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学”课程的理论范式及应用效果评价*
2024-02-24邓靖怡易雪玲龚慧兰
邓靖怡,易雪玲,龚慧兰,周 悟
(1.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 东莞 523083;2.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中山 528400)
在全球化、信息化、新技术变革、产业结构重组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职业更迭频繁,生活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因此,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应对未来挑战与变化的能力是新时代的新要求。然而,我国传统的职教课程基本是借鉴西方职教课程,在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等价值理念引导下,对学科课程进行改革的结果。其能否顺应我国职教课程现代化转型升级的时代需求,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完成职教领域“立德树人”的时代新任务,实现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基于对这个问题的审视,我们针对中国职教课程的实际问题,研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课程新范式:“帮学”课程。
一、变“教”为“帮”的“帮学”课程范式
课程范式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课程共同体内部共同拥有的理念;二是共同体达成一致的课程决策框架。前者属于哲学或价值观层面,是课程的灵魂;后者是价值观主导下所形成的关于课程的各项决策或主张,属于科学层面或经验事实层面。由此,“帮学”课程范式是指“帮学”课程共同体拥有的核心理念与相应的课程主张的统一[1](见图1)。
图1 “帮学”课程理论框架
(一)帮助学生学习是“帮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帮学”即帮助学生学习,是区别于“跟学”的一种教学互动模式,核心指向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帮学”课程主张“生为学本、师为帮本”[1],意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本体,是关键要素;教师则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各种方法,从学习意义、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学习环境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支持[2],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真实学习、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帮学”的提出,旨在改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信息单向流动模式,变“教”为“帮”,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学习是“帮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来源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理论,是“帮学”各项课程决策,包括课程设计、课堂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的逻辑起点与落脚点。
(二)“三维五育”是“帮学”课程的目标选择
“帮学”课程有两层内涵,一方面指新的课程范式,另一方面指在“帮学”课程范式指导下开发的各门具体课程,比如“学前教育学”“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等。因此,“帮学”课程目标也有两个层面,课程范式目标和某门课程的具体目标。“帮学”课程范式追求“五育”并举,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旨在落实新时代我国教育目标,实现学生认知、思想品德、身体健康、审美情操、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挑战[1]。“五育”既是“帮学”课程范式的价值追求,也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3]。该价值选择不同于传统职教课程就业导向的片面性与短视性,更具有全面性和可持续性。“三维”是某门具体的帮学课程对学生学习的效果预期。“帮学”课程主张从品德和价值观、生活技能、工作技能三个维度着手设计具体课程的学习目标[1]。其中,品德与价值观包含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价值观、品格德行等,充分融入了我国课程思政的改革要求;工作技能是指与未来工作相关的知识、经验、技能等;生活技能是指良好的社会心理能力,即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积极的行为能力[2]。三维目标体现了我国“以德为先”的传统文化,又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加符合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特点。
(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实施“帮学”课程的基本路径
创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实施“帮学”课程的基本策略,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路径。根据美国教育家芬克的观点,主动学习包含“获取信息和观点”“经历”和“反思”三要素,需要将这三个要素融为一体,才能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4]。因此,在开发与设计“帮学”课程时,教师需要做到三点:其一,创设能够实现多项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学习经历;其二,选择需要向学生介绍的信息和观点以及介绍的途径;其三,设计能鼓励学生针对学习过程进行深度反思的活动。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帮学”课程在选择帮学内容、实施帮学流程、评价帮学效果等方面的具体主张包括三方面。
1.“帮学”内容面向未来生活与工作,覆盖五大领域
职业教育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有两个层次,一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另一个是具体课程的学习内容。“帮学”课程范式下,专业课程体系覆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大学习领域,对接“五育并举”的培养目标,并且根据认知规律和工学结合的原则,采用分支平行式、直线式、螺旋式等多种方式,将五个领域的课程进行编排组合,形成协调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3]。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体课程的学习内容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价值或工作价值。因此,教师选择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时,要尽可能地接近未来的真实世界、真实工作、真实生活[5],主要选择相关学习领域在未来生活与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知识与技能的记忆与理解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纵向逻辑,知识技能的应用则遵循知行合一的横向逻辑。在编排具体课程的内容时,我们将这两种逻辑结合起来,即形成了矩阵式组织逻辑。以矩阵式逻辑编排的课程内容结构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最后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典型职业性和实践性,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帮学”过程采用“二环六步”的流程和“体验式”学习活动
首先,“帮学”流程分为自学和帮学两个环节,自学环节安排在课前,含自学与解惑两个步骤;帮学环节安排在课堂,分为讲授、讨论、实践、评学四个步骤[6],简称为“二环六步”。自学环节的主要目标是获得信息与观点,即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帮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精讲,完善认知;在讨论与实践中,整合与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再通过评学,发现问题,反思学习过程。在讨论、实践、评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感知发现知识的价值,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兴趣,并进一步了解自己和他人,进而促进三维目标全面达成。
其次,“帮学”过程“体验式”学习活动。教师会围绕主动学习三要素设计多样的“体验式”学习活动,比如自学环节的文献研究、自学测评,帮学环节的辩论演讲、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工作流程、实验操作、真实项目、社会服务、情境观察、反思写作、问题日记等。活动中,教师采用自学指南、场景导入、讲解、指导、示范、启发、合作、评价与激励、个性化反馈、文化式回应等“帮”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学习、教师帮助学习等学习方法,体验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实现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的充分互动。通过“体验式”的帮学活动,在德、智、体、美、劳五大学习领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表达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较好地融合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3.“帮学”课程实施“情景化、参与式、个性化”的教育性评价与反馈
“帮学”课程不再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评分方式对学习进行认证性评估,而是采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的教育性评价。“帮学”课程的教育性评价一般有四个步骤:(1)基础评测。针对某一具体的学习目标,了解学生的基础。(2)提供目标达成的评价标准。标准可以由教师制定,也可由师生共同讨论制定。通过了解或讨论标准,学生能进一步学习、应用和反思新知识,更好地解决问题。(3)自我评估或互评。让学生根据标准,对自己或同伴的学习进行反思、分析和价值判断,以更好地比较与反思。(4)教师给出评价与反馈。教师的反馈要经常、及时、有区分度且充满爱意,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会解决问题。这样,当学生经历了制定标准,用标准去评价他人,用标准去评价自己时,其自我评估能力会大大加强,而这是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可见,“帮学”的教育性评价具有三个特点:“情景化”即在学习情景中或学习活动后进行评价;“参与式”指学生既是评价对象,更是评价主体;“个性化”是指收集每个学生的相关数据,并对其提供针对性地评价与反馈[2]。因此,“帮学课堂”的评价是基于诊断与改进的,是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深度学习的。
与传统课程相比,“帮学”课程范式实现了如下转变(见表1)。
表1 “帮学”课程范式与传统课程的主要区别
综上所述,“帮学”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需知识和经验,按照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加以整合编排,通过“帮助学生学习”,促使学生“会学”“学会”,从而在品德与价值观、生活技能、工作技能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的课程范式。
二、评价方法与工具
课程效果评价是衡量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即课程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贡献。根据学习领域和学习规律不同,“帮学”课程分为四种类型,即操行课、认知课、技能课和行为课[6]。自2020年始,“帮学”课程研发团队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帮学”课程改革。至目前为止,共8 所高校,26 门课程的35 个班级的学生体验了“帮学”课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学、Photo shop 图形图像处理、服饰设计等,含操行课、认知课、技能课三种课型。
本研究通过分类整群抽样的方式,在2022年上学期广东省某高职院校实施改革的“帮学”课程中选取三门课程,分别代表“帮学”课程实践的三种课型。其中,21 级电梯专业实施的“概论课”代表操行课;21 级学前教育专业实施的“学前教育学”代表认知课,21 级服装高本班实施的“服装制版与工艺(上装)”代表技能课。本研究以这三门“帮学”课程实践为基础开展“帮学”课程效果评价研究。
(一)评价维度与指标
首先,本研究的“帮学”课程效果评价旨在审视“帮学”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即课程应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贡献。因此,本研究以三维目标为依据,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评测“帮学”课程对学生整体发展的影响。其次,学生是否“会学”、是否“学会”也是我们评价课程效果的视角。“会学”主要是学生愿意学、能够学,主要衡量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检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时间投入、在自学、互学、帮学过程中的学习投入状态,而学习投入状态主要检测学习行为倾向与学习策略;“学会”则是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从学生在品德与价值观、生活技能、工作技能三方面获得的有益经验设计评测项目。据此,课程组初步确定了学习动机与时间投入、自学投入、互学投入、帮学投入、品德与价值观、生活技能、工作技能七个评价维度。
(二)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的开发包括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及指标权重。评价模型的开发经过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研究组邀请了12 位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专家,通过头脑风暴法开发了38 个评测项目,开发了专家咨询问卷。
第二步,邀请了15 位在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专家,采用专家咨询法,通过李克特五级量表评分方式,依据重要性均值和CV 值(变异系数)确定了26 个评测项目,如表2。经统计分析,本次咨询专家的积极系数100%,权威系数0.791,完全达到研究有效性的要求。
表2 专家咨询结果中符合遴选要求的指标均值、标准值及变异系数
第三步,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通过迈实AHP 层次分析法软件建立“帮学”课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2。
图2 “帮学”课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分析法将问题按照总目标、准则、候选指标构成一个可分析的层次模型,根据不同因素对所有候选指标进行单独评价,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求解出所有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值大小的权重确定方法[7]。本研究组设计了评价指标权重的咨询问卷,邀请上述15 位专家,请其采用9 级评分法,对所有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得出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列出两两比较矩阵。再将专家评分结果导入AHP软件,从而计算出权重结果。共回收到14 位专家的问卷,经过软件自动补全、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显示总排序的一致性比率CR=0.0173,小于0.1,显示专家评价一致性较好,群决策通过一致性检验。导出的各评价指标权重值结果见表3。
表3 “帮学”课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及权重表
表3 显示,一级指标中,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自学投入、学习动机与时间投入、帮学投入、品德与价值观、互学投入、生活技能、工作技能。26 个二级指标中,“学习目的”“喜欢自学”“敢于质疑”“国家民族认同”“时间投入”“社会价值认同”“讨论与实践”“思考与分享”“多维联系”权重较大,他们基本分属于“自学投入”“学习动机及时间投入”“帮学投入”“品德与价值观”4个一级指标。所以,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排序吻合程度高。至此,本研究通过头脑风暴法、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完成了“帮学”课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
(三)方法与量表
课程应用效果评价采用前后测分析法,检测学生通过“帮学”课程学习,各项目的变化程度。评量表共有两份,前测使用《“帮学”课程学习基础评量表》,后测使用《“帮学”课程学习效果评量表》。每一份量表包含了26 个评量题。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由被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每个条目进行评分。
(四)数据采集与统计
1.预调查
本研究的预调查在广东某高职院校随机选取50 名学生,分成2 组,集中在教室实施。预测后,研究人员现场征求被试的感受和意见,据此对量表进行修改。同时,计算出被试的平均答题时间为91 秒,并确定以此作为检测问卷是否有效的条件之一。
2.正式施测
前测在课程开始的第一周内进行,后测在结课后一周内进行。以参与三门课程的全体学生为被试,共188 人。调查结束后,研究组按照作答时间低于91 秒和(或)全部选项相同的标准剔除无效问卷。数据显示,前后侧被试参与问卷调查的积极性分别为89.9%和100%,前后侧有效性分别为94.7%和73.4%,符合统计分析要求。
3.信效度检验
1)信度分析
采用SPSS 软件分别对前测与后测调查数据进行Cronbach 信度分析显示,问卷信度系数分别为0.912、0.917,均高于0.8,表明前后测问卷评测条目的信度质量都很高。
2)效度检验
采用SPSS 统计软件,用KMO 和Bartlet 检验分别对前测、后测数据进行效度验证,得到KMO值分别为0.852、0.943,均高于0.8,则说明本调查的研究项目合理,适合提取信息,反应出本调查数据效度好。
4.数据统计
通过SPSS 软件对前后测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关于“帮学”课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数据变化情况(见表4、表5)。如表所示,量表中所有评测项目均有正向提升。
表4 帮学课程学习效果一级指标评价结果
表5 帮学课程学习效果二级指标评价结果
三、“帮学”课程应用效果分析
首先,“帮学”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表4、表5 显示,整体学习效果提升了9.57%,所有指标均有提升。一级指标中,提升最明显的是“帮学投入”,达到15.57%。其中,“我全勤参加课堂学习,并想法抽出时间进行课后复习、总结”的得分增长三成,说明学生的课堂出勤和课后学习得到了很大改善;其次,“课堂上,我愿意尝试回答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增长了近20%,反映学生“思考与分享”的意愿增强了;“我会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增长了13.05%,反映学生参与讨论与实践的主动性提高了。其次是“动机与时间”增长了11.43%。其中,“课程学习开始前,我一般会对课程学习抱有积极的期望,并确定学习的目标”提升了11.18%,反映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内驱力增强了;“对于每一门课程,我一般会在课余用充足的时间来学习相关内容”提升了12.10%,反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增加了。接下来得分从高到低的一级指标依次是“自学投入”“工作技能”“互学投入”“生活技能”“品德与价值观”。特别是“自学投入”,前测显示学生不喜欢自学,自学投入得分也是最低的,但经过帮学课程改革,自学投入位列第三;其他评测项目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提高了,创新能力提升了,自信力提高了,专业思维能力提升了,对专业的认可度与忠诚度大幅提高。总而言之,通过帮学课程改革,学生学习的态度、主动性、责任感、学习能力、时间投入、生活技能、工作技能、品德与价值观等方面均有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得到较大幅度改善,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其次,“品德与价值观”目标达成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果表明,“品德与价值观”只提高了2.15%,与其他指标比起来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国家民族认同、社会价值认同、专业认同、社会链接方面的改善幅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不同的“帮学”课型间呈差异性。调查结果显示,“概论课”的学习效果提升幅度最大,达到12.67%,其次是“学前教育学”,学习效果提升了9.23%,接下来技能课,“服装制版与工艺(上装)”,提高了4.14%。可见本轮“帮学”课程实践中,操行课效果最好、认知课其次、技能课居后。据访谈结果,形成这种差异最关键的原因有三。一是任课教师的差异,教师的帮学态度、教学经验、对帮学课程的认知与把握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二是帮学环境的差异,包括班级人数、课室的物理环境、师生关系等心理环境的差异也会形成差异。我们发现,班级人数越少,帮学效果越好;课室的智能化、智慧化程度越高,空间弹性越大,帮学效果越好;师生关系越是平等、包容、开放,学习效果越好。三是课程本身属性的差异。改革前,操行课的传授式教学十分典型,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同时,“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使得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普遍不重视操行课的学习。而操行课一旦实施“帮学”改革,“帮学”理念与策略带给学生的新体验十分明显,“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导向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操行课在未来生活与工作中的意义与价值,因而学习动机得到了很大提升,进而带动其他指标均有明显提升。故而,操行课效果突出。
四、结论与思考
“帮学”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在帮学、自学、互学三个环节的学习投入,增强了学习动机与时间,提高了工作技能、生活技能、品德与价值观水平。这说明“帮学”课程较好地实现了课程目标,具有较强的价值性和适用性。同时,不同课程类型的效果呈现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操行课最好,认知课其次,技能课第三,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差异、帮学环境差异和课程属性差异。
“帮学”课程实施还需进行策略的调整。一方面,“帮学课堂”的应用范围可以突破操行课、认知课、技能课三类课程,扩大至行为课程如实习见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领域的应用,强调习得、同化、适应、表现和抱负。下一步可以尝试在行为课程领域进行改革,以进一步检验“帮学”课程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也可以增强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师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力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帮学课堂”效果,需要在三个方面引起重视:一是推动学校“帮学”文化的建设,加大对教师进行“帮学”课程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对“帮学”课程的认知,提升教师的帮学情怀,强化教师的“帮学”能力和“帮学”策略。二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推广力度,为改革提供更加智能化、智慧化、弹性化的帮学环境和资源条件,支持改革教师开发适用于“帮学”的课本,并配合实施教学评价改革。三是任课教师在实施“帮学”课程时,要加强课程思政改革,将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个人价值、专业认同等价值观层面的理念与态度融入课程教学,切实关注课程思政的效果,帮助学生提升其品德与价值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