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运动季”模式 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2024-02-21濮梅

文理导航 2024年4期
关键词:常赛教会初中体育

濮梅

【摘  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笔者以初中校园篮球活动为抓手,借鉴“运动季”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结合学情,在“教会、勤练、常赛”视域下通过设计四条实施路径(即优化教学计划,融合“学练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优化教学方法,避免“学用分离”,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优化课堂结构,精确课堂用时比重,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优化组织形式,课内外相结合,实现“多元化”突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合理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一体化呈现,实施更有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会;勤练;常赛;运动季

教育部在2022年4月份针对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改革方法,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追求,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落实“以生为本”教育原则,坚持“立德树人”。所有的教学要理实结合,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学、练、赛”一体教学,切实让学生在锻炼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和价值,养成体育精神,强身健体、塑造健全人格,尽早实现体育教学总目标——文明精神,野蛮体魄。

一、学情分析

在对我校2022级初一学生205个随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时,结果显示如下:

(1)14.9%的学生熟练掌握篮球的基本动作;48.9%的学生简单学过篮球的基本动作;36%的学生完全不知道篮球基本动作。(2)0.7%的学生熟练掌握篮球技战术;24.4%的学生简单学过篮球技战术;68.8%的学生基本不会篮球技战术。(3)0.3%的学生参加过区县比赛;0.5%的学生参加过校级比赛;30.2%的学生参加过班级比赛,61.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比赛。

由以上三组数据可以看出:篮球的基本技术没有普及,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完全不知道篮球基本动作;在日常的篮球课堂教学中,没有强调篮球技战术的应用;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参加过篮球比赛。对照2022新课标,以上的数据结果显示,在篮球项目的学习中,我校的初一新生大部分没有达到水平三的学习目标。

二、他山之石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有许多体育学家提倡“运动季”概念教学。概念教学起初在国内得到了少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其应用在运动教育模式基础上,在教学中构建一种合理、科学的教学体系。合理的结构、新颖的方法、高效的效果推动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落地。

“运动季”教学模式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运动天赋、体育精神、体育素养的新型人才。该目标与新课改目标“不谋而合”,目标的一致让核心素养培养变得一致。基于此,教师开展运动季概念教学时要落实“新课改”政策,以《意见》为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设计大单元教学、进行多元化评价、组织体育活动等,全面且有效地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训练从而凸显出体育“运动季”概念的价值。笔者借鉴“运动季”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结合学情,在“教会、勤练、常赛”视域下设计四条实施路径,合理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一体化呈现,实施更有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施路径

(一)优化教学计划,融合“学练赛”,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原有的七年级篮球单元教学计划为15个课时(教科版七年级用书),主要学习的技术为双手胸前传接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投篮、双手胸前传接球、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等。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都是学习单个技术、进行单个技术的考核评价,学生学完了15个课时后,他们可能只会单个的篮球技术,但是在篮球比赛中,还是不能学以致用,也就是没有达到“教会”的标准。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新课标(水平四)的要求,结合学生目前篮球技术的掌握情况,将“学、练、赛”有机融合在单元计划里,一方面增加练的比重,保障“练”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增加“赛”的比重,多设计一些课堂比赛,增加“赛”的课时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运动季”教学模式,实施大单元模块教学,一方面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增加单元教学的课时数,在教学时间上给予保障;另一方面,对细碎的知识点和技术进行整体考量,适当打破传统的技战术的排序,将单元教学计划分为技术课和竞赛课。在技术课中,以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战术为主要学习内容,学多、赛少;在竞赛课中,教学内容以真实情景的竞赛为主,赛多、学少。

(二)优化教学方法,避免“学用分离”,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篮球单一技术的学练。通过学习,学生可能是知道了练习方法,也学会了单个技术,但是缺少在复杂的教学环境中运用技术的能力,比如,学习的傳接球,但是在比赛中不会用所学的传接球技术来转移球。这样的课堂存在“学用两张皮”的现象。

“教会”的重点在课堂,在“教会”的过程中,需要以勤练和常赛方式加速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为了达成“教会”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使用“运动季”教学模式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就是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提高运动技能,巩固运动技术,实现共同进步。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同质分组”来实现。

朋友共学法:该方法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与同伴一起组成一个团体,自己或同伴担任体育教师,根据所学的内容和学习能力来指导同伴学习,帮助同伴掌握技巧。互帮互助达到共赢,共同进步。除此之外,这种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异质分组”来实现,让每个小组里的运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担任“小老师”,指导其他组员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情境学习法:即在真实的体育活动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实施教学前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明确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形成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形成核心素养。比如,在篮球课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真实比赛的要求组织比赛,队员、裁判都由学生担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比赛法:游戏和比赛是激发学生兴趣最好的方法。能用,是“教会”的重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创建与学生相适应的游戏与比赛,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熟练技术,提升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

(三)优化课堂结构,精确课堂用时比重,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重视体育教学中强化锻炼,增强学生体质,要加强“勤练”。就体育课堂而言,一方面要保证练习时间,落实“精讲多练”“少等多动”;另一方面要追求练习质量,做到“练对练准”,才能提高课堂教學的实效性,才能对增强学生体质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体育时间跟体育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体情况、体育能力进行规划,中小学体育时间一般在40~45分钟;教学内容要保证每节课有10分钟基本运动技能学习的时间,也要有20分钟结构化运动技能锻炼的时间,剩下一点时间用于竞赛和拉伸运动。”

但是,在现有的篮球日常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篮球的时间得不到保证的现象,因为老师要“整顿纪律”、要“常规练习”、要“反复讲解动作要领”、要“纠错误正动作”等,这些看似“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果不合理安排,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课堂的实效性。

因此,无论是在技术课还是竞赛课,教师在设计课时计划时,要做到“一精炼两保证”,即:精炼课程介绍、课堂常规、教师指导的时间比重,保证技战术练习和比赛的时间比重,保证体能练习的时间比重。长期落后的教学方式和不完善的教学管理会影响学生运动能力发展、学生体能下降、身体承受能力变弱。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管理时间,增强学生体魄、提高学生身体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养成长期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四)优化组织形式,课内外相结合,实现“多元化”突破

传统的行政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不能满足同一学段学生个体之间在兴趣爱好、运动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的局限性,采用“同质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另一方面,课内外相结合,采用“社团”或“课后俱乐部”的形式。

结合我校的篮球特色,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安排了篮球的大单元教学。为了防止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局面,在组织体育课教学时,我们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级,按照学生入校时篮球基础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比如将学生分为兴趣班(零基础,以培养兴趣为目标)、提高班(技术基础薄弱,以提高技能为目标)、竞赛班(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以提高综合运动技能为目标),结合各种目标进行技巧整合,再采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位学生受益。

参照“运动季”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安排技术教学内容,在课外社团(或俱乐部)安排竞赛内容,课上所学的技术与课外社团(或俱乐部)的竞赛课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有益于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衔接”。

在体育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体育精神,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组织竞赛,如季赛、团体赛、节日赛或举办体育文化节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体育能力、发展体能,尽早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将课内外元素相结合是新课改重点强调的,其原因是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参与篮球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参与竞赛的策划与组织实施,在篮球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综合育人的目标。

通过以上四个路径的有效实施,在篮球教学活动中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我校2022级初一学生实现了人人会“玩球”,每天100%参与大课间“玩转篮球”篮球操活动;课课有比赛,学生在比赛中提高了篮球技术的运用能力;班班有“球队”,各班队积极参与“阳光杯”校园篮球赛(包括篮球技术单项赛、“3V3”“5V5”等);周周有“社团活动”,每周两次的篮球社团,培养篮球“小骨干”,一方面在班级发挥辐射作用,一方面为学校篮球队输送人才,参加校际比赛。在活动中,学生享受了运动的乐趣,掌握了一项技能,增强了体质,为实现终身体育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7-18,51-52,106,128.

[2]高航,高嵘,高朗.运动季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及应用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院报,2020,46(2):107-113.

猜你喜欢

常赛教会初中体育
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的立体化学校体育新样态实践研究
基于“常赛”视角的冬季健康体育课程实施策略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思考解析“教会、勤练、常赛”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的策略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