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海南自贸港建设的MTA人才“双跨融合”培养模式研究

2024-02-22王秋娜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跨界海南人才

郭 强,王秋娜,2

(1.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口 570228;2.三亚学院 旅业管理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也是全球唯一的社会主义自贸港。自2018年4月,党中央赋予海南“三区一中心”的战略使命以来,海南省围绕“2025年前实现封关运作、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的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然而世界著名自由贸易港都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海南自由贸易港却因高水平教育机构缺乏面临着高层次人才供给能力不足等困境[1],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海南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四大战略定位中唯一的经济属性定位,旅游业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龙头。因此,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石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中坚力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增设一批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并且明确了专业学位教育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突出强调“大力支持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区域发展优质研究生教育”[3]。以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 )为突破口开展符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有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地域创新,打造具有自由贸易港特色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有效缓解高校人才供给和行业需求失衡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不仅对海南省的教育体系和旅游业发展产生实际影响,也可为其他兄弟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地区差异化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海南自由贸易港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要求

自由贸易港是一个时代高水平国际化人才智慧创新的缩影。迪拜、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世界著名自由贸易港在对外开放和快速发展进程中,创新能力强、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迪拜通过建设“迪拜知识村”吸引国际人才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提升职业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国际化和本土化[4];新加坡借鉴美国“人才天堂”的经验将成为全球化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目标[5],对接全球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打造国际化和品牌化发展路径,持续不断地输送职业化程度高、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6]。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人才需求与世界成功自由贸易港有一定的共性,同时也因地域、政治文化、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特性。海南岛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并且发展模式要求跨越加工与转口贸易阶段,直接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海南自由贸易港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应挖掘本土化产业特色,以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抓手,培养地域特色明显、跨界运营能力强、跨国管理服务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过硬的高质量MTA人才,具体的人才素养和能力见图1。

(一)国家战略要求MTA人才地域化培养

海南省MTA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深刻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指示,贯彻《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大力支持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区域发展优质研究生教育,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与国家及区域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的方针[3],进一步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特点与优势,与海南自由贸易港“三区一中心”的重大战略同频共振,挖掘海南省MTA人才培养对接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所需要的具体情境,分类分层次培养具有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强、跨界融合与跨文化融合特性突出、能够创造性从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实际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构建多维立体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践行人才培养使命并实现MTA专业价值的提升[7]。

(二)产业融合发展要求MTA人才跨界培养

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持续推进旅游业与文化、时尚娱乐、免税购物、海洋经济、健康医疗、体育运动、节庆会展、大数据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不断培育和拓展邮轮旅游、游艇旅游、低空旅游、海洋旅游等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场景。专业硕士学位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密切联系,进一步推动不同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提高旅游业质量和竞争力、助力海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繁荣,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跨界协作和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和战略思维,能够综合各个领域的信息,为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作出贡献的高端跨界复合型人才[8]。对此,海南省MTA人才培养应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跨界融入特色文化、规划、投资、运营、大数据等新元素,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为基础,建立包括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法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专业体系,打造多学科支撑的旅游跨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依托协同创新构建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对外开放发展要求MTA人才跨国培养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特征。《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旅游、文化以及航空和航运等相关领域加大开放力度,围绕全岛的全方位对外开放进行了全面部署[9]。《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中也明确了“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国际化水平,打造世界知名的国际旅游消费胜地”的战略定位[10]。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相关的重点行业和产业,均需了解全球旅游发展趋势、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意识、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有效推动旅游国际合作的高层次人才,以适应和推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旅游领域的全面开放和发展。对此,海南省MTA人才培养应以文化跨国融合理念为指导,强调旅游国际化教育的原味,培养纯正的国际化能力。MTA硕士点应该以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为指引,积极建立与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的联动机制,通过“中西共鉴、学科互融、文理互通、学分互认、课程互选、管理共商”等模式促进MTA教育双向国际化,打造“留学中国”的品牌[11],提升中国MTA国际影响力,创新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的国际化培养体系。

(四)高质量发展要求MTA人才高水平培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经济也正在逐步从粗放型增长转向内涵式扩张和高质量发展。《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提出将海南打造成“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10]。海南优质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在绿色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但在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科技和制度创新、旅游企业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产业升级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具有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前沿的管理能力和思维、互联网思维、掌握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满足新时代游客需求的高端跨界复合型人才提供智力支撑。除了具备地域化特色、国际化水平和跨界能力外,需着重培养“MTA人才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的理念、高水平的素养和综合能力[12],让他们参与产品的研发设计、项目规划策划、旅游投资、企业管理、运营、决策等文旅产业价值链的上游环节,满足海南自由贸易港文旅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需求。

(五)全域发展要求MTA人才全产业链培养

全域旅游的核心理念是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发展,强调协调、融合、绿色、创新的发展模式[13],这与海南自由贸易港以及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建设思路完全契合。但是全域旅游更加注重建设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力求通过调动区域内的资源与要素、拓展旅游内容和功能,发展全产业链旅游,最大限度地实现旅游对区域社会经济的联动效应。全域旅游业态对MTA人才的全局观和综合管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除了掌握旅游跨界、跨国和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外,还需掌握区域性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具备多学科的背景和资源整合能力,并能够在整体层面规划布局,实现旅游业的集约化和现代化。对此,在海南省的MTA人才培养中,要加强地方性知识和资源整合,重点挖掘东坡文化、南海文化、更路簿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并融入课程设计,同时通过剖析旅游产业链关键节点与地域经济发展的联系,并根据重要性设置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域规划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形成教育的供给侧育人模式变革。

二、海南省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现状

2010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并列入2011年全国统一招生计划,我国MTA教育在全国正式启动。2012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获得MTA授予权,成为海南省第一个开办MTA教育的高校。截至2023年9月,海南省共有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学院四所高校设有MTA硕士点,区域分布上集中在海口和三亚两个城市,均衡性不高。现有的四所高校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持续输送旅游管理人才,但是在MTA专业人才培养中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一)MTA人才国际化接轨不足

海南高校MTA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相对传统,未能充分融入国际化元素,例如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失、国际化的导师团队数量有限、国际交流和实践项目未在培养方案中体现等。MTA教育与国际化接轨不足,导致目前海南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国运营管理能力受限,制约了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的程度。海南MTA培养需借鉴新加坡国际化的高等教育策略,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组成MTA导师团队和全球学术联盟,按照世界标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贸易港人才,打造世界级MTA人才培养高地[14]。

(二)专业方向设置跨学科性欠缺

海南省四所高校MTA的办学目标都致力于培养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方向涵盖了旅游规划与策划、国际酒店管理等海南自由贸易港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也包括了智慧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邮轮旅游、海洋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亟需的人才,海南大学围绕国际旅游消费管理、旅游投资和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方向拓展与创新(见表1)。但是除海南大学外,其他三所高校MTA的方向设置数量不足且与自贸港的新业态新模式对接错位,不能满足海南旅游行业对“旅游+免税购物”“旅游+康养”“旅游+节庆”“旅游+体育”等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的跨界人才需求。增强MTA专业方向的跨学科性、融合性、国际化,强化专业方向的特色、深化产业与人才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满足自贸港内外的市场和社会需求,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成功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

表1 海南省专业硕士学位点专业方向一览表

(三) 课程体系本土特色不鲜明

从课程设置来看,海南省设有MTA硕士点的四所高校均按照《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了9门核心必修课,其中三亚学院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术道德与学位论文习作》和《旅游研究方法》写作。专业选修课每个高校可围绕专业方向,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行业发展需要、自身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进行创新和自主设置。但是由课程学分设置比例图可以看出(图2),方向选修课学分占比均不超过30%。实习实践课程的安排上采用综合实习、案例撰写、实践调研和项目设计等形式供学生灵活选择,但仍有高校的实践学分只有1个或是没有设置。综合来看,海南省MTA高校的课程设置以教指委的安排为主,缺乏海南自由贸易港地方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是目前体现海南自由贸易港地区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特色的课程数量不足;二是跨界融合与跨国融合的课程设置欠缺;三是突出文旅融合和文化遗产开发类的课程受到忽略;四是实习实践类课程重视不够。

图2 海南省专业硕士学位点课程结构情况图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

海南高校的MTA导师大多数是在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老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不能满足MTA学生对课程内容实用性以及行业见解前沿性的需求,不利于培养服务于海南文旅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高校中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有待提升,不具备瞄准海南自由贸易港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培养MTA人才进行应用性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智库支持、委托咨询和社会服务的创新服务能力。虽然海南省MTA高校试图通过“双导师”制度解决MTA人才培养困境,但是实践效果欠佳。具体表现为:一是,很多高校的“双导师”均有高校教师组成,并且由于缺乏明确的双导师合作机制,双导师成为摆设,实际上是由第一导师独自带学生;二是,有些高校设置了“校内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导师机制,但是除了行业讲座和参观外,行业导师尚未在MTA的学习指导方面真正发挥作用。

三、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双跨融合”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产教融合是提高产业结构和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耦合协调发展、构建教育共同体的有效途径[15]。“双跨融合”教学理念是产教融合的延伸和拓展,是将产教跨界融合和文化跨国融合相互交叉融合形成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可有效解决传统旅游教育知识边界过窄、国际化培养模式单一的培养困境。对此,海南省MTA人才培养应对接“三区一中心”的重大战略定位以及海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紧紧围绕自由贸易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以双跨融合理念为指导,分步骤分阶段确定培养目标,争取2025年基本建成MTA人才聚集新高地、2035年构建自由贸易港MTA人才重要输出基地、到本世纪中页成为全球自由贸易港人才的培训中心。具体而言,通过整合政府和国内外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构建共生型MTA双跨融合教育共同体,探索“共育自贸港特色专业群、共建跨界融通课程体系、共享专业师资团队、共创生产实践平台、共筑分类分层次培养计划”MTA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以人才全链条全过程培养推进行业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16],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融合(见图3)。

(一)汇聚多元合力,构建共生型MTA双跨融合教育共同体

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MTA人才培养需打破传统人才供给单位和需求单位各自为政的局面,高校应积极主动对接政府、国内外的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汇聚多方力量构建共生型MTA双跨融合教育共同体。MTA双跨融合教育共同体以协同理论为指导,从共同治理的视角构建MTA全链条育人体系和产教融合、文旅融合、科教结合、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17],以现代旅游业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通过智库项目、委托咨询和社会服务等渠道加强MTA高校与政府、旅游行业和企业的互动[18],有针对性地为海南文旅新业态输送大批智慧旅游、购物旅游、康养旅游、邮轮旅游、游艇旅游、低空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宽领域人才。同时,MTA高校要探索与海南陵水教育创新试验区以及海南其他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共同研究海南文旅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匹配关系,为政府决策、行业规范以及校企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为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提供智力支持。海南大学以“文化旅游”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依托海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全域旅游研究基地”,通过开放育人业界咨询、完全学分制、旺工淡学项目等的开展,在MTA双跨融合教育共同体建设方面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坚持产教联动,共育自贸港特色专业方向群

MTA高校要坚持需求导向,全面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三区一中心”发展战略的能力。依托MTA双跨融合教育共同体,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针对海南文旅产业新模式、新场景和新业态的变化,及时调整MTA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方向的设置方面,围绕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特色旅游产业集群下人才应具备的“海洋味”“青春味”和“健康态”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与企业、行业共同商讨修订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符合海南文旅产业发展需要和地域特色突出的MTA专业方向(见图4),使MTA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精准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对高端跨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图4 海南自由贸易港MTA专业方向群

首先,生态环境是海南的巨大财富,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因此海南MTA高校可设置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等专业方向。其次,既符合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新业态、新热点和新模式发展需要,又具备海南地域化特色的MTA人才需要具备“海洋味”“青春味”和“健康态”;针对“海洋味”人才培养可设置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海岛旅游、低空旅游等专业方向,为海南自由贸易港邮轮旅游试验区、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针对“青春味”人才的培养,可设置免税购物旅游、会展旅游、时尚产业旅游等专业方向,彰显海南的生命活力;针对“健康态”人才培养可设置康养旅游、医疗旅游、体育旅游等专业方向,为海南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试验区和海南的康养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最后,文旅融合、大数据和全域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旅游发展的总体特征,文化旅游、智慧旅游和全域旅游三个方向可以协同其他专业方向并贯穿海南旅游发展全过程。海南省MTA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进行差异化的专业方向布局。

(三)坚持产教共研,共建跨界融通的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有显著影响,面向社会需求打造MTA课程体系,以提升应用型研究能力职业目标引导学生深层次学习,是提升MTA人才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19]。海南MTA高校需联合科研院所走访调研相关文旅企业的高价值岗位,提炼自由贸易港建设对MTA人才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核心素养要求,以应用型研究能力提升为导向,结合学校学科优势、海南地域文化以及专业方向打造跨界融通的MTA课程体系[20]。学科交叉融合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特征,也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21]。海南MTA高校可以借鉴康奈尔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允许学生在导师特别委员会的指导下跨越学科界限自由地选择其他学院或本科的课程的做法[22],立足于海南省旅游产业实践,在经济学、管理学和历史学等领域交叉融合基础上,将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等新兴领域的课程纳入MTA特色选修课,建立由“必修课+专业方向课+特色选修课+专业实践”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5 ),进一步拓展专业交叉融合,适应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人才需要。

图5 海南自由贸易港MTA课程群

必修课由2门公共必修课和7门专业必修课组成,均由全国MTA教指委指定,MTA高校课程设置时该课程模块不得改动;专业方向课模块主要是对应文旅产业链不同方向所开设的课程模块,海南省各MTA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学术特色差异化设置方向与课程,同时还要突出海南生态环境良好、海洋资源丰富的区域优势和文旅新业态蓬勃发展的产业优势;特色选修课模块下要分设海南地域文化与自然知识、跨国文化交流课程和跨界课程3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色与海南产业发展需要设置至少5门课程,并规定学生每个子模块至少修满2门课;专业实践模块主要面向产业实际需求,协同MTA教育共同体和校内外跨界实践平台设置企业管理实践、前沿问题讲座、案例研究等课程,以提高MTA人才的应用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坚持产教协同,共享国内外专业师资团队

专业师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在MTA人才培养中具有关键作用。根据内部-外部动机理论,导师的指导模式对研究生的创造力具有显著影响[23]。有效的“双导师”制度能够促进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和研究生等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协同,实现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教育内部发展规律与外部环境的相互统一[24]。海南可借鉴江苏省产业教授政策的实践经验,根据海南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重点领域发展需要,由政府牵头在文化体育、健康医疗、养老养生、邮轮游艇、免税购物、旅游景区和酒店等领域内部认定一批“产业教授[25],构建高校学术教授、产业教授、政务专家组成的政、产、学、研、企共享师资库。同时学习美国“人才天堂”、迪拜“知识村”和新加坡国际化人才战略的经验,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组成MTA导师团队和全球学术联盟,丰富师资库的结构。MTA高校可根据专业方向特点在共享师资库聘任产业教授和学术教授作为专业硕士的“双导师”,邀请产业教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和教学工作,使专业教师力量得到加强,加快MTA高校应用型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推动海南旅游产业结构的创新升级;企业可以通过专业师资库聘请学术教授到企业开展研发和员工培训等工作,将MTA教育力量引入海南文旅产业发展中。

(五)坚持产教融合,共创生产性实践平台

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能够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强自我职业管理和就业能力[26],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关键环节。基于知识生产模式理论,MTA教育共同体成员共同建立联合培养教师研究实践基地、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是提升MTA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27]。MTA教育共同体成员可借鉴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28],结合自身需求和海南文旅产业发展需要,共创校内外跨界实践平台,学习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经验[29],通过项目和案例促进教学,推动MTA人才走进文旅产业、以应用性研究服务文旅企业。第一,以项目管理形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基于政府和企业的现实课题,在教学中融入富有科研启发、问题导向的应用性实践活动,使实践平台成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MTA的平台,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的载体。在MTA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介入实践平台项目,实现知识传授向能力导向的转变。第二,依托校内外实践平台将MTA课堂教学、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比赛相结合,通过全方位的案例设计与开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实践平台的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增加学生与行业专业人士互动的机会,既有利于积累实际经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建立职业网络,也有利于教师深化教育研究,保持与行业趋势的紧密联系,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这种互动和合作将为旅游管理领域的教育创新和知识生产注入新的活力,为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六)坚持产教并行,共筑分类分层次MTA培养计划

我国MTA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非全日制MTA不要求脱产学习,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短,并且需要平衡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在培养模式上应与全日制MTA有所不同。海南省需打破全日制和非全日制MTA培养模式雷同的窘境,针对非全日制MTA的特点,打通“旺工淡学”人才培养项目①和MTA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分类分层次的MTA培养计划。非全日制MTA培养计划的制定方面,需采取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参照海南旅游业的淡、旺季设置课程和实践环节,在淡季安排课堂理论学习,在旺季安排实践环节,导师设计与非全日制MTA工作相契合的项目,根据项目进展的不同节点通过微课、慕课、腾讯会议和不定期线下访问等“线上+线下”融合的形式,指导和督促非全日制MTA推动项目进展,在工作领中领悟理论的应用和撰写总结报告,实现“做中学”的高效率知识吸收与转化;全日制MTA的培养计划可按常规时间安排授课,实践环节则在旺工淡学理念下,借鉴中国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小院零距离互动的特色模式,让学生在真实旅游企业场景中学习,强化产业实践和交流,重点培养其开展应用研究的能力,提升学生行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养,为MTA学生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注释:

①“旺工淡学”人才培养项目是海南省制度集成创新的旅游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由海南大学牵头做院校联盟,于2020年入选海南自由贸易港首批制度创新工作案例,并被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采纳在全国复制推广。

猜你喜欢

跨界海南人才
跨界
跨界
人才云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