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客家文化,丰富语文课堂
2024-02-24汪秀清
汪秀清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结合教学实际,有效融合优秀文化。客家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将客家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山歌、童谣、方言、历史人物故事、姓氏对联等融合起来,融入教学中,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文化熏陶,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融入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客家山歌融入其中,可以让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二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神州谣》的教学中,教师将客家著名山歌《梅县唱到北京城》融入教学中,“客家山歌特出名,梅县唱上北京城。五湖四海唱光转,朝晨唱到日落岭”的歌词朴素生动、朗朗上口。教师先带领学生通过山歌感受祖国五湖四海的壮丽,再学习课文“我神州,称中华,山川美,可入画”,学生会更有学习兴趣,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能有效提升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融合客家童谣
童谣是极具有当地乡土气息的特色文化,客家童谣取材于客家人的日常生活,通过简单朴素、富含趣味性的简短语言能充分表现出客家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而且饱含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比如经典客家童谣《月光光》,不仅极具客家特色,而且包含了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将客家人从小传唱的客家童谣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童谣引入课程,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同时接受优秀文化熏陶。例如,在二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妈妈睡了》的教学中,通过童谣《白榄仔》引入课程,“白榄仔暗暗香,大哥买归阿嫂尝,阿嫂唔尝俾过细姑娘,细姑娘得食随街唱,果然大嫂痛姑娘”,简单的几句词就讲述出一个温馨的家庭故事,展现了客家人温暖友爱、互相疼惜的优秀传统,以此引入课文中妈妈的辛勤付出和孩子对妈妈的关爱,对学生能起到很好的熏陶教育作用。
三、妙用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具有悠久的历史,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在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都与古汉语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客家方言十分适合用于古诗词或文言文的教学。例如,在二年级语文下册《绝句》的教学中,教师使用客家方言朗诵全诗,更容易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平仄押韵,感受到不一样的古诗韵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穿插客家故事
客家人普遍具有浓厚的乡土情节,对于客家优秀历史人物怀揣着深厚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穿插优秀历史人物的故事,能开拓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例如,在二年语文上册《朱德的扁担》的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朱德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事迹后,可以给学生讲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的故事,出生在广东梅州的张弼士是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的先驱,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敢想敢做的精神,帮助近代中国“实业兴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样的历史人物故事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習兴趣,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精神。
五、巧用客家对联
对联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文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客家文化拥有着应用广泛且独具特色的姓氏对联文化,几乎凡是客家居住的地方,都有姓氏对联,姓氏对联大多蕴含先人典故,既有念祖追宗、标榜家声的意思,又表达了对后辈继承祖业、光耀门楣的期望,比如朱氏对联“汉代名臣长,宋朝理学家”,王氏对联“三公槐树,一甲梅花”,林氏对联“九龙新世第,十德旧名家”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这一独具特色的姓氏对联文化,既能引发学生钻研的兴趣,又能鞭策激励学生学习先辈崇高的精神,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深远意义。例如,在一年级语文下册《姓氏歌》的教学中,我在教授课文知识的同时,呼吁学生们收集与自己姓氏有关的对联,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其中涉及的典故以及蕴含的期望。学生既能积累文化素材,又能受到鼓舞。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