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废纸回收及再利用体验模式设计研究

2024-02-21程思佳王雁

包装工程 2024年2期
关键词:手作纸浆废纸

程思佳,王雁

高校废纸回收及再利用体验模式设计研究

程思佳,王雁*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510006)

基于高校废纸产生及回收利用情况,结合当下生态美育的发展课题,旨在探索以废纸浆为材料的实践型生态美育路径。在理论层面建立起高校生态教育、审美教育与纸浆艺术、手工实践之间的关联。通过问卷调查和文化探针洞悉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对废纸回收并艺术化利用的期望感知。建立用户旅程图,从而进一步明确废纸回收投放站点、线上小程序,以及纸浆手作材料包三大主要体验接触点。通过头脑风暴和Kano模型对功能设计点进行发散和筛选,并产出设计原则和策略。通过“废止计划”体验系统建立起以废纸浆材料为联结的高校废纸回收及纸浆手作艺术实践的循环,从而实现高校废纸材料的趣味性再利用。构建以废纸浆为材料的生态美育实践模式,推动高校生态美育的特色化、普及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废纸回收;手工实践;生态美育;体验设计;文化探针

废纸,泛指在生产生活中经过使用而废弃的可循环再生资源。根据2021年中国废纸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现状、应对措施及发展前景的分析报告[1]可知,中国的废纸回收产业仍依赖进口废纸浆。尽管我国废纸的回收率很高,但再利用率却很低,主要是由于废弃纸张分类处理不充分、不彻底,从而导致废纸无可避免地被浪费。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产业弊端,还反映出国家和民众对废纸分类回收的不重视。高校也面临着相似的状况,不充分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显然是废纸进行再生的一大阻碍[2]。因此,需要探讨的不仅是废纸再利用、再生产的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废纸回收和再生环保意识上的提升。根据李元[3]对华南理工大学进行校园废纸调查后撰写的报告显示,华工校园废纸的处理存在不统一、不均衡的情况。同时,从笔者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收集到的信息来看,高校废纸回收和再利用的困难还在于,垃圾分类不彻底、废纸回收的参与感不强,以及零碎废纸处理问题。而在国内高校美育方面同样存在问题。在信息时代,大学生过度依赖互联网,影响了大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破坏了其与自然的接触与交流,失去了健康美、劳动美、自然美、心灵美等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进而对环境、生活,甚至是生命产生无视与淡漠[4]。而生态美育观念的引入,一方面能博采各学科之长,综合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则可引导大学生群体以生态审美态度观照生活、社会等各个生命维度,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因此,本研究就基于这一高校的废纸回收现状,从实践型生态美育的角度探索提升废纸回收和再利用意识的创新体验模式。

1 审美教育新发展

1.1 生态美育

生态美育简言之是指以审美教育为手段的生态意识教育,其发展建立在生态保护意识提升的切实需求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优越性的基础之上。李新生[5]认为从生态审美入手,抓住生态的“美”这一特征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有利于从精神上提高人的境界,并从根本上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美育的发展首先基于生态美学的发展,张冰[6]谈及生活论与生态美学,指明生态美学的努力方向正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从教育的视角来看,生态美育要探索更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生态、审美教育路径。而当面对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时,就要提及生态美育发展的另一个要求,即对生态美育模式的设计,设计者应当成为教育模式的设计者和教育实践的引路人。

高校废纸回收这一实际问题,是废纸作为生态美育实践材料的可行性和具体组织形式的讨论,设计者则应从废纸回收到废纸利用这一循环过程切入,创新实践型生态美育的模式。“设计不仅可以赋予材料新的价值,还可以转换视觉、触觉等心理体验,从而改变某一个产品或者材料的形式语言、使用环境,进而让这些设计散发出令人惊叹且极富有想象力的感受,彻底改变这些材料日常给予人们的感官体验,从而实现设计价值的极大提升。”[7]因此,废纸回收经过简易处理后的废纸浆材料,即是生态美育体验模式的主体对象。

1.2 实践美育

在实际教育发展中,艺术实践占据着美育中更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创意的实践还是动手的实践,都表明审美教育不可仅仅停留在欣赏,而在于亲身的体验与实践。胡海[8]认为“当下美育应该加强工科与艺术学科的联系,注重艺术主体的综合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实践技能,以生产设计者的创新与创造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而个性化的美好需求。”这表明了工艺制造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杭间[9]强调在人的教育中,工艺的作用最大,因为通过心手相应,可以培养出人和自然之间最亲近的情操,从而使人们具备真正正直可信的品格。而周宪[10]同样认为手工艺美育有其特别的意义,在于手工实践对人凝神聚力的影响。可见当前审美教育趋势是摆脱西方传统审美欣赏的教育,走向手的劳动的手工实践美育。

实践美育在高校中的发展并不强势,尤其是综合类高校和理工院校,究其原因不仅是理工人不需要艺术的固有观念作祟,还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因此在不同的高校展开审美教育必然要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学生和院校的现有资源。陈思企[11]就对此提出了几点要求:第一要贴近学生;第二要贴近专业;第三要贴近生活。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利用回收的废纸材料,通过纸浆手作体验的方式,使高校学生参与到生态观念的学习中。从一张废纸开始,提升环保行动力更是强调了生态美育的实践性。

2 废纸回收及再利用手作体验研究方法

生活废纸仍在不可避免地产生,而国内高校的零碎废纸回收及再利用效率并不高,同时高校审美教育的关注也在逐渐增加,凝神实践的美育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将两者结合起来,以零碎废纸为材料进行艺术化再利用。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化探针这一用户调研方法及Kano模型这一设计功能筛选分类方法,并辅以问卷调查、用户画像、用户旅程图、头脑风暴等常规调研和设计方法。

2.1 用户调研方法

用户研究首先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了解目标用户的行为、观念和期待,并基于此,利用文化探针法对高校学生的废纸使用习惯、生态观念和美育参与情况进行了深度观察。文化探针(Cultural Probe)是1999年由Gaver等[12]提出的一种运用于设计学研究的人种学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用户调研方式,邀请被访者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并反思和表达他们的经验、感受、态度和期望,从而为设计者提供灵感。文化探针便成为设计者与未来用户对话的手段[13]。文化探针通过一个工具包进行无接触调研,给予被访者更大的表达空间。但该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运用并不十分广泛,Wherton等[14]将文化探针运用到辅助生活技术领域,通过一套文化调查工具包,调查老年人群体的家庭生活辅助需求和期望。在国内,郭正豪等[15]将其运用于移动产品的开发。孙碧霞[16]也曾在其虚拟宠物的情感交互设计中运用了文化探针法,以采集宠物饲主的行为习惯和情感需求。

同时本研究采用用户画像和用户旅程图进行定性研究的分析,并产出体验设计点。用户画像(Persona)最早由库伯[17]提出,是包含用户个人特质的原始数据在经过用户属性、用户特征、用户标签三个阶段的精馏后得到的[18]。而用户旅程图(User Journey Map)则是衡量用户行为与体验数据的架构,通过用户在产品服务上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行为和体验,以可视化图形的方式展示的过程[19]。

2.2 Kano模型分析方法

Kano模型是东京大学狩野纪昭教授(Noriaki Kano)在1984年正式提出的,用于衡量某项产品或服务重要程度,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数据分析模型[20]。从提出至今,其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服务设计、空间设计、产品设计在内的诸多设计领域,如曹鸣等[21]、王伟伟等[22]分别将Kano模型运用于共享单车设计和防疫类产品情感化设计中。本研究则利用Kano模型进行废纸回收及纸浆手作过程的设计功能分析及筛选。

Kano模型将产品或服务的属性分为五大类,作为设计属性及设计优先级筛选的依据,分别是:必备属性、期望属性、魅力属性、无差异属性,以及反向属性[23],见图1。

图1 Kano模型

而Kano模型的数据一般通过问卷的形式获取,针对废纸回收及纸浆手作体验的各项功能进行正向和反向两次提问,并将评价维度分为“我很喜欢”“理所当然”“无所谓”“勉强接受”“我很不喜欢”五个维度,其功能指标需求可以分为五类: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无差异需求()、逆向需求()。问题与需求对应的关系,见表1。

表1 Kano评价表

Tab.1 Kano evaluation

同时引入Better-Worse系数分析方法[24],以应对单纯利用Kano二维矩阵进行属性分类的局限性。

满意系数Better()的计算,见式(1)。

=(+)/(+++) (1)

不满意系数Worse()的计算,见式(2)。

=–1×(+)/(+++) (2)

3 废纸回收及实践美育体验设计分析

3.1 用户研究

3.1.1 用户行为调研

本次研究向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学生发放问卷106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从个人基本信息、纸张使用及丢弃行为、环保意识自评与互评、实践型审美活动参与情况及未来意愿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随后通过文化探针的调研方法,利用探针工具包(如图2所示),从实践美育角度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校园废纸产生、废纸垃圾投放的行为习惯,以及废纸回收和再利用进行思考。文化探针调研工具包的具体内容如下。

1)日记式记录列表。记录一周中的日常行为及废纸产生和回收情况,见图3。

2)地图。标记校园中废纸产生的主要地点及废纸投放的合理选址。

3)相机。以影像方式记录校园纸张使用和废纸投放行为。

4)绘画工具。提供书写用笔用以记录,并以简笔绘画等方式参与废纸回收再利用的创意共创,以增加调研趣味性。

5)超现实问题。通过假设性提问,根据图片和文字的提示,了解用户对利用废弃纸浆材料进行手作实践美育的期望和创意,见图3。

图2 文化探针用户调研工具包

文化探针调查在问卷的基础上选取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共10名,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生活探针记录。对所得的数据结合问卷进行分析,得出了高校学生废纸使用及回收的习惯、对手作实践美育活动参与行为和废纸手作体验的期待。

在生态环保及校园纸张的使用方面,尽管互联网、电子设备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普及,但纸张的使用率依然很高,产生的废纸主要是草稿纸、打印的复习资料、文件用纸、小票等零碎纸张。废纸产生的地点主要在生活区宿舍、公共教学楼,以及图书馆附近,且往往与其他垃圾一同就近投入垃圾桶,而不作精细分类。在观念上,56.2%的学生认为对废纸的进一步分类回收和再利用是有必要的,且认为“个人的环保意识”较为强烈。仅有39.1%和26.7%的同学对“个人环保行为”和“他人环保意识”的评价为“较好以上”,可见高校学生的生态意识先于实践行为,且需要生态行动的引导。部分照片记录反馈信息见图4。

图3 文化探针记录卡片

图4 照片记录回收信息

在纸浆手作实践体验方面,高校学生多以网络和书籍的方式接受审美教育,而作为审美教育主要手段之一的手工艺实践与体验则鲜少参与。调查中发现在学生群体曾参与过的手工实践活动中,以线下的手作实体店体验及网购的手工材料包为主。面对以回收的废纸浆为材料的纸浆艺术手工体验,更多的学生怀揣着好奇和观望的心态,趣味性和获得感是此类活动吸引用户的关键。同时文化探针包收集了潜在用户提供的多种创意可能和体验期望,对废纸投放站而言主要有:(1)投放地点便利,体积小、不占空间;(2)期望关注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和隐匿;(3)获得较为实用的产品和奖励;(4)符合年轻人的潮流。对纸浆手作材料包的期望主要有:(1)手作产品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2)制作难度不要太大,希望提供参考模板和教程,否则无法独立完成;(3)时间占用率不要太高。在期望愿景上,用户都表达了对生态环保事业和废纸回收再利用的支持,但仍期望这一体验能较为轻松。部分回收信息见图5。

3.1.2 用户画像及用户旅程图分析

综合问卷和文化探针的调查结果,抽象出一名高校学生的用户画像,见图6。

图5 文化探针工具包回收信息

图6 用户画像

基于文化探针调研的成果,在用户画像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视觉化形式呈现出高校学生废纸回收投放及通过纸浆手作形式进行再利用的体验旅程图,见图7。旅程图分为废纸投放前、废纸投放中、纸浆手作体验中,以及纸浆手作体验后四个连续阶段,反映了用户的具体行为、体验中的感受情绪并梳理了相应的痛点和设计点。用户旅程图为整体的设计整理了设计思路,并为Kano问卷的设置提供了设计功能点筛选的基础。

3.1.3 体验设计点总结

根据问卷、文化探针调查、用户旅程图、用户画像等分析结果,总结了如下废纸回收及再利用体验设计点,见表2。

3.2 Kano模型功能提取

依据用户调研的结果结合设计者头脑风暴、废纸回收,以及实践美育体验设计功能点的筛选,提炼出三个主要体验接触点的13项功能,分别是:感应打开、投放碎纸、视听反馈、手作成品展示、定位搜寻、积分、累计投放可视化、手作指导视频、线下体验活动宣推、废纸回收利用科普、作品社群分享、提供参考样式、纸质步骤说明书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Kano问卷了解用户的需求和需求分类,以问卷中“功能:感应打开功能。您可以通过手部感应开启投放站闸口,无接触式投放废纸。”为例,具体见表3。

图7 用户旅程图

表2 体验设计点总结

Tab.2 Summary of experience design points

本次Kano问卷共回收有效数据80份,针对废纸投放站、线上小程序平台,以及纸浆手作材料包三个接触点,问卷数据显示了对相关设计功能的属性分类,见表4。本研究着重考虑了魅力需求和期望需求的设计,分别是:废纸投放站的感应打开功能和投放碎纸功能;小程序的手作成品展示、定位搜索、累计投放可视化功能;体验材料包中的参考样式提供;纸质步骤说明书功能。

表3 Kano问卷举例

Tab.3 Example of Kano questionnaire

表4 Better-Worse系数分析

Tab.4 Better-Worse coefficient analysis

4 设计策略

根据用户行为调研和数据分析的结果,为提升高校学生的生态保护参与度和美育实践行动力,同时兼顾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提出以下两点策略。

4.1 简捷引导性的参与方式

在废纸回收过程中尽可能避免给用户增加额外的行为负担。调研表明,用户具有较高的生态意识而其行动力不足的原因在于废纸单独分类投放的耗时、耗力。因此,废纸投放站的自动化、感应式设计可减少用户的操作,尽可能做到随时投放、立即分类,且感应自动启动投放口的设置要能起到引导和提示的作用。在纸浆手作体验材料包的设计中,同样需要考虑到学生对艺术手作实践的信心不足问题,手作步骤、作品效果、制作指导等方面均需要更为清晰简洁的多种方式引导,以降低学习成本和制作时长。

4.2 及时趣味性的互动反馈

在调研中发现潜在用户不断强调“趣味性”一词,认为这不仅是吸引自己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年轻人趣味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映。同时,用户较为关注反馈机制,即“我参与后能得到什么,收获什么?”趣味性互动和实用的反馈能满足用户的成就感,及时的奖励机制也能更好地提升用户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因此,首先需要将用户的参与和为生态所做出的贡献进行记录和数据可视化呈现,通过积分和绿色基金等功能给予用户心理上的获得感;其次,纸浆手作作品作为实物反馈决定着用户对整个服务系统的评价,手作作品需要装饰性与实用性,尽可能以作为用户日常生活所需的用物呈现;最后,体验作品的展示关系到用户通过这一服务系统与他人的互动,因此形成良好的作品互动交流社群和成果展示氛围是必要的,也能够借此吸引更多参与主体,扩大影响范围。

5 废纸回收及再利用体验模式设计实践

基于高校实践美育及生态美育的精神需求及零碎废纸回收再利用的切实需求,该体验设计被命名为“废止计划”,并分为三个组成部分:首先引导学生将生活学习中产生的零碎废纸投放至回收点,投放站将回收的废纸进行处理并作为学生群体的手作实践材料而提供;其次,通过小程序进行绿色基金的积分,并能兑换不同种类的纸浆手作材料包进行体验;最后,纸浆体验作品完成后不仅可以通过小程序进行分享并与他人互动,还能通过线上平台了解更多旧物回收和利用的资讯和科普。该体验服务一方面便利了废纸的回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加入纸浆手作艺术的体验当中,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绿色意识和环保行动力。

设计实践中的三个接触点(废纸投放站;“废止计划”小程序;纸浆手作材料包),主要承担体验过程的三项主要体验行为,设计服务系统图见图8。

其中,纸浆手作材料包正是高校废纸回收生态美育的重要一环。它兼具生态性和审美性的双重意义,纸张本身是一种可持续、可重复利用的材料,通过手作实践进行废纸浆的再利用,旨在提升高校学生的生态感知和环保行动力。同时,纸浆造型艺术是一种调动视觉和触觉等感官的实践艺术,纸浆手作的产品用于生活实用或装饰,体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艺术观和生活观。

5.1 废纸投放站设计

“废止计划”的高校废纸投放站囊括了废纸投放和纸浆手作材料包兑换两个部分。因此,本研究选择了类似自动贩卖机的结构外形,见图9。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感应投放。用户可手持废纸靠近投放口,感应开门后置入废纸,并能获得音效反馈。

2)扫码积分。废纸投入后,使用微信或“废止计划”小程序扫一扫投放口旁二维码进行积分。

图8 服务系统图

3)兑换材料包。累积一定积分后,通过“废止计划”小程序商城选购兑换纸浆手作材料包。

4)领取材料包。将兑换二维码在投放站扫描,或点击屏幕输入领取码可领取手作材料包。

5.2 “废止计划”小程序设计

“废止计划”既制止浪费,也呼吁废纸再利用。废止计划体验的线上端小程序主要用于累计积分,并在绿色商城以绿色基金兑换纸浆材料包,辅有互动分享、手作指导、线下活动推送,以及环保科普等功能,见图10。

5.3 纸浆手作材料包设计

“废止计划”纸浆手作材料包除了基本的材料和工具外,另有手作指导说明及参考模板提供,以满足初次进行手工体验者的需求,从而减少学习成本。材料包为一桶形结构,以作为调配纸浆造型所需的纸黏土的容器,见图11。手作说明书则采用了折页的形式,便于查阅,内容包括了步骤说明及参考模板两部分,见图12。

6 设计评估与展望

为验证设计成果的可行性与吸引力,研究主要采用了绿野仙踪测试和原型测试,并辅以访谈进行设计成果评估。首先,制作了“废止计划”小程序动态原型、废止投放站,以及材料包静态原型。邀请6名目标用户分别体验这一系统原型,同时一边说出内心的想法和相关操作,以便设计师判断设计的有效性和易用性,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见图13。在结束原型体验后,针对部分问题对用户进行回访,围绕整体体验流程、废纸回收站、“废止计划”小程序、纸浆手作材料包各接触点进行满意度评价和改进期望的讨论。

根据测试中观察到的信息及回访反馈,进行了文本化整合和归纳总结。根据满意度评价,该设计被认为迎合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并且超过一半用户表示非常乐意使用该设计成果。但在绿野仙踪测试及回访中发现废纸回收及艺术化再利用体验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纸浆手作材料包的回收处理问题。

2)小程序互动社群及线下活动参与积极性不足。

3)手作体验需求的持续性问题。

4)废纸中被严重污染的纸张分离问题。

总体设计实践主要存在废纸可持续的彻底性问题和体验吸引力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几点设计展望:首先纸浆手作材料包的包装同样需要采用废纸加工制作,并且在原废纸回收站点提供专门的手作体验材料包回收入口;其次,当废纸浆的生产高于手作体验的需求时,可以与高校内其他社团或学生会合作,将废纸用于制作特色的活动门票、讲座门票等,并在小程序发布线下活动邀请,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手工制纸的趣味体验过程中来;最后,针对活动参与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采用互动社群、线下体验活动翻倍积分、反馈纸浆作品奖励等方式以刺激用户的参与。

图9 废纸投放站设计

图10 “废止计划”小程序设计

图11 纸浆手作材料包设计

图12 纸浆手作说明书

图13 原型测试

7 结语

废纸回收再利用和纸浆艺术实践教育以废纸制浆作为连接,形成相辅相成的循环系统。“废止计划”则作为高校废纸回收及再利用体验的创新模式,为国内高校的“生态+美育”提供可行的方案。废纸浆作为纸浆艺术实践的材料,本体验设计使高校学生加入到自主进行纸浆手作实践的行列中,以接受审美教育。反过来,以美育带生态,使环保绿色观念融入体验过程,充分体现纸张材料的可持续性特征,同时影响高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升生态保护行动力。

[1] 智研咨询. 2021年中国废纸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现状、应对措施及发展前景分析[EB/OL]. (2022-05-30) [2023- 04-12]. https://xueqiu.com/8666823409/221339529. Zhiyan Consulting.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hina's Waste Paper Recycling Industry in 2021[EB/OL]. (2022- 05-30) [2023-04-12]. https://xueqiu.com/8666823409/ 221339529.

[2] 胡召芹, 黄华芳, 马紧紧, 等. 高校废纸回收利用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9, 21(3): 55-59. HU Z Q, HUANG H F, MA J J, et al.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Waste Paper Recycling in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2019, 21(3): 55-59.

[3] 李元. 高校垃圾回收现状调查报告[EB/OL]. (2021- 11-30) [2023-04-12]. https://www.fx361.cc/page/2021/ 1130/9396065.shtml. LI Y. Report on the Status of Garbage Recycl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B/OL]. (2021-11-30) [2023- 04-12]. https://www.fx361.cc/page/2021/1130/9396065. shtml.

[4] 郑绍江, 王诗彧. “生态+”高校美育体系构建探索[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 6(6): 92-96. ZHENG S J, WANG S Y. Study o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cology+College Aesthetic Education[J].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22, 6(6): 92-96.

[5] 李新生. 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J]. 艺术百家, 2015, 31(S2): 237-240. LI X S. Art Education Viewed from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2015, 31(S2): 237-240.

[6] 张冰. 生活论与生态美学--关于艺术的终结命题[J]. 文艺争鸣, 2011, 26(5): 108-111. ZHANG B. Theory of Life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The Final Proposition of Art[J]. Literary and Artistic Contention, 2011, 26(5): 108-111.

[7] 盘湘龙. 材料的形式创新与情感表达--德乔·雷米的可持续设计之道[J]. 装饰, 2017, 60(8): 138-139. PAN X L. Form Innovation and Emotion Expression of the Materials:The Sustainable Way of Tejo Remy's Design[J]. Decoration, 2017, 60(8): 138-139.

[8] 胡海. 美育的传统内涵和新时代目标[J]. 艺术百家, 2019, 35(1): 43-47. HU H. The Traditional Connotation and the New Era Go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2019, 35(1): 43-47.

[9] 杭间. 设计沉思录[M]. 江苏: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2. HANG J. Meditation on Design[M]. Jiangsu: Jiangsu Phoenix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22.

[10] 周宪. 手工艺美育与触感体验[J]. 南京社会科学, 2021, 32(1): 118-126. ZHOU X. Handicraft and Tactile Experiences in Aesthetic Education[J].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21, 32(1): 118-126.

[11] 陈思企. 新工科建设视域下的理工院系美育建设[J]. 美术教育研究, 2022, 13(17): 141-143. CHEN S Q. Aesthetic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J]. Art Education Research, 2022, 13(17):141-143.

[12] GAVER W, DUNNE T, PACENTI E. “Cultural Probes.”[J]. ACM Interactions, 1999, 42(6): 21-29.

[13] MATTELMA K T. “Applying Probes – from Inspirational Notes to Collaborative Insights.”[J]. CoDesign, 2005, 1(2): 83-102.

[14] WHERTON E A. Designing Assisted Living Technologies‘in the Wild’: Preliminary Experiences with Cultural Probe Methodology[J]. 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2012, 12: 188.

[15] 郭正豪, 刘正捷, 徐荣龙, 等. 文化探针(Culture Probes)方法在移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C]// 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 济南:山东大学, 2007: 729-733. GUO Z H, LIU Z J, XU R L, et al. A Case Study of Applying Culture Probes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Mobile Products[C]// The Third Joint Academic Conference on Harmonious Man-machine Environment(HHME), 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2007: 729-733.

[16] 孙碧霞. 基于情感设计建立用户与虚拟宠物友伴关系之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6.SUN B X.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Building Compan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Virtual Pet Based on Emotional Design[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6.

[17] 库帕 A. 交互设计之路[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COPPER A. The Inmates are Running the Asylum[M].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06.

[18] 杨阳, 余维杰. 融合弹幕内容特征与行为特征的用户画像研究--以B站教学类视频为例[J]. 情报科学, 2022, 40(12): 161-169. YANG Y, YU W J. User Portraits Research That Integrate the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Danmaku Users—A Case Study of Bilibili's Teaching Video[J]. Information Science, 2022, 40(12): 161-169.

[19] 王玉梅, 胡伟峰, 汤进, 等. 基于用户体验旅程的旅游明信片服务设计[J]. 包装工程, 2016, 37(22): 158-163. WANG Y M, HU W F, TANG J, et al. Travel Postcard Service Design Based on User Experience Trip[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6, 37(22): 158-163.

[20] NORIAKI K. 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1984, 31(4): 147-156.

[21] 曹鸣, 杨春, 周沛桦. 基于KANO模型的后共享时代单车设计决策研究——从设计师与消费者视角[J]. 包装工程, 2022, 43(22): 395-404. CAO M, YANG C, ZHOU P H. Bicycle Design Decisions Based on KANO Model in Post-sharing Era-From Both Designer and Consumer Perspectiv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43(22): 395-404.

[22] 王伟伟, 冯若桐, 魏婷. 基于模糊KANO模型的防疫类产品情感化设计[J]. 机械设计, 2022, 39(10): 140-146. WANG W W, FENG R T, WEI T. Emotional Desig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Products Based on Fuzzy KANO Model[J]. Journal of Machine Design, 2022, 39(10): 140-146.

[23] XU Q, R J JIAO, X YANG, et al. An Analytical KANO Model for Customer Need Analysis[J]. Design Studies, 2009, 30(1): 87-110.

[24] 余森林, 程倩. 基于KANO模型的办公桌功能改进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22, 43(4): 95-102. YU S L, CHENG Q. Research on Improvement Design of Desk Function Based on KANO Model[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4): 95-102.

Design of Experience Mode of Recycling and Reuse of Waste Pap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G Sijia, WANG Ya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The work aims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path with waste pulp as material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of waste pap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pulp art and manual practice was established theoretically.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ultural probe, users' behavior habits and expectations of recycling and artistic utilization of waste paper were understood. The user journey chart was established to further clarify the three main experience contact points such as waste paper recycling and delivery site, online mini program and pulp manual material package. Through brainstorming and Kano model, the functional design points were diverged and screened, and desig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were produced.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system of "Scrapping Plan", the recycling of waste pap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ecycling of pulp by hand art practice are established, 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resting reuse of waste paper materi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actice mod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with waste pulp as the material is constructed to promote the characteristics, popular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te paper recycling; manual practice;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experience design; cultural probe

TB472

A

1001-3563(2024)02-0046-12

10.19554/j.cnki.1001-3563.2024.02.005

2023-08-24

广东省质量工程(教改项目)在线开放课程(x2sj-C9203118)

猜你喜欢

手作纸浆废纸
用我一世轮回 换你一生苍翠 废纸再利用 节能第一步
卖废纸
手作之美:术到极致 几近于道
宁波口岸去年进口废纸200万吨相当于少砍3400万棵树
龙舟手作记忆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
贵州最美乡村——陇脚村·手作之美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区角活动真有趣
废纸辊拆解机的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