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三个情怀”,用心讲好思政课
2024-02-24沈丽华
沈丽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为学深悟透相关理论知识、提升理论水平,并用理论指导实践奠定良好基础。本期聚焦“思政建设赋能立德树人”主题,围绕学校如何上好思政课、如何加强党史校史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如何加强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展开讨论,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营造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将这六个方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情怀要深”在上好思政课中的运用。
一、带着“受业”情怀用匠心讲课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何给学生讲好思政课呢?教师要精准掌握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式,精细收集教学资料,讲出思政课的深度。
(一)精准把握教学内容
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时政性。让学生通过所学内容去关心国内、国际形势,提高政治站位,正是思政课教师需要做的。如何保证一节思政课是有品质的呢?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准把握教学内容,让思政课有深度。思政课教师要有“三个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时政。教师只有吃透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才能把知识全面、准确地教给学生;只有根据学情有所取舍,才能做到有效教学;只有研读时政热点,把热点和教材中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让思政课活起来。高中思政课教师只有做到这“三个备”,才能精准把握教学内容,诠释“受业”情怀。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式
思政课理论性强,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温暖鲜活、可亲可信是思政课应有的特点。要深入浅出、形式多样地把知识点给学生讲明白,教师就需要提前精心做好教学设计,积极探索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智慧思政课堂,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师还要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将思政大课堂搬到革命纪念地,善于利用第二课堂来丰富思政大课堂。
(三)精细收集教学资料
精细收集教学资料是“带着‘受业’情怀用匠心讲课”的重要一环。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思政课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需要在工作中精细收集教学资料,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教师要在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丰富时政教学资源;阅读人民网、央视网等官媒新闻,自觉积累课程资源;利用中国知网、学科网的教学资源,学习优秀教学设计;注重收集与整合教学资源,虚心向同事学习。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时时更新资源库,与时俱进,才能“带着‘受业’情怀用匠心讲课”。
二、带着仁爱情怀用丹心教导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常怀关爱之心、宽容之心、尊重之心,讲出思政课的温度。
(一)常怀关爱之心
高中生还未正式步入社会,内心比较敏感,抗挫折能力比较弱,需要来自教师的关爱。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只有关爱学生,学生才会亲近教师,进而“信其道”。感受到教师关爱的学生,会尊重教师,也会喜欢上思政课。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思政课教师要牢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做到备课想到学生,讲课关注学生,课后倾听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二)常怀宽容之心
教师要将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正确看待学生行为背后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教学,就是要理解学生,包容学生,做学生自信心的保护者。当然,宽容不是纵容,对于学生错误的言论、有害的行为,教师必须及时、恰当地进行纠正,防止事件进一步发酵、扩散,避免对其他学生和学校造成恶劣的影响。思政课教师担当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要对学生多一点儿包容,多鼓励学生,努力做到严在当处,爱在细微处。
(三)常怀尊重之心
教师要上好思政课,必须与学生交心,与学生平等相处,和学生成為朋友。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把思政课上得“接地气”呢?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循循善诱;在课下,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如教师可以在食堂、图书馆、运动场等学生经常去的地方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合理诉求和心理动态,多用赞美之声,减少指责之声,让学生感受到尊重,拉近师生的距离。
三、带着家国情怀用决心激励
思政课教师要心系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丰富思想,以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激励学生报效国家和人民,讲出思政课的厚度。
(一)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思政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多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加强学习,锤炼本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唯物、政治担当过硬、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激励学生自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最核心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爱国也是一种义务。思政课教师要利用思政课的教学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课堂上,教师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激励学生自觉把知识转化为行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最终还要回归于实践。学生在课本中学习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思政理论知识,只有回归于实践,才能发挥实际作用。学生在高中阶段系统地接受了“大文大理”知识的学习。是把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束之高阁,还是将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呢?答案是后者。青年学生要努力成为为民族复兴矢志奋斗的“有志者”,要奋斗,要行动,要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行动,浇灌人生绚烂之花。
总之,上好思政课,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坚守思政人的初心和使命,把成为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思政课教师应用匠心讲课,用丹心育人,用决心激励学生,上出思政课的深度、温度、厚度,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