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阅读教学的策略

2024-02-23朱佳静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活动语文

朱佳静

在小学语文课上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性,促使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得以拓展。教师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任务贯穿教学全程,有针对性地展开语文教学活动,可以避免出现本末倒置或喧宾夺主等问题,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丰富的教学素材,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与课堂容量。我国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涵盖丰富的文化价值与情感,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教师不能立足教材照本宣科,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特点,借助多媒体等相关辅助教学手段去整合网络教学素材,根据学情和课堂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计划。

如在《端午粽》的教学中,这是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形状、味道、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文本中的“箬竹叶”“又黏又甜”等词语的理解较为片面,教师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图片等丰富的辅助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使其感受到端午粽背后的美食文化,由衷赞叹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可以利用板书来介绍粽子,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美食粽子的喜爱之情和文化认同感;组织学生展开“节日美食对对碰”的游戏,利用多媒体出示节日以及食物,让学生将美食和节日配对。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以及传统美食,拓宽了知识面。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在理解“箬竹叶”的意思时,教师给学生展示《本草纲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箬竹叶可清热解毒的功效,发现古人选用食材的智慧。为了让学生对我国悠久文化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受到我国优良传统的启迪而更加热爱中国文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出丰富的网络教学素材,如唐朝诗人文秀写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等古诗,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等端午的传说,京剧《屈原》等相关的影视资料,加深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育人要素,分析其中存在的传统节日文化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等学情,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话题和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使其能够透过文字表象看到本质。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赵州桥》等课文,从多个侧面展示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中,《古诗三首》描绘了人们在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的表现,展示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王安石的《元日》,作为一首吟咏春节的七言绝句,描绘了欢乐喜庆、万象更新的迎春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吉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古诗中的形之美,也包括物象之美、画面之美、情境之美。结合古诗中的词语,学生已感受到“爆竹”“屠苏”“桃符”等物象之美,可谓诗中有画。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爆竹”“屠苏”“桃符”的画面,联系生活,想象自己和家人热热闹闹过春节的情景,将诗中的这三幅画面描绘得更加有声有色与美好动人,让学生了解诗句描绘的欢天喜地与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同时体会王安石作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杜牧的《清明》,主要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的春雨中看到的景象,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唐诗中跟清明节有关的作品,包括聚会宴饮的、踏青赏花的、伤春的、思乡的、祭扫的等类别。杜牧的《清明》,以悲情基调为主,古诗中的“断魂”字眼,不应该理解为一般的感慨时光逝去和人生易老,而应该理解为诗人心中有因看见他人上坟祭扫而想起自己逝去的亲人的沉痛与悲苦。诗歌表现的显然是某次孤独的他乡行旅,借助“杏花”赋予古诗更多的伤春与思乡成分。由此可见,杜牧的《清明》是一首包含了悼念亡故亲人、思乡、伤春等内容,情感复杂深挚的好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内涵深刻,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之为重阳,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的开头便紧切题目,写作者在异乡生活的孤独与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以往的记忆涌上心头,使得作者倍加思念亲人,再过渡到写远在家乡的兄弟。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是最能表现人们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节日为主题的活动,使其感受浓厚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形成爱国情怀,真正地从内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如组织学生开展“如何客观看待中西方文化交流”“如何看待当代年轻人崇尚过洋节”等话题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包容的态度看待外来文化,形成正确的爱国情感。

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组织学生开展“中国传统节日之魅力”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目的: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体验自主与合作探究的乐趣,学会交流与合作;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发展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等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多种形式汇报活动成果。活动内容包括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传闻故事、诗词等。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阐述活动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和研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学生根据活动内容和探究的内容板块,自主组建学习小组,通过上网查找、参照书籍、租借音像资料、调查与访问等方式进行研究。如传统节日来历的研究内容,学生可以研究中国到底有多少个传统节日、现代人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情况、中国传统节日对中国人的意义何在等内容,通过搜集资料和调查采访等方式进行研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研究活动中的发现和启示,指导学生以报告的形式总结研究的内容,将对传统节日的思考撰写成论文。在活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引入多种评价方式,将学生的研究成果上传至网络平台,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点评,促使其活动方案和研究报告更加完善。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在所感、所闻、所思、所见中获得更多独特的感受与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构筑起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场。

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重要价值与内涵的把握,通过体验式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话题等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真正达到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活动语文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