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 Space 的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研究进展分析
2024-02-21高俊龙徐慧王春阳陈馨怡
高俊龙 徐慧 王春阳 陈馨怡
引言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长。根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2 年,我国年均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89.5 亿元。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中人口和经济等要素的集聚效应愈加明显,城市系统更加复杂,城市各要素的脆弱性和暴露也随之在增加,较小的致灾因子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形成灾害链,对城市造成较大影响。由此可见,灾害风险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也成为降低城市灾害风险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学者们围绕城市防灾减灾展开研究产出了丰富的成果。对此本文以“城市防灾减灾、城市防灾、城市减灾”为主题词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并借助Cite Space 文献计量软件对2296 篇文献检索数据从关键词、作者合作、机构合作、研究前沿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国内城市防灾减灾研究进展,把握其研究前沿。
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研究进展分析
(一)发文数量与时间分析
由图1 可知,我国防灾减灾的研究可归纳为“停滞期—快速成长期—稳定增长期”3 个阶段,总体呈现为增长且近几年趋于稳定的态势。
1982—1991 年是该领域研究的停滞期,该时期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是围绕抗震防灾展开,鲜有学者对此领域展开学术研究;1990 年是“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开展的第一年,我国学者积极响应,并且在全球“减灾热”逐渐形成的背景下,金磊等人第一次提出了城市综合减灾的概念,自此我国城市防灾研究开始从单一灾种的“防治”理念向“减轻各灾种对人类造成的损失”理念转变,更多的学者也聚焦于城市防灾减灾的研究。
1992—2011 年是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研究的快速成长期,20 年间总共发表了1331 篇文章,并且在1997 年12 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城市灾害学原理》专著,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防灾减灾领域的发展,也填补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缺少安全减灾教材的空白。此外,2002 年“SARS”事件以及2008 年汶川地震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城市防灾减灾研究的重要性越发被人们所知晓,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城市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
2012—2022 年是该领域研究的稳定增长期,虽然该领域的研究热度有所下降,但依旧保持着较高发文量的水平,10 年来的发文量为912 篇。
(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的核心概括,通过关键词分析可初步了解文献主题。一般来说,文献所给出的关键词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关键词共现就是基于海量文献数据,将每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连线统计,形成共现网络。如图2,在网络中共有关键词286 个,连线555 条,网络密度为0.0136。其中,节点的大小代表着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而关键词之间的连线代表着这些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过,连线的颜色对应关键词出现的年份。
图2 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频次是指在研究期内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而中心性是衡量关键词在网络中作为媒介传播能力的指标,中心性越高代表着以该关键词为媒介和其他关键词进行联系的次数就越多。通过对前20 个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进行统计发现(表1):
表1 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关键词频次、中心性及出现年份统计(前20位)
1982—2022 年,频次排名前10 的分别为“防灾减灾”“城市防灾”“防震减灾”“防灾公园”“城市灾害”“综合减灾”“城市绿地”“城市规划”“防灾避险”“地震灾害”,这些关键词就代表着1982—2022 年我国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热点,频次高低与共现网络中节点圆大小相对应。
日本堀场集团(HORIBA)是发动机测试系统、风洞平衡以及排放测试系统的领先供应商,同时,还具有交钥匙工程项目承接能力,可以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从简单的发动机测试,到高级的发动机及传动系动力学研发,HORIBA都是客户在测试领域的全面合作伙伴。
从中心性来看,中心性排名前10 的分别为“城市防灾”“城市灾害”“地震灾害”“防灾减灾”“减灾对策”“综合减灾”“防灾规划”“城市安全”“GIS”“抗震防灾”,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为“城市防灾”,说明城市防灾在我国防灾减灾研究领域的媒介性强,众多关键词都通过它产生联系。此外,可以发现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并不存在严格的正比关系。
从关键词出现年份来看,最近年份出现的关键词是“韧性城市”,出现频次也保持在中等水平,故可以证明韧性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已在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研究领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韧性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就韧性应用于防灾减灾领域来说,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涉及心理学、生态学、工程学、应急管理、公共卫生、灾害医学等。
(三)关键词聚类
本文通过关键词聚类来探究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共现网络的基础上,通过Cite Space 软件“Find clusters”功能、“Label clusters with indexing terms”功能、“Show cluster labels by log-likelihood ration”功能(LLR 算法)进行聚类。聚类结果的好坏是通过聚类模块值(Q 值)和聚类平均轮廓值(S 值)表征,一般认为,Q>0.3 意味着聚类结果显著,S>0.5 意味着聚类是合理的,S>0.7 意味着聚类结果是令人信服的。
本文关键词聚类结果Q 值为0.6636,S 值为0.7204,符合聚类要求。如图3,1982—2022 年我国防灾减灾领域关键词聚类结果前11 类分别为:“#0 防灾公园”“#1 城市灾害”“#2 震灾预测”“#3 防震减灾”“#4 防灾减灾”“#5 综合减灾”“#6 地震危险性分析”“#7 减灾对策”“#8 城市内涝”“#9 灾害风险”“#10 防灾减灾规划”。其中,数字越小代表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
图3 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关键词聚类图
对前11 类聚类结果进行统计和梳理得到表2。根据聚类结果本文将我国的城市防灾减灾的主要研究领域分为三类:城市防灾减灾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编制、灾害风险及防灾减灾能力评估。
表2 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关键词聚类统计表
(1)城市防灾减灾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国内的众多学者对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研究进行了理论与方法论的探讨。一般来说,城市防灾减灾的基础理论是与城市发展理念同步进行探讨的,如在安全城市、海绵城市、生态城市、韧性城市等理念的指导下再结合城市防灾减灾问题进行研究,目前我国城市防灾减灾领域的热点即是在韧性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3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灾害模拟等目前在我国防灾减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最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学者就针对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展开了研究,刘锡荟等立足时代国情,借助国际视野就我国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立法问题进行了研究。以《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抗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 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及规划的出现,使得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管理体系愈加完善。目前,国内众多学者对我国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研究尺度越来越细化,主要聚焦在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城市防灾空间规划、城市应急场所规划、城市道路系统防灾规划、城市社区防灾和城市防涝设施规划等方面。
(3)灾害风险及防灾减灾能力评估。风险评估可以围绕“点—线—面”展开,即单个风险源的评估、某行业(领域)或某类风险的评估、某个区块整体风险程度的评估,而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能力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云模型等。
(四)关键词主题路径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防灾减灾的发展路径,本文在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通过Cite Space 软件“Time Zone”功能制作时区图(图4),时区图即是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维度研究,图4 中关键词所在位置对应关键词第一次出现的年份,若往后再出现同样的关键词依旧会定位在关键词第一次出现的年份的位置,用圆的大小表示出现的频率。根据图4 可以将我国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拓展分为三个时间节点,分别为早期(1982—1997 年)、中期(1998—2017 年)、后期(2018 年至今)。
图4 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关键词时区图
早期相较于国外,我国防灾减灾的发展较为滞后,该时期我国的研究还是多以理论为主,一方面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防灾减灾对策及经验,另一方面是规划编制的问题,这是因为最初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受唐山大地震的影响,城市抗震防灾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各地相继出台有关城市抗震防灾的规划,有关城市抗震防灾的学术研讨会也相继召开。在概念方面也经历了“抗震防灾—综合防灾—减灾—综合减灾—综合防灾减灾”的转变,在研究内容方面也逐渐开始往旱灾、城市内涝等研究方向拓展,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研究为以后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中期相关研究主要就是围绕方法论展开。一是在研究方法上,现代技术被融入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的研究领域,如3S 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二是在研究内容上不断拓展,灾害风险评估、防灾公园、防灾绿地、地下空间、防灾空间等成为新的研究潮流;三是指导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细化,将“可持续发展、集约化发展、生态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韧性城市”等理念融入我国城市防灾减灾事业。
2018 年至今,我国城市防灾研究大多聚焦于城市韧性,所谓城市韧性就是指城市系统在面临外部灾害扰动受到损失时能够恢复的能力。2020 年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促使城市韧性的研究进入一个突进期。建设韧性城市也在我国“十四五”规划里得到了体现,故城市韧性逐渐成为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研究领域的热点。
(五)关键词研究前沿分析
学术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段,由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学问或专题。通过对关键词突显词进行分析就可以掌握在各个时间段内我国城市防灾研究的前沿。本文通过Cite Space 软件“Burstness”功能将γ值设置为0.8 得到38 个关键词突显词(图5)。
图5 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关键词突显词分析图
根据图5 不难发现,当下我国城市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前沿涉及“综合防灾”“风险评估”“山地城市”“防灾空间”“韧性城市”“灾害风险”“地下空间”“城市韧性”“应急管理”共9 个方面,其中关键词“韧性城市”的突显度为最高,意味着韧性城市是当下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的研究前沿。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CNKI 数据库,利用Cite Space 软件分析了我国1982—2022 年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结论如下。
(1)依据发文趋势,可将40 年来我国防灾减灾研究分为“低速增长期—快速增长期—稳定期”3 个阶段。尤其是2012 年至今,该领域的研究热度有所下降,但依旧保持着较高发文量的水平。
(2)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可将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的主要研究领域分为三类:城市防灾减灾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编制、灾害风险及防灾减灾能力评估。研究前沿主要聚焦于“综合防灾”“风险评估”“山地城市”“防灾空间”“韧性城市”“灾害风险” “地下空间”“城市韧性”“应急管理”,其中韧性城市是当下我国城市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中更为突出的切入点。
(二)建议
通过对国内防灾减灾领域研究进展的分析,结合已有文献,本文认为未来我国防灾减灾领域的重点研究亟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宽。
(1)持续加强学科交互融合。当下该领域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有地质学、气象学、建筑学等,在未来应该把防灾减灾纳入更多学科当中,拓宽防灾减灾的研究领域,汲取更多的研究方法,形成学科之间的互补。
(2)增加非工程性防灾减灾研究。在了解外部灾害风险、立足当地社会地理文化背景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居民防灾减灾意识、防灾减灾机制、关注特殊人群防灾减灾等非工程性手段,由内而外、由小到大地分析防灾减灾系统的薄弱点,完善并优化我国防灾减灾体制与管理路径。
(3)完善我国防灾减灾理论体系。在防灾减灾领域我国的发展晚于国外,众多理论体系、评价标准等都从国外借鉴而来,其中一部分并不适应于当下国情,因此我们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建立适应我国本土的防灾减灾理论体系、法律法规、评价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