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内在机理

2024-02-23张品良

新闻爱好者 2024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取得长足进展,其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不断取得新成果。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多有学者提出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却缺少将两者作整体性考察,探析中国特色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内在逻辑理路。中国特色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相融通、相契合、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过程,两者的内在机理具有一致性。中国特色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融贯的辩证互动,所产出的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内在机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闻学建设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新闻学界正在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者们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进行了多方面解读,提出了众多建设性意见,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创新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学理基础。但笔者在梳理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发现少有学者探析中国特色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之间的理论关系及逻辑理路,忽略了将中国特色新闻学置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视域下进行深入考察与分析。本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新闻学极其鲜明的特性与语境,即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相契合、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过程,两者浑然一体,有机统一。

一、中国特色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科学构建一种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是界定核心概念与范畴,因此,在探讨问题之前,必须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新闻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同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有何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特色”之“特”。

近年来,新闻学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尤其是围绕怎样构建中国新闻自主知识体系的讨论,成为新闻学界的学术热点,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科学内涵、理论命题、内容框架、概念范畴、学理体系和思想观点日渐清晰。尹韵公认为,“中国特色新闻学最核心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而“根据我国的国情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其生命力。[1]李海波等認为,“中国特色新闻学”是社会主义的新闻学,而不是自由主义或专业主义的新闻学,因此,“我们将‘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解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语境下,以中国道路的历史实践与新闻实践为基础,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新闻学成果,探索并形成的一套新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及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为现代新闻业和新闻学贡献的中国智慧”[2]。丁柏铨认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包含一般层面和特殊层面。前者是指世界各国新闻理论都具备的内容。后者则主要包括: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在新闻工作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举旗引领导向,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和舆论引导有效;正确处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3]杨保军认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最重要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它构成了当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总的灵魂”。“当代中国新闻学,在时代性质上属于现代新闻学;在理论性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在社会性质上属于社会主义新闻学;在阶级性上属于无产阶级新闻学,是以党性集中体现无产阶级先进性、人民先进性、民族先进性的新闻学。”[4]他强调:“能否准确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才是能否构建起当代中国新闻学特别是新闻理论的关键。”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当代中国新闻学”[5]。刘涛、冯梦瑶认为,“在中国语境中,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意味着中国新闻学就是无产阶级新闻学,新闻话语和政治话语之间始终保持一致”,“从本质上说,当代中国新闻学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6]。

依据上述梳理的理论观点来看,学者们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主要内涵与性质,为科学定义中国特色新闻学提供了有益启迪。中国特色新闻学既然是“新闻学”,就有新闻学的一般规律,与各国新闻学有共同的特征;既然这种新闻学独具“中国特色”,说明它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即“强调的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和制度”[7]。要而言之,所谓中国特色新闻学,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以中国新闻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向与基石,以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实践经验为源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动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在借鉴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新闻自主知识体系。

其次,再来看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演进规律及中国范式的形成。

“观”就是“观点”“观念”之意,它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看法、解释和总结。所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新闻论著中所展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新闻现象、新闻活动、新闻规律及新闻历史的根本看法与总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到中国后,作为一种科学先进的新闻观指导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取得了辉煌业绩。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萌生,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有其独特的社会语境和特殊的理论渊源。19世纪中叶的德国,处于资产阶级革命前夜,马克思恩格斯从事新闻工作、萌生革命新闻思想时,正处于德国社会的转型期,此时传统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逐步兴起,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萌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社会条件。当时德国普鲁士腐朽政府专制统治加剧,在新闻出版领域颁布了书报检查令,以限制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这就促使马克思开始从事反封建专制的新闻活动,为争取新闻自由的民主权利而进行斗争。1842年,马克思在新闻活动中实现了两大飞跃:一是主编了《莱茵报》,标志着马克思新闻实践活动开始;二是写了《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专论,标志着马克思新闻理论研究的启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活动,始终伴随着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伴随着有声有色的新闻报刊实践,他们经历了由民主报刊思想向工人报刊思想再向党的报刊思想的演进过程。在他们的新闻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体系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熟确立。列宁忠实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进行了提升和凝练。列宁从社会历史发展及具体环境思考出发,在传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国情、苏维埃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来创办党报党刊,迈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苏俄化的一步,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推向新阶段。列宁的新闻实践活动极为丰富,他一生中的主要职业就是办报,先后创办主编、参编过30多种报刊。列宁非常熟练地掌握了新闻宣传的规律,形成了一整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苏俄化的新闻学说。尤其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成熟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理论传入我国后,必然生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旨向,且由自发逐步走向自觉。“中国化”是什么?是指要以中国国情为研究对象,在学习中外历史遗产、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中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进而得出能指导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两个结合”),并将党的新闻历史实践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创新过程,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内多有学者将两者等同混用,这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才有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实现。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为在新闻界实现“中国化”的目标,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报上辟出新闻理论研究专栏,发表了30余篇由博古、陆定一、胡乔木等党的新闻宣传群体撰写的新闻理论文章,全面阐释了中国革命新闻事业的大众化与民族化;论述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新闻的本源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重要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其中关于新闻的性质、定义、功能等范畴一直为中国特色新闻学所恪守与遵循。因此,延安时期党的新闻理论创新可以说是中国特色新闻学最初的理论建构,后经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入探索,诸如毛泽东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发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等系列论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逐渐走向成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习近平对新闻舆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愈加清晰。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有两个维度:一是指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指导和解决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新闻实践问题;二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又将中国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上升为新的新闻理论形态,凝结成新的思想精华,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形成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宝库增添新的思想资源。就后者而言,它成为中国特色新闻学形成的根基,因为“中国化”体现的就是“中国特色”,而“特色”的强调与追求,本质上就是中国化的实现。

可见,“中国特色”四个字表明,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演进中促成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建构,不能简单地将其称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因为这是指革命导师创立的经典新闻理论;也不能将其称为“社会主义新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因为“中国特色新闻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萌生发展了(只要新闻理论探索坚持了“两个结合”,中国新闻理论就有了“中国特色”,无论哪个时期,概无例外)。所以,这种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追求,不是教条式地挪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范畴,也不是在原有新闻学理上的修修补补,而是立足中国新闻实践和思想文化资源,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视角的一系列中国自主新闻理论的创新活动,是一个本土化、民族化新闻理论探索的耦合性过程。由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推进,明确了中国特色新闻学建构的基本路径与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就成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底色,它本身就承载着探寻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使命。因此,中国特色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同一个新闻语境下理论创新的逻辑自洽,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理论自觉,为中国特色新闻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资源,促成具有民族特点的新闻理论新形态——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建构。两者的充分联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与中国特色新闻学交融契合的内生逻辑,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和完整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赋予中国特色新闻学以理论底蕴和思想内核,既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灵魂与命脉,也是其理论内涵的一部分。没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最终成型。

二、中国特色新闻学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基础之上

内在机理是事物变化、发展和演进的理由、道理与规律。中国特色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既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那么两者之间就不只是形式上的结合,更是内容上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发展与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必须统一谋划,做到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甘惜分曾提出过“立足中国土,回到马克思”的学科主张,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编写的《新闻理论基础》,就是中国特色新闻学建构过程中的一部代表作。的确,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来看,历史正在进入马克思时间,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它是中国特色新闻学建构的“定盘星”,具有全局性、系统性、根本性的牵引导向作用。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人“两个结合”的探索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才得以实现,才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引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国宪法指出: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灵魂。没有先进思想理论的支撑,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之所以能实现,就是因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引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新闻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依然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8]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以一种新的特色理论呈现出来,引领中国新闻事业向前发展。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过程中,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语境,坚持守正创新。观念系统、理论范畴是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一种学科理论中所包含的概念范畴是贯通的,它是中外、古今思想融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属于西方文化,是舶来品,但其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契合,所以,党在“两个结合”中催生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成果,无疑,它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魂脉”,中国特色新闻学必须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相向并进。

(二)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其发展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优秀鲜明的政治品格,源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历史证明,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是新闻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其核心就是坚持正确的新闻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遵循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又主张新闻传播的特殊性,要求政治家办媒体,强调新闻的正确政治方向,强调新闻为党的事业服务。习近平指出:“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9]党章明确写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使命型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重要职责。所以,党的领导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新闻学建构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导向。按照毛泽东在延安《解放日报》发刊词中说的,“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10]而推之,可以说,中国共產党的使命就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极富新闻思想的原创能力,他们在百余年新闻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提出“党性原则”“政治家办报”“正面宣传”“舆论引导”“人民中心”“党管媒体”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众多核心范畴,自然成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根本遵循和基本内容。因此,中国特色新闻学是党领导下的新闻学,它的构建既要遵循新闻学的一般规律,更要强调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特殊使命与担当。

(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必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判断一学理是否科学有用,首先要看它是否根植于现实社会之中,能否服务于社会发展进步事业。每一个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都是由这个国家国情和性质决定的,不存在游离于服务国家建设之外的新闻理论建构。就是说,中国特色新闻学不是纯粹致力于解释新闻概念范畴的理论,而是始终服务于现实新闻实践的理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独特的社会制度模式和组织传播机制,决定了我国新闻工作的出发点是维护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目的,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服务,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服务,新闻理论与实践都必须在“治国理政、定国安邦”中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正是在不断服务于中国各阶段的新闻实践中形成的,它的产生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必然成为中国特色新闻学建构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新闻学“在社会性质上属于社会主义,首要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服务”[11]。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哲学原理,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就离不开社会主义这个本质特性,这种“特色新闻学”属于国家叙事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它也就不可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约与规范。中国特色新闻学已内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新闻学只有在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有机互动中,不断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才能彰显最强大的传播价值、推广价值和运用价值。所以,中国特色新闻学既遵循人类新闻理论的一般规律,也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发展的特殊规律,“中国特色新闻学对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和新闻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能够也必须更好地为党治国理政服务”[12]。

(四)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必须服务于人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我国宪法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真正推动者。据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必然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党性是中国无产阶级性质最高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党必须为了人民利益不懈奋斗,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首先提出了“人民报刊”思想,他说:新闻生活在人民之中,“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13]。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创建就是从人民视角出发,为民立学、为民代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终极追求。人民的社会实践是新闻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要在“两个结合”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就必须把理论交给人民,让人民掌握理论,使其变为推动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特色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逻辑理路,决定了其价值实现归根到底在于满足人民需求的程度。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区别于西方新闻观最为显著的标志。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党的新闻工作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历史。党通过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等方式,来确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实践始终服务于人民。因此,服务于人民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思想指导下的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终极学科指向,也是其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与动力。

从以上四个方面阐释可知,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形成了党、国家、人民三位一体、环环相扣的联动结构和制度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遵循。鉴于此,中国特色新闻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党的领导下构建的新闻学,是基于中国国情与新闻实际构建的新闻学。由于这种多维一体的客观事实和演化规律,使中国特色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聚变为相互融通、良性互动的特殊逻辑理路,中国特色新闻学具有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基础和强劲动力。正是在这种与之一致、互相吸收与自觉接受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与中国特色新闻学形成了一个同向共进的“生命体“,充分展示出“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的张力与活力,凸显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它契合了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价值取向。因此,我们既要批判“新闻无学”的错误观点,也要警惕为维护学术独立,罔顾中国国情和实践标准的新闻研究。只有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新境界下,中国特色新闻学才能立起来;也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视角,服务于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才能真正形成有实用价值的中国特色新闻学。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指导下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世界意义

世界意义是印证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价值的重要维度,立足中国新闻实际,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同时,还必须着眼于世界新闻学发展的趋势,在比较中重视“中国向度”向“世界向度”的扩散。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新闻学,是在党的百余年新闻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任何“特色”理论的形成,都必须放到全球视野中去审视,使其成为世界叙事,呈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时代性与传承性的辩证关系。唯其如此,才能见出理论的鲜明特色和普适价值。

(一)中国特色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在与时俱进中融合发展的,它具有世界意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总是处在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决不是封闭、不变、僵化的学说,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其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紧跟时代、立足国情、围绕社会、服务人民、推进实践,它具有世界意义。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这说明,必须与时俱进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是社会实践升华的真理,也是促进社会实践发展变化的助推器。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主题,因为事物运动总是向前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人的思想认识必须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样客观事物的发展才能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所以,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是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普遍性与具体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性,就在于它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维度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基本向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发展自觉自为的源泉动力。习近平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就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与时俱进、深化构建中国新闻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新的飞跃。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中国特色新闻学随之进入了创新发展新时期。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始终聆听与回应新时代新闻实践的呼唤,尊重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来阐释与解决新闻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方面,中国特色新闻学要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与国际化接轨。马克思和恩格斯终身奋斗的事业,就是要解放全人类,它是国际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在吸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说明它是一个开放体系。据此,就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特点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融合并进,实现中国特色新闻学从创新到国际输出的跃升,展示中国特色新闻学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一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中国特色新闻学必须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品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国际化的新闻理念,它是在兼收并蓄各种科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它是世界的。因为它是世界的,才催生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苏俄化”和“中国化”等理论创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也是在吸收古今中外有价值的新闻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它同样是世界的,也可以“国际化”。因此,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统一,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不断赋予中国特色新闻学以鲜活的时代特征、鲜明的实践特色、鲜美的民族风格,以彰显其在国际新闻语境中的地位。

(二)中國特色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酝酿出来的,它具有世界意义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探索出的一条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实现之路,它有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神话叙事。这种另辟蹊径的现代化实践的成功,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带来了驱动力和新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道路,它以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为追求,它借鉴、吸收了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并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迈向光明之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新闻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所拥有的“中国特色”,必然促使对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追求。由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故中国特色新闻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前行过程,它们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之中。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但它却具备了现代化的一般意义和普遍性,那么,中国特色新闻学也自然不同于西方新闻学,它同样具备了新闻学的一般内涵和普遍性。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实践,面对新闻现实的重大问题,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独特视角,进行中国化新闻理论的自觉探索,以此建构中国新闻自主知识体系意义重大。

中国有引领世界探索新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使命和实践基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4]即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追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构成部分;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进路,也是世界文明新形态创造取得的新成果,所以它是世界的。既然中国式现代化属于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的中国特色新闻学自然具有世界意义。中国特色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产物,是深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之中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与创造。无疑,这种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只有贡献于人类,形成国际范式,中国特色新闻学才是具有价值的、跨文化传播的优秀新闻理论成果。陈世华认为,以中国新闻实践为研究重心的中国特色新闻学,是对中国新闻传播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可以为世界学术场域提供中国视角,贡献中国智慧。[15]因此,中国特色新闻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下,实现着全新的理论建构,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向前发展,中国特色新闻学也将不断完善。我们应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视角出发,探索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相关问题,发挥其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独特价值,使它们之间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有效互动,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三)中国特色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融通体现在鲜明特色的话语体系上,它具有世界意义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凸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习近平指出:“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16]有了“中国特色”才有理论话语传播的普遍性,使创新理论利好世界。杨保军认为,“任何自主的知识体系都有一种潜在的欲望和现实的追求,那就是尽可能将自身的特殊性加以普遍化”[17]。李彬提到,“并非为了凸显特殊性而向普遍性告别,中国特色的历史实践包括革命、建设与改革及其新闻舆论工作,既属于共产主义的普遍性愿景,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18]。中国特色新闻学并非形式主义的宣示,它“既解释世界,又改变世界;既回应中国新闻业与新闻学的重大问题,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新闻传播新秩序贡献更有实践意义与价值内涵的中国方案”[19]。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与创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在吸收前人新闻理论精华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在不断融入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发展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特殊性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三个方面的特点:“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20]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与中国特色新闻学融合建构,正彰显出以上三大特点,创造了走向世界、能提供公共新闻思想产品的条件。其一,加强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要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视角更好地呈现中国特色新闻语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创新成果,源自中国共产党人的百余年新闻实践,是“两个结合”的产物,后经我国新闻实践的反复检验,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它指导我国新闻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只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属于全人类的思想财富,它就不可能局限于某一地域、民族或国家。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与中国特色新闻学融通孕育出的理论创新成果,必然给各社会主义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实践以深刻启示,给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以重要参照。因此,面对中华民族世纪性和全球性主体地位的觉醒,我们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守护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价值,跨越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让世界分享中国智慧,实现中国特色新闻学“走出去”的目标。其二,加强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要积极探索中国新闻的自主知识体系,更好地展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思想魅力。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三大体系”建设时,将“新闻学”列为“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这就为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建构注入了时代思考和强大动力。就此,我们必须努力打造中国特色新闻学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理论。社会科学发展史表明,一个学科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地创新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持续深入就是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沿革,是一个不断总结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经验,重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过程,它总是在科学阐释时代坐标上求得新突破、解决新问题和形成新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这些“中国化”成果颇具新闻理论的原创性,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成熟独特的新闻话语表达,并经百余年实践经验的升华,其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自主化的中国特色新闻话语风格和理论脉络逐步明晰。这种“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自然会成为世界新闻发展史的组成部分,即用中国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价值,为世界新闻学贡献特点鲜明、规律独特、效果突出的中国特色新闻学。

总之,在汲取人类一切文化成果精华并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新闻学,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发展,也是对人类新闻理论的创新推进。我们要围绕当今中国与世界的重大问题,人民的重大关切,坚持胸怀天下,兼容并包,自我超越,以世界眼光审视中国特色新闻学。对此,我们还必须付出更大努力,要在增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自信中坚持开放性,要在与世界的对话、交流、协商、互鉴和融通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使其成为人类共享理论成果。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在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新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新时代,我们仍然要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新篇章,积极构建一种兼有中国特色又具普遍意义的中国特色新闻学,实现原创性、民族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昭示着从开端到不懈探索,中国特色新闻学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指导示范下建构的。因此,只有弄清中国特色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相融通的内在机理,才能真正厘清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脉络,使其理论构建达到价值层面与学理层面的统一。要不断深化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以彰显中国特色新闻理论创新的高度,产出更好服务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的新闻自主知识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尹韵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2):1-2.

[2]李海波,張垒,宫京成.格局与路径: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创新刍议[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7):5-16.

[3]张杰.丁柏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丁柏铨[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mp.weixin.qq.com/s/xupfmkxzatkci-svfwfagg.

[4]杨保军.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据与必要[J].国际新闻界,2022(11):25-38.

[5]杨保军.全面认识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性质[J].国际新闻界,2022(7):6-27.

[6]刘涛,冯梦瑶.百年中国新闻学的话语体系:理论内涵与演进逻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54-63.

[7]叶俊.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概念源流与合理性基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35-140.

[8]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19.

[9]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81.

[10]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55.

[11]杨保军.全面认识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性质[J].国际新闻界,2022(7):6-27.

[12]季为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三大体系”[N].人民日报,2020-02-03.

[13]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234.

[1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4.

[15]张杰.陈世华:开创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新框架和新格局[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mp.weixin.qq.com/s/HAILHQ4hQ-AWuk360HLgw.

[1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29.

[17]杨保军.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据与必要[J].国际新闻界,2022(11):25-38.

[18]李彬.新闻学若干问题断想[J].兰州大学学报,2018(1):117-123.

[19]李海波,张垒,宫京成.格局与路径: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创新刍议[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7):5-16.

[20]习近平.論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26-233.

作者简介:张品良,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 330008)。

编校:赵 亮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圣经》经文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浅论广播电视如何守护主流媒体公信力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我国媒介审判现象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启新时期新闻舆论 “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