为生计考虑,提前从铁路上退休,然而父亲回到家乡后却没闲着,一心扑在发展当地农村经济。为什么不闲下来,肖振才很自然地补上一段史料:家乡王庄镇南屯村地处淮北平原,这里地势低洼,夏秋旱涝发生概率大、危害重,原来遍地的高粱、棉花、甘薯、烤烟等,农户多已不再种植,粮食产量在全省处于中下等水平,几乎没有南方农村那样星罗棋布的乡镇工业。
有了这段史实铺垫,老父亲退而不休,为振兴家乡的发展纯然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强烈的责任驱使。于是肖振才写道:“父亲对家乡的感情与我们不同,他注重的是如何与众乡亲一起改变家乡的面貌……他把组织关系迁回家乡,积极参加村里的各項工作,以老党员的身份,教育引导年轻同志,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发展当地农村生产,同时热心引导青年农民外出务工,改善农村经济。”看出肖振才写父亲,不囿于家庭亲情的叙述,而是别具只眼,把父亲放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来写,这样一个老共产党员带领乡亲们脱贫攻坚、振兴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作品就更有深度了。像这样的篇什,在本书的《双墩觅古》《发黄的婚约》《垓下古战场》中都有详尽的体现,既写人之情感,又讲历史故事,文笔挥洒开豁,跌宕多姿,妙趣横生。
在“灯下读史”一辑中,肖振才还用随笔写文史,所写篇什文史丰厚、政经广博,行文视野开阔,仿佛游走于历史时空,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在“灯下读史”一辑中尤为突出。如《南方局对抗日战争的贡献与影响》《秦邦宪为新四军组建所做的贡献》《抗战前的中共南京地方组织》等篇,肖振才以翔实的史料,考证论述了周恩来、秦邦宪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远离中央驻地的国统区,坚定执行中共中央的部署,共度时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的形成,为发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卓越贡献。这虽是老题材,但在肖振才笔下,一改往常惯用的资料梳理说明,用随笔形式,议论宏富、见解新颖、有根有据,读来增长知识、获悉掌故,温历史之故,知世事之新。
细读《并非别风淮雨》,仿佛看到肖振才在历史与现实、理性与感性之间穿梭自如,又有优雅、沉实之态,用真性情、真灵魂来写作,他长期从事党史研究工作,所写之书不仅内容驳杂、包罗万象,而且语言简洁,就像中国画里的白描,常常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编辑 吴元梓 1159492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