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2024-02-20肖东霞
在当前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育领域的前沿议题。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初中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这一背景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必然要求。而大单元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前瞻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开辟了崭新的路径,引领教学实践向更深层次、更广的领域迈进。
大单元教学模式是一种富有前瞻性的授课模式,其通过强化教学支持体系、甄选高效教学方案,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教师应当秉持创新精神,重构课程框架,充分挖掘大单元教学的潜能。此举不仅能紧密围绕学生成长目标,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还能有效地驱动课程内容的系统整合与更新迭代,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大有裨益。基于此,本文围绕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策略展开论述,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一、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
一是促进学生全方位的进步。大单元教学模式能够全方位地滋养学生,通过精心策划的学习任务与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语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探索与积极参与,而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构思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通过遴选富有趣味性且贴近现实的题材与资源,引领学生自发地思考、探究,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使其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语文学习。三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大单元框架下,教师会设置一系列需要学生运用语言沟通、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的学习任务,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一)剖析关键字词,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在追求高效的语文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尤为重要。为此,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大单元课文中的关键词,并采取对比、解析与总结等手段,深刻把握这些关键词的意蕴与功能,继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及语言实践体验。例如,在教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时,教师首先可带领学生自主默读该单元的四篇课文,同时鼓励他们标记出关键语句,明确段落结构,以梳理作者的创作脉络。随后,在深化阅读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直接描绘与间接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接下来,选取本单元内《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两篇典范文章,让学生细致研读,探究其中的对比手法,通过摘引相关语句,深刻体会对比在增强文本表现力方面的独特魅力。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细致地圈点出文中用于评价人物的形容词,依据其情感色彩(褒义或贬义)进行分类整理,探讨这些形容词如何深刻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与品质特征。此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细节进行精准的把握,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语言建构能力。
(二)改进教学形式,锻炼语文思维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模式清晰化与条理化,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当改进教学形式,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主动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着眼于大单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实施系统性的教学,以此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与语言素养。例如,增设交流互动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大单元课程的内在逻辑,帮助学生构建多层次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强化对不同文体文章精髓的提炼能力,全面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而言,在以《春》《雨的四季》《济南的冬天》及《古代诗歌四首》组成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生动展现这些文本的意境,带领学生沉浸于四季更迭与景物描绘的绝美画卷之中,鼓励他们结合自身感悟开展交流互动,使他们的体验更为细腻与深刻。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锻炼其语文思维,增强个体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最终增强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效能。
(三)精心设置活动,注重能力提升
教师在大单元教学活动中应巧妙地设置活动任务,使课堂成为锤炼学生各项能力的场所。实际上,传统授课模式偏重教师讲授,忽略了学生的实践环节,而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教学重心已转向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需勇于探索授课方法的创新之路,将大单元教学模式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深度融合。具体而言,教师要先构建阶梯式的活动任务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鉴于大单元教学往往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所以教师应依据主题精心规划教学活动,确保每项任务均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精准把握教学重难点。例如,在教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教师可提炼大单元主题,确立清晰的目标:一是分步指引学生掌握撰写游记的框架与技能,确保行踪清晰、观察独到、感悟深刻;二是训练学生捕捉景物特征,以细腻的笔触表达复杂的情感,并寓情于景,领悟生活哲理。接下来,围绕游记的“所至、所见、所感”三大要素,教师可设置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写作活动任务,引领初中生完成写作练习,字数控制在200 字左右即可,以精练的语言展现景物之美。在此期间,学生会抒发个人情感与感悟,继而完成写作活动,实现情感与文字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
(四)完善教学评价,推动学生进步
教学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自我的镜子,还是教师优化教学方案的法宝。教师在规划评价策略时,需确立清晰的评价方向,除了聚焦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与理解深度之外,还需全面审视其思维能力、情感倾向及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状况。此外,评价过程应广泛覆盖学生在课堂互动、作业完成度及讨论参与度等维度的表现,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与客观性,从而精准地捕捉学生潜在的成长点与待提升之处。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与反思能力,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还可积极地倡导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这一举措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自身学习状况,还能在相互评价中促进思维的碰撞与成长。最后,教师应基于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既肯定其优势,又明确指出改进方向,同时围绕学生的反馈意见,灵活调整大单元教育方法,确保大单元教学能够精准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教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开展专题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个人见解,每个人都需精心筹备简短展示内容,并向全班呈现。此过程不单考验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技巧,还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而在评价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反思性自我评价,促使他们回顾大单元课程的学习历程,自我剖析在学习上的得与失,并提出改进方法。
三、结语
总体而言,在初中语文教学领域,构建以语文素养为导向的大单元教学框架,被视为一种高效且具有前瞻性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旨在全面增强学生的核心能力,加快语文教育的改革步伐。在实际教学场景中,教师应当紧密围绕语文素养的培育理念,并深入考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与既有基础,灵活施展多种教学方法,精心策划一系列具有明确指向性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深度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