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
2024-02-21李红平王爽潘鹏华
李红平 王爽 潘鹏华
【摘要】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有利于涵养大学生的精神气质,进而坚定文化自信。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主要有:打造红色理论课堂和网络平台、拓展红色实践活动体系、营造红色校园环境、完善多部门联合育人机制。
【关键词】辽宁“六地”红色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实现路径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在辽宁地区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主要包括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因此,要利用好“六地”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其内涵和价值,跟上辽宁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步伐,增强思政课的效果。正如国家领导人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六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思政课堂内容的拓展,而且拓宽了思政课的渠道,对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传播红色文化,丰富教学内容
辽宁“六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正好契合了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思政课程的内容。在此过程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潜移默化地接受本地的红色文化,例如,雷锋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铭记于心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二)有利于丰富教育形式,优化育人环境
教育形式是否多样性直接关系着课堂效果的好坏,多样的教育形式有利于提升教育的效果,辽宁“六地”有许多红色实践基地,这些实践基地为思政实践课的展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多样的形式。学校红色实践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在校园形成良好的红色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地健康成长。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提供优良的条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理念
(三)有利于涵养精神气质,坚定文化自信
国家领导人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3]。大学生的精神气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良好的精神气质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落后的精神气质阻碍国家的发展和进步[4]。红色文化有利于涵养大学生的精神气质,激励大学生不断努力奋斗。当今,由于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只注重金钱、享受,并且想要“躺平”,辽宁红色文化中的抗战精神展现出的革命烈士不怕牺牲的精神能够激发大学生前进的动力。学生在学习抗美援朝精神的时候,能够真实地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发生的背景和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二、遼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打造红色课堂,丰富育人内容
辽宁“六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堂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丰富思政课堂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红色”新人,实现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打造红色理论课堂和网络课堂,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构建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红色文化故事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讲述方式发挥出了激励人不断前进和努力奋斗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详细了解辽宁过去的红色资源,更重要的是结合当前的热点事件去弘扬红色文化。教师要灵活运用红色文化,用好新时代的红色案例,让学生源源不断地汲取红色力量。教师要丰富课堂形式,一是打造红色理论课堂,教师根据思政课程的不同特点,将红色文化有针对性地融入每一堂思政课,教师要认真搜集和学习辽宁的红色文化,并从中汲取红色文化的精髓,使其转化成大学生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撑。教师要注重宣传典型的红色人物,在大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对典型英雄人物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让大学生在了解事迹的过程中将其革命精神转化为自身的力量之源,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红色文化,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体系,而有利于矫正学生“躺平”的想法,促使其不断努力奋斗。二是打造红色网络课堂。利用现代发达的网络技术,打造特色的、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辽宁红色文化网课,利用学校的微博、公众号、官网等平台,大力宣传网络红课,扩大红课的影响力,并且利用各种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网络红课和理论红课相辅相成,共同发挥育人的作用。
(二)拓展红色实践活动体系,丰富育人形式
实践作为一座桥梁,将学生的理论外化为行为,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仅需要完整的理论教育,而且需要多样的实践活动[5]。高校在社会中承担着培养人才和进行科研的任务,并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创新教育实践的任务。一方面,开展丰富多样的红色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在课堂中进行实践主题活动,通过学生自选人物,例如,雷锋、杨靖宇、赵一曼等人,采用话剧、PPT等形式展现英雄人物的故事,搜集材料、讲授和表演的过程,领会红色精神。学校也可以多开展红色系列活动,例如红色知识竞赛、红色精神创意宣传、红色场馆摄影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并学习他们的精神。另一方面,进行校外红色实践活动。利用假期时间,设计好红色路线,组织学生去“六地”进行红色游览,并将其分成小组建立本小组的公众号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号,记录当天的游览心得,并按照浏览量和点赞数进行相应的奖励,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探索兴趣,增强红色游的实践效果。通过多样的实践形式,将红色理论和红色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习红色知识的同时,体悟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并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三)拓宽传播渠道,营造红色育人环境
高校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是否浓厚直接关系着高校育人的效果。因此,要举办多样的红色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展板、宣传栏和电子屏等方式全方位宣传红色文化。学生可以通过良好红色环境的熏陶,不断地接受启迪,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学生要成立红色文化宣传社团,高校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是高校学生课堂的重要补充。红色文化社团定期学习英雄事迹,在自由的学习会上,让同学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总结存在的疑惑,在课上与思政教师和相关专家学者讨论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深大学生对辽宁英雄人物的了解,并学习这些英雄身上的革命精神,坚定爱国主义情怀。
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在校园举行红色文化节、开展“六地”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假期进行红色实践活动、在图书馆设置红色文化图书展,在学校的报纸刊物、校园广播、宣传平台放置红色文化宣传手册、定期利用电子大屏播放红色话剧、电影、电视、歌曲等形式,全力营造浓厚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发挥好高校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四)多部门联合发力,完善育人机制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和学校各部门完善奖励机制,畅通各个渠道,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首先要建立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机制。在物质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去支持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组建专业团队,定期进行汇报,对于表现好的给与资金倾斜,激发教师的热情;在精神方面,学院和学校对于表现积极的,颁发各种奖项,例如,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等,以此表彰其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需要学校各部门完善保障机制[6]。红色文化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需要联合发挥党委、团委和教务处等部门的综合作用,为红色文化的融入提供组织机构保障。党委要出台相应的文件,给与政策支持;教师举办相应的活动需要购买相应的材料,这就需要财务部门给与行营经费方面的支持;同时学生基本每天都有课程,想要顺利举办活动就需要和教务处协商调课,给与时间上的支持;活动的举办还需要车辆和基础物资的支持,这就需要与后勤部门进行协调,只有教师和这些部门共同协商和努力,才能保证红色文化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同时需要各部门完善反馈机制。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知识、情感共鸣、坚强意志和外在行为。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可以通过写结业报告和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对于外在行为的表现,可以根据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表现在评定,例如学生能否自愿做到服务别人,能否自觉参加学校自愿者组织的志愿活动等。二是要在过程中不断丰富反馈的评价主体。对于反馈主体的选择,一定要掌握足够的评价方面的知识,应该把教师、学生、家长、领导和红色文化负责人都纳入评价主体,这样才能更加公正合理。
总而言之,红色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它与思政教育有高度的契合性,对于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红色网络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打造红色理论课堂,举办丰富的实践活动,完善红色活动应用机制,完成立德树人的人物,培养新时代的优秀青年。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
[2]习近平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1).
[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4]李雯雯,柯文进.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研究[J].人民论坛,2022(22):115-117.
[5]卢蔡,程世利,杨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研究[J].2022(22):60-62.
[6]易金华,钟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3(1):145-150.
【基金项目:2023年沈阳医学院“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2023.9已立项);2022年沈阳市大学生思政专项“基于医学生能力培养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改革”(SDSZ-2022-081);2022年度河北北方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究-以河北北方学院为例”(XJ2021053)】
(作者简介:李红平,沈阳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爽,沈阳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潘鹏华,河北北方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