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机物”三元融合视角下公共文化空间探讨

2024-02-22丁元竹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4年2期

丁元竹

【摘要】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机物’三元融合”,为我们理解新时代文化事业提供了全新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息技术拓展时间和空间的重要思想内涵丰富,是繁荣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的重要遵循。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要与时俱进,必须进一步完善实体公共文化空间,优化网络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好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技术进步基础上勇于改革创新,实现多重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事业繁荣  多重公共文化空间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2.008

2023年10月,習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1]当前,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项重要任务。

“人机物”三元融合视角下的多重公共文化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机物’三元融合”为我们理解新时代文化事业提供了全新视角,他关于信息技术拓展时间和空间的思想内涵丰富,是发展和完善新时代文化事业的重要遵循。

文化事业、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是在空间中发生的,当前,要在优化多重公共文化空间中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多重公共文化空间有三层含义,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公共文化空间,如文化遗址、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中心等。二是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公共文化空间,如音视频网站、数字图书馆等。三是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创新,诸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扩展现实(XR)等技术的出现和成熟,会出现虚拟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诸如游戏、电竞、虚拟文艺创作场所等。当下,我国文化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生活正是在这三种公共文化空间中发生和发展着。

进一步说,空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认识问题的重要视角。空间理论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物理学、哲学、数学、地理学和公共管理学等。不同学术流派在解释空间的性质和本质方面各有特点。一是物理学空间理论。牛顿提出了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概念,认为空间和时间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进行了革命性解释。二是哲学意义的空间理论。欧多克斯最早提出“地心说”,后经亚里士多德完善,并最终由托勒密发展为宇宙模型。笛卡尔将空间表示为笛卡尔坐标系中的点。康德认为空间是一种先验的感觉形式。三是数学中的空间理论。欧几里得用一系列公理描述平面和立体空间的性质。四是地理学中的空间理论,强调地理空间的重要性。五是公共空间理论。这是一个跨学科的认知领域,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公共场所、社会交往,以及空间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社会生活。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3]探讨了现代城市空间、街道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强调公共空间中的流动性和城市生活的体验性。

空间理论延伸到公共文化领域,就产生了公共文化空间理论,其核心是研究公共文化场所如何影响文化生活。一是文化地理学理论。多丽·马西(Doreen Massey)[4]认为,地理空间和文化之间紧密联系,地方性、移动性和空间性的社会建构会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二是地方性研究理论。雷·奥登堡(Ray Oldenburg)[5]用“第三空间”概念凸显社区咖啡馆、酒吧和公园等文化空间对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的意义。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研究了全球城市和城市中心的历史变迁,认为全球化对城市文化空间影响深刻。三是城市人类学理论。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6]强调了文化在城市环境中的表现及其意义,研究城市社区与文化实践之间的联系。四是文化政治学理论。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7]研究文化、身份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探索文化在社会中的塑造作用。五是社会学与文化空间理论,米歇尔·德塞都(Michel de Certeau)[8]研究了个体如何运用城市空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实践和策略。

上述研究对于理解发生在实体空间中的文化现象颇有启迪意义,为在实体文化基础上构建人类文化提供了认知参考。当前遇到的问题是,人类除了在实体空间开展文化活动外,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丰富多彩的虚拟文化空间建构,基于这样的现实和认知,本文提出多重公共文化空间概念并加以阐述。

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基础上重塑的多重公共文化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9]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类认知的范围,拓展了文化事业发展空间和文化事业本身。

实体公共文化空间。实体公共文化空间主要是指供社会大众参与文化、艺术、教育和社交活动的实体场所,通常是公共或半公共的,大致包括9种。一是图书馆。提供图书、期刊、电子资源等空间,支持人们阅读、学习和进行研究。二是博物馆。陈列和展示艺术、历史、科学和文化遗产,供大众参观、学习、鉴赏人类文明。三是美术馆。展示绘画、雕塑和其他视觉艺术品,提供艺术鉴赏和审美体验。四是剧院。是戏剧、音乐、舞蹈和艺术表演场所,供观众欣赏和参与。五是音乐厅。举办音乐会、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活动。六是文化中心。人们在这里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工作坊和展览,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七是电影院。播放电影和纪录片,供观众欣赏和娱乐。八是其他公共艺术设施,包括城市和各种公共场所中的雕塑、壁画、雕刻等,为公众提供视觉艺术体验。九是大学校园。提供学术研究、文化活动和公共教育的地方,支持知识传播。以上场所和设施构成了现实的、人们习以为常的公共文化空间,一般具有多样性、舒适性、便利性。

网络公共文化空间。网络公共文化空间是通过互联网数字环境或平台进行个人、社区和各种组织的文化活动以及文化内容的分享和文化事件参与的空间。这些虚拟空间依托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创造了文化表达、学习和互动的环境。网络公共文化空间一般包括内容、设施、项目。一是网络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广泛的文化内容,诸如艺术展品、历史文献、文学、音乐、电影等。这些内容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在网络公共文化空间,用户通过分享自己的文艺创作、故事和经历开展互动,生成内容,包括博客(可包含音频、视频等)、评论和讨论等。虚拟(数字)博物馆和画廊进行虚拟展览,参观者可以在网上欣赏艺术、鉴赏文物等。网络公共文化空间能够跨越实体限制,面向所有在线受众,进而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不同观点的广泛分享。在数字时代,网络公共文化空间在普及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和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数字档案馆保存着文物、历史文献和艺术品的数字档案,为研究人员和公众的访问观摩提供机会。一些网络公共文化空间提供身临其境的实体博物馆和画廊體验,用户可通过虚拟阅览和互动界面满足自己的鉴赏需求。在线论坛和社区为文化爱好者提供各种文化主题讨论、分享见解和交流思想的空间。另外,网络公共文化空间还包括流媒体平台,提供在线观看文化表演、音乐会、戏剧作品和电影的机会,用户通过自己的设备参与欣赏活动,开展文艺互动。三是在网络公共文化空间中可以举办网络研讨会、讲座,开展小组讨论,由专家、学者分享相关文化主题的知识和见解。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公共文化空间通常具有互动功能,如评论、点赞、分享、问答和实时聊天,用户能够就其内容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文化机构和教育工作者提供艺术史、文学、音乐理论和其他文化学科的在线课程,推动远程学习。网络公共文化空间还可以开展其他虚拟文化活动,如新书发布、音乐节和文化庆典,等等。有些网络公共文化空间还可以提供虚拟现实体验,增强数字环境中的沉浸感和互动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态下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新领域,一经产生便迅速发展,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用户。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对公共文化空间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根据个体兴趣和偏好生成个性化文化内容,包括艺术作品、音乐、文学等,使人们在实体和虚拟文化空间获得更符合自己口味的文化体验。二是人工智能可以用于创作艺术品、音乐、文学作品等,这会造就一批虚拟创作者和艺术家,推动文化创作走向多样性和创新性。三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跨语言和跨文化沟通和翻译,促进文化交流。通过人工智能提供的工具和资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创建虚拟文化空间,为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参与文化互动提供机会,助其享受全新文化体验。四是人工智能可用于创建教育内容和生成文化资源,帮助人们更深入了解历史、艺术、科学等。五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用于创建具有智能互动的文化体验,例如智能博物馆阅览、互动剧场表演等,增加文化空间的吸引力。

以上阐释了实体公共文化空间、网络公共文化空间,以及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造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后二者可以统称为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各文化空间因媒介的不同性质和人们与之接触的方式不同而各具特色。一是实体公共文化空间是有形场所。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存在于互联网,通常以虚拟形态展现,依靠数字技术创建和维持互动。二是实体公共文化空间受制于地理位置,主要面向居住在附近或能够旅行至此的人群。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则不同,只要实现互联网连接,任何人都可以访问。三是实体公共文化空间中的互动是有形的、面对面的,能产生更直接、更具体的体验,诸如对话、实体表演以及与文艺作品的触觉接触。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互动通常以屏幕和键盘为媒介,使用者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或其他数字行为开展互动。四是实体公共文化空间通常有开放时间和具体的活动安排,互动更同步。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则随时可及。五是实体公共文化空间的参与是体验的核心,必须亲临现场。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参与是虚拟的,只需要有限实体,如手机、电脑等。六是现实公共文化空间的地理位置和实际布局是体验的基础,其空间设计和建筑影响着人们与文艺的互动方式和成效。虚拟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关系被抽象化,通过数字界面模拟,地理位置并不那么重要。七是实体公共文化空间中的文化遗产通过博物馆、历史遗址和保护工作长期保存,其文化活动或表演会被记录下来,而体验本身一般比较短暂。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内容较容易存档和保存,当然,虚拟公共文化空间也会受到储存和展示技术快速变化的影响,换句话说,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数字档案和存储库有助于保存文化内容,但也容易丢失或因技术进步而过时。总之,实体公共文化空间、虚拟公共文化空间都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文化表达、互动和保护提供了各自的方式,如何在它们之间作出选择,取决于公众所追求的文化体验的具体目标、受众特点和文化艺术性质。

多重公共文化空间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10]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必须充分认识和高度关注新形势下我国公共文化空间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多重公共文化空间要适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要求。实体空间、虚拟空间等构成多重空间,在现代社会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从根本上塑造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实体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物理环境,提供了人类生活、工作和社交的场所,同时也是文化、历史和社会交往的载体。网络空间是数字化世界中的虚拟空间,它改变了信息传播、社交互动和商业模式,使传统文明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表达形式。依托人工智能的空间是由人工智能系统所构成的虚拟环境。这三类空间相互交织,互相渗透,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机物’三元融合”。实体空间中的物体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到虚拟空间,由人工智能系统进行监控和控制。同时,虚拟空间中的社交互动和信息传播也影响着实体空间中的社会和文化活动。多重空间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和治理。“多重空间”的概念有助于理解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性概念。

实体公共文化空间的有效使用要适应人民生活品質需求。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前,实体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5点。一是很多社区、村落建设了大量公共文化设施,包括社区活动中心、图书室等,但利用率不高,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难以配置相应的人力资源和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务项目,存在房屋空置、服务缺位等问题。因缺乏足够的使用,大量新建住宅区公共文化的社会空间——社会纽带难以形成。二是边远地区因其地理空间距离扩大了社会空间距离。边远地区因路途遥远、时间有限、支付能力等因素制约了文化可及性,对文化交流交往交融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消除空间限制,使全国各地旅游者有更多机会、更多时间接近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使全国、全球旅游给偏远地区人民带来更多收益。三是资金问题。实体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短缺会导致设施闲置、文化活动减少或服务质量降低。四是不断变化的文化品味。人们的文化品味和兴趣随时代改变,实体文化空间需要适应新变化,否则便会失去吸引力。五是实体公共文化空间必须与时俱进。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文化活动有不同的兴趣,某些实体文化空间可能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失去受众。

此外,虚拟公共文化空间也对实体公共文化空间形成挑战。一是数字化竞争。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轻松自如地接近各种文化、娱乐和艺术内容,而不必舍近求远。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在家中或在线上消费文化产品,而不是前往实体公共文化空间。二是社交媒体和网络公共文化改变了人们的社交和娱乐习惯,使得人们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虚拟空间上。

网络文化空间要适应激发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需要。当前。政府网络客户端等主体提供的各类文艺作品、各类组织机构的微信社群、个体之间的“朋友圈”正在取代传统的思想文化传输途径,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思维和行为方式。同时,网络公共文化空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一是错误和虚假信息传播。在社交媒体平台等网络公共文化空间,错误和虚假信息可以迅速传播。虚假叙事、阴谋论、误导性信息均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影响公众舆论。二是网络仇恨言论和极端主义思潮。一些网络空间可能成为仇恨言论、极端主义和激进主义温床。一些网络公共文化空间可能成为网络欺凌和网络骚扰的场所。用户,尤其是困难群体会受到骚扰、威胁和谩骂。在网络文化空间中建立信任机制,提高真实性,尤其是要聚焦文化遗产和历史准确性,这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三是隐私和数据安全。网络公共文化空间存储海量用户数据,若管理不善或数据泄露则会给个人隐私、国家安全、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网络文化空间允许快速分享和传播文化内容,但也可能会出现文化挪用和歪曲事实等情况。四是算法偏见和回音室。网络平台通常使用算法策划内容,并根据用户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形成“回音室”,久而久之,用户只能接触到平台筛选的内容,被困于“信息茧房”之中。部分内容挑战文化导向和文化质量,区分可信和不可信的信息来源面临挑战。四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现实中面临的挑战是,确保网络文化空间运转的长期可持续性,包括资金和社区支持。数字文化档案和资料库的管理必须从保存文化遗产角度为子孙后代负责。五是可及性。由于数字鸿沟、有限的互联网接入或个体能力障碍等因素,并非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访问网络文化空间。另外,一些网络文化机构把自己的利润置于文化保护或公共利益之上,导致文化商业化和排斥低收入人群等现象。六是在线展示的局限性。虽然虚拟展示可以让人们观看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但其无法使人们得到实际参观博物馆或画廊的完整体验,这限制了文化参与的深度。

生成式人工智能要适应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需要。智能技术、通信手段和人类行为相关因素在新形势下加速深度融合。一是聊天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仿或“伪造”人类对话。使用算法,根据训练数据模式和上下文生成回应,用看似连贯且有相关特征的答案回应用户输入,有时会误导用户。数字平台、社交媒体和在线通信工具激增为人们共享信息提供了更加便利且易于访问的媒介,任何人都可以以最小的成本接触最广大的受众。由于各种用户友好软件工具迅速普及,文化内容(包括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创建、传播变得更加容易,使个别恶意行为者更容易生成和传播虚假和误导性信息。部分社会成员缺乏必要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估信息来源准确性、可信度的能力,使其更容易相信和分享虚假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下,错误信息往往比准确的信息传播得更快、更广。这也是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1]深刻寓意的重要性所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存在隐患,如深度伪造视频和文本生成器,可以创建不易辨别、误导性内容,难以与现实区分开来。信息共享快速发展会超过事实核查组织的能力,致使虚假信息在得到纠正之前就已经实现了广泛传播。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被用于传播虚假信息、文化侵权或生产低质量内容,损害网络公共文化空间的信誉和可信度。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包括实体公共文化空间和网络公共文化空间造成了一系列挑战和影响。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在线上获得个性化的文化体验,这会降低他们前往实体文化空间的动力。三是竞争和吸引力问题。虚拟文化体验的便捷性和多样性会使实体文化空间面临巨大挑战,实体空间需要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以保持吸引力,与虚拟文化空间抗衡。四是社会互动减少。人们的社交和文化互动可能更多地发生在线上,而不是在实体空间中,导致面对面社交减少。五是文化多样性挑战。如果个性化推荐算法过于依赖用户的历史偏好,可能会减少人们接触到不同文化和观点的机会,损害文化多样性。六是人机交互。在虚拟文化空间中,人们可能会越来越多地与人工智能交互,这会改变社交动态和文化样貌。

多重公共文化空间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12]面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创新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发展繁荣文化事业,要在优化多重公共文化空间上下功夫。

提高已建成公共文化空间的利用效率。一是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基础上,让人口流动起来,为人们进入各种实体公共文化空间提供更多机会,在促进文旅事业发展基础上促进文化思想传播交流。在开发保护基础上更好利用文化资源造福人民。在人口流动中不断拓展社会活动方式和内容,让公共文化和旅游资源活起来,发挥其教育、宣传价值。当前,要加速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居民收入能力,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二是提高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及其相关配套设施设备以及人员配置离不开财政投入。政府文旅部门要支持实体文化空间的运营和维护,确保这些空间运转的长期可持续性。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一基本思想,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采取综合性政策和措施有效利用实体公共文化空间。一是提高多功能性设计能力和水平。提高实体文化空间设计的多功能性,适应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和社区文化活动。例如,实施灵活多样的空间布局,配置可移动设备,促进音乐表演、艺术展览、工作坊、社交聚会等多种活动的开展。二是社区合作。文旅管理部门要与社区一起制定和实施文化空间规划,从居民反馈和需求出发,确保文化空间真正反映社区的文化和社交动态发展。积极创作公共文化空间的节目,吸引更多观众。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官方网站和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签订合作协议,加强地方机构、社区组织、学校、艺术家团体的密切合作,共同举办活动和开发项目,丰富公共文化空间活动内容,提高社区参与度。三是创新文化项目。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文化节目和活动,包括音乐会、戏剧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讲座、电影放映和文化节庆,让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节目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的观众。四是将实体文化空间与数字世界结合起来。通过在线直播、虚拟参观、数字展示和社交媒体互动扩大公共文化空间,吸引远程观众积极参与。五是强化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交和互动元素。开发如咖啡厅、休闲区、社交活动和工作坊等文化互动空间,吸引人们在其中交流和互动,使其在成为文化文艺中心的同时,也成为社交中心。六是创造教育和学习机会,如工作坊、课程和讲座,吸引学生和学者,将文化空间打造成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的场所,推动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七是坚持持续评估和及时改进。定期评估公共文化空间的效果,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議,不断改进措施和调整策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实体公共文化空间需要创新方式,包括与数字化内容整合、增加社会互动元素、改进可及性、提高灵活性,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公共文化需求。

提升网络公共文化空间品质。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打造天朗气清网络空间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13]二是创新组织方式和治理模式,实现对公共网络空间的有效治理。坚决杜绝含有宣扬畸形审美、低俗绯闻炒作、虚假内容等的各类文化娱乐信息,通过内容导向、信息呈现、账号管理、舆情机制等管理办法,依法管理网络空间。三是坚持党的领导,政府、公共文化组织、公众共同参与和治理,形成多元共治、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进一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四是建设和创新传播手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五是积极探索使用融合科技和文化,整合使用传统和新型手段,从单纯的内容开发向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层面升级,使各类文创作品更有品质、情感,更有故事、内容,更加突出中国文化元素,生产出更多有利于放松心情、抚慰精神、满足人们精神世界需求的网络文化产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发能够使老年人、青年人、未成年人等不同群体实现休闲、放松、社交功能的优质网络公共文化产品。

解决网络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政府、技术、教育、社区参与等多管齐下。一是杜绝错误信息、虚假信息和极端负面信息。提高数字素养和鉴别性思维能力,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辨别可靠和不可靠信息来源。鼓励事实核查,提供便捷的事实核查工具和资源。引导文化专家和专业机构参与,核实历史和文化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帮助用户区分不同类型的内容。杜绝网络骚扰和仇恨言论,对其迅速识别并进行处理。建立和鼓励支持报告制度,支持用户报告辱骂性内容或行为,培养尊重和包容的文化。二是提高算法决策的透明度,为用户提供了解和调整内容推荐的选择。实施内容质量标准和用户审查制度,区分可靠来源和不可靠来源,开发优先处理可信和权威内容的算法。通过完善算法使用,确保信息来源多样化,提高内容多样性、准确性。制定并支持促进跨文化对话的发展计划。促进非营利性和社区驱动的文化活动,将公众获取和文化保护置于利润考量之上。鼓励多样化的资金运作模式,如捐赠、会员制等,支持文化内容创作者的持续创作热情。三是坚持保护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有机统一。实施强有力的数据保护措施,包括强大的加密、安全存储和定期安全审查制度。提高用户了解隐私设置和控制数据能力。制定数据保护法规,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四是杜绝文化挪用。提高文化敏感性以及尊重文化习俗和符号重要性的认识水平。鼓励创作者征得原创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同意或建立与其合作的方式以杜绝文化挪用,为负责任的文化发展提供制度框架,对内容创作者和用户进行版权法教育以使其合理对待版权。提高自动版权检测工具的能力和水平,在尊重合理使用版权的同时保护知识产权。五是缩小获取信息方面的差距。推动弥合数字鸿沟举措贯彻落实。在服务不足的社区提供其可以负担的互联网接入和数字扫盲培训。开发方便残障人士、老年人使用的内容和平台。六是完善数字保存措施及其相应技术手段,建立标准化格式、进行元数据实践,确保数字文化内容的长期保存。投资基础设施,支持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其可以负担或有补贴的设备和互联网接入。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计划,包括创收和降低成本战略。七是谨防文化事业市场化。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增强虚拟体验,提供补充内容,如专家评论和教育材料,丰富在线博物馆和画廊的体验。这些措施需要与包括政府、技术公司、文化机构、教育工作者和用户等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合作实施,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更安全、包容和丰富的网络公共文化空间。

本着杜绝虚假信息传播的基本原则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公共文化的核心任务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必须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仍在迅速发展,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能够识别个人接触偏好并分享证实其偏见的信息,包括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消除“回音室效应”。一是无论如何,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工具,必须根据人类的需要定义规则,设计模式,助力文化消费者,与之互动。二是完善媒体监督机制,创新平台干预技术,增强公众的分辨能力,降低虚假信息的传播。随着数字技术和通信工具不断发展,要阻止虚假信息传播,需要社会、个人、技术公司、政府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三是聊天机器人将会随着技术创新不断进步和提高自己对话能力,使自己更加可靠、可用、可信,当然,这需要技术不断创新。需要以综合性策略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实体公共文化空间和网络公共文化空间带来的挑战和影响,确保这些空间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四是多元化推荐算法。推动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开发多元化的推荐算法,鼓励用户接触不同文化和观点,减少“信息茧房”效应。制定和推行伦理准则,建立监管机构,监督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化空间中的应用。五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在网络文化空间中鼓励和支持文化多样性,包括多语言内容、跨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六是数字素养培训。提供数字素养培训,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在线文化内容,增强其抵御虚假信息的能力。解决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需要政府、文化机构、科技公司和社区的合作。利益相关者需要共同制定政策、标准并进行实践,以确保公共文化空间能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和可信赖的文化体验,同时维护用户的权益和隐私。

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对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进行了具体的任务分解。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干在实处,着力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要与时俱进,必须进一步完善实体公共文化空间,优化网络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好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技术进步基础上勇于改革创新,实现多重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注释

[1]《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2023年10月9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1009/c1024-40090977.html。

[2][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96~197、319页。

[3]"Walter Benjamin," 14 October 2020,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benjamin/.

[4]"Doreen Massey," https://www.aag.org/memorial/doreen-massey/.

[5]"Ray Oldenburg," 13 December 2008, https://www.pps.org/article/roldenburg.

[6]"Clifford Geertz: Life," https://www.ias.edu/geertz-life.

[7]"Stuart Hall (cultural theorist)," https://www.artandpopularculture.com/Stuart_Hall.

[8]I. Bocken, "Michel de Certeau," 26 July 2017, https://www.oxfordbibliographies.com/display/document/obo-9780190221911/obo-9780190221911-0036.xml.

[9][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02、337页。

[11][12]《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10月8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1008/c1024-40090913.html。

责 编∕桂 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