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经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2-21沈涛郑展王胜洲
沈涛 郑展 王胜洲
摘 要:文章从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入手,阐述了新财经的基本内涵、新财经教育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分析了现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以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为例,提出了新财经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从人才培养目标、素质能力模型、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协同育人平台五个方面介绍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财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3-0056-03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专业、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予以支撑。传统的单科性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新财经教育应运而生。河北经贸大学作为地方财经类院校,在2019年主动提出新财经教育改革理念,积极推进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以实现培养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所需的一流财经人才目标[1]。本文以新财经教育改革为背景,结合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改革实践,总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优化路径,希望为财经类专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新财经的内涵及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新财经的内涵
新财经教育理念在响应教育部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中“四新”建设的号召下应运而生,是新文科在财经院校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探索。新财经教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从外部来看,是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迫切需要新财经人才,即能够扎根中国大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局势、服务经济发展的,具有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财经人才。从内部来看,是学科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对财经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教育教学模式、知识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重构和优化,以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趋势和专业演进趋势。新财经教育是财经教育的新发展,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响应,孕育着新的学科组织方式和新财经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变革。它以数字经济为背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并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法和应用融入财经教育教学改革,从而落实“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要求,组成跨学科复合型财经学科[2]。
(二)新财经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新财经人才培养作为新文科建设分类推进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响应与调整[3]。新财经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新理念。新财经推崇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4]。(2)新知识。要培养具有跨学科眼界和综合性思维的新财经人才,需要构建新的理论方法体系,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世界,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对新商业环境中不确定性的思维感知。(3)新方法。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教学模式变革,实现规模化教学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和数字能力,成为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现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审度
现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新的商业情境适应度低
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交易规则的改变颠覆了原有的商业逻辑,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无法让学生真正融入商业发展的真实场景,难以理解新经济形态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缺乏对新商业情境中不确定性的思维感知,难以适应在不确定条件下快速决策的要求。
(二)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匹配度差
目前,专业培养多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应用,课程设置也多以理论知识为主,相对缺乏对实际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大学生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明显错位,造成供需双方脱节,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岗位要求。
(三)交叉学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专业教师大多接受的是传统的财经专业教育,知识结构单一,在信息素养和数字技术方面有所欠缺。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壁垒导致跨学科培养受限,学科间教师合作较少,学科交叉融合不足,缺少信息技术渗透,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
(四)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根据调研发现,尽管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人才培养特色并不突出,说明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进行有效的专业定位,导致专业服务层面指向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混淆与宽泛,缺乏自身专业特色,很难达到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人才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的要求[5]。
三、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历程与
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发展历程
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始办于1978年。1999年更名为工商管理专业,并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企业管理学科被确立为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成为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品牌特色专业,2012年入选河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伴随着学校新财经建设的深入推进,从2020年,工商管理专业开启了“智慧工商管理”新财经实验班的探索。该实验班以打造智慧工商管理人才为特色与亮点,探索有效的专业改革路径,以支撑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升级。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新财经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多年来,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持续摸索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新财经建设背景,工商管理专业构建了“通专融合+特色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该模式按照“1-1-2”的“综合基础、阶段递进、专业分化、特色培养”路径进行个性化培养,即第一学年实施通识教育,进行综合基础课程学习,第二学年形成专业分化的培养方向,第三、四学年根据学生的发展状态进行个性化特色培养。该模式突出三个方面:注重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启迪,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注重推进通专教育的有机融合,把通用性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注重分类培养,包括管理深度研究、职业技能与素养、创新创业管理、财务管理素养等,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选择考研、就业或创业。这一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始终以“学生成才”为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逐渐形成了“三融合”(融思政、融实践、融新技术)的专业特色,构建了以分类培养为目标的动态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师资和教学团队,课赛一体、小型研讨、学习小组、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创新型教学形态贯穿课堂。本科导师制有效跟进指导学业、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加,参加大创项目、课题研究、学科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热情高涨。
四、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本文从明确培养目标、构建能力素质模型、设计特色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打造产学协同育人平台五个方面提出优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
(一)与时俱进,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上突出“新时代”背景下“新财经”的特色,本专业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理念、数据思维,系统掌握工商管理知识体系与前沿理论,具备战略思维、团队意识、担当精神、管理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咨询及其相关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素质新财经人才。新目标体现了新的人才培养定位,具体表现:(1)本土性。人才培养要扎根中国大地,具有家國情怀,熟悉本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综合性。专业人才要掌握人文、管理、理学、工学和经济学的综合知识,以及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的是复合型财经人才。(3)应用性。具有数据思维、数字洞见、数字决策的能力,能够运用工商管理知识体系和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先行,构建人才能力素质模型
构建核心能力素质模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这也决定了人才教育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6]。《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遵循这一标准,本专业突出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瞄准就业主战场,紧密围绕企业用人标准和人才市场发展动态,构建了本专业的能力素质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把人才素质能力分为三层,从里至外层层分解,依次为最终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素养能力;从外至里层层保障,专业素养能力与外界是开放对接的,不断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快速、适应性的变革与创新,通过逐层支持,三个层次合力形成整体、系统、融合的工商管理能力。
(三)夯实基础,设计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支撑。本专业高度重视课程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地图,明确了“目标—能力—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门课程对培养目标的
支撑情况。课程设置上,基于本专业的资源和能力,并遵循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属性和能力素养要求,划分了通识同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第二课堂实践拓展课五个模块,课程分别支撑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专业知识、基础能力、理论方法、技术方法、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价值教育、文化滋养、新技术融入与实践拓展,打通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连接,有效支撑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开源固本,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师资队伍建设是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本专业致力于加强课程教学队伍建设,作好课程教学团队发展谋划,有计划地开展课程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遴选与培养。从全校范围内跨学科组织复合型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或数学教师),并通过联合开发课程、联合备课、开展教学研究等方式培养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和应用课题研究,教师成功申报《新财经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训教育研究》等多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院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培训平台,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反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五)知行合一,打造产学协同育人平台
本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全方位一体化实习实践培养,形成了“认知实习+专业调研+社会实习+商业实践+虚拟仿真实验+移动课堂+企业家面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学院先后挂牌今麦郎公司、信誉楼、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汇生咨询公司、深泽县委组织部,建立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基地。通过不定期举办业界和学界专家讲座、企业参访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了解企业实践和职场环境。通过商业实践课程,为在校学生提供了“经贸购”线上超市的创业平台。组织学生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信誉楼等企业进行上岗实习实训。在附属中学挂牌“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开展“领读者”行动志愿服务计划,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公益心,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
五、结语
新财经人才培养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提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应用实践能力,要立足办学实际,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及育人优势,同时着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思考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利用好区域资源优势,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努力形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 王树国.把握“融合”关键要素 构建21世纪大学新形态[J].教育研究,2022(3).
[2] 孔祥维,王明征,陈熹.数字经济下“新商科”数智化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2(8).
[3] 赵霞,王琦.新财经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2(3).
[4] 刘兵,刘培琪.基于新文科视角的新财经人才培养理念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1(3).
[5] 卢长征.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4).
[6] 郑学宝,孙健敏.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