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2024-02-20张丽娟
初中物理学科中物理概念知识较多,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抽象性,导致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存在一定的难度。生活化教学法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将其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这些概念的具象化原型。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一、生活素材导入新课程,创设生活情境
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机会,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对生活中蕴藏的物理原理进行思考,从而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的“噪声及其控制”的教学为例,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点前,他们对于噪声的认知往往局限于主观感受,如听觉上的不适或休息受到干扰等,尚未形成对噪声概念的科学理解,同时也缺乏系统阐述噪声的潜在危害及有效控制噪声方法的能力。由于生活经验能够让学生快速辨别噪声,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融入生活素材,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噪声的学习中。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取材,将生活中的声音录制成音频,让学生对音频中的内容进行分类,从而对噪声产生基本的认知。音频内容可以包括清晨小鸟的叫声、城市早高峰时汽车鸣笛的声音、下课铃声、装修队施工的声音、公园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等。听完音频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听觉将音频中的声音分为悦耳的声音和噪声两种。在分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声音有明确的区分,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噪声来源,并且感受噪声的强弱及危害,提出有效控制噪声的方法。通过生活中声音的取材,学生能够对噪声产生基本的认知。由此可见,生活素材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也能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具象化。
二、运用生活材料设计实验,优化实验过程
初中物理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实验探究,强调依托实验工具和器材作为实验材料,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观察、解释、交流等过程,深入解析并阐述物理中的原理性概念,确保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为了确保物理实验环节的有效实施,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材料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开展实验学习,在优化实验教学过程的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中的实验“练习使用温度计”的教学为例。温度计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中也接触过温度计,但是如何科学地使用温度计,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是学生还未涉及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借助生活材料设计实验环节,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练习正确使用温度计,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可以借助温度计来测量温水、冰水的温度,测量室外和室内的温度,或是测量不同天气条件下(如晴天、阴天、雨天)的室外温度,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温度计的实用价值,并学会根据温度计上的读数来准确描述温度。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初步猜测,如晴天、阴天、雨天时室外的温度存在哪些差异,并结合当时测量的季节进行预测,最后与实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深化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认知。所以教师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的认知,快速参与实验,并完成质疑、猜测、验证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生活实例解析原理,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物理研究的是生活中的物质现象,教材中的物理实验、概念都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呈现,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实际案例解释物理中的概念与原理,并且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猜测,让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素材与物理中的概念进行融合与碰撞,最终深化学生对物理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能力。
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中的“摩擦力”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列举常见的摩擦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在物理实验应用中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的意识。对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学生有着基本的认知,教学的重点就是深化学生的认知,能够在猜想与假设中带领学生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感受摩擦力,如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做几个动手实验: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在以上简单的动手实验中,学生能够体会到阻碍手运动的力,在亲身体验中探究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因素。教师还可以提出几个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利用轮胎的花纹来增加与地面的摩擦,以防止汽车在雨天或湿滑路面上打滑;在自行车的链条上定期涂抹润滑油以减小链条与齿轮之间的摩擦,使骑行更加顺畅等。通过解析这些实例,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从实例中明白物理原理。
四、生活实践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的各项能力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塑造时期,对于复杂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往往较为肤浅,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在物理学习中的深度和效率。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教师应当从生活中的实际物理现象着手,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观察与思考,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逐步形成物理思维。
以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第十七章中的“信息与信息传播”的教学为例。学生需要知道信息的定义,了解三种人类特有的信息,知道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的五次巨大变革,了解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发现这些工具的优缺点;学会借助大量的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现知识;自制有线电报机和接收机,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根据这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人类信息存储方式的变迁”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时间发展的脉络,标明人类历史上信息存储方式的重要变革点,如结绳记事、甲骨文、印刷术、书籍、电子存储等,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时间脉络调查信息储存的历史沿革,调查不同时间段信息存储方式的特点、优缺点、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及与现代信息存储方式的对比,可以生成调查结果,如调查报告、调查PPT 等,让学生结合调查结果对调查内容进行汇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信息储存方式变革的理解,分析当前时代信息储存方式的优点,引导学生体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信息,在实践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应当积极运用生活中的元素来构建课堂,加强物理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使原本较为抽象、枯燥的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生活化教学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