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湿解毒方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2024-02-20张新春刘世举

河南中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抗炎

张新春,刘世举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溃疡性结肠炎是发生在结肠和直肠的慢性炎性疾病,以腹胀、腹痛、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2]。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的致病因素包括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其他因素导致的肠道黏膜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等[3-4]。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特点为肠黏膜的炎症反应,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紊乱导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引起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肠黏膜受损,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进一步引发溃疡的产生。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对症处理、改善患者的症状为主,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为临床常用药物,但长期用药则易使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给患者带来额外的身心负担[5-6]。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为湿热邪气侵袭肠府,热盛肉腐,损伤肠络,同时湿性黏滞,导致症状的缠绵难愈,湿邪久积生热,故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化湿解毒方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方,多年应用于临床,颇具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8~51(31.53±8.63)岁;病程1~14(6.53±2.73)个月。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9~55(32.53±8.14)岁;病程1~13(6.43±2.99)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审批号:2023HL-014)。

1.2 诊断标准参照《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的共识意见》[7]制定诊断标准,包括腹胀腹痛,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便,里急后重等症状;同时需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8]的辨证标准,包括腹泻,便下黏液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

1.3 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65岁;(2)无严重的基础疾病者;(3)符合上述诊断标准;(4)对于治疗方案充分了解并签署知情同书者;(5)资料齐全并自愿接受疗效随访者。

1.4 病例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未按要求用药治疗或自愿放弃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9980148),每次2片,每天3次,口服。

1.5.2 治疗组给予化湿解毒方,具体药物组成:白头翁30 g,陈皮12 g,黄柏10 g,黄芩15 g,黄连 10 g,蒲公英15 g,白及15 g,木香6 g,延胡索9 g,秦皮10 g,地榆碳15 g,山药30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每天2次。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主要症状包括腹胀、腹痛、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

1.6.2 肠道菌群检测取新鲜粪便稀释后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中,以培养基计数法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岐杆菌等菌落数。

1.6.3 疾病活动指数(isease activity index,DAI)治疗前后统计患者体质量下降、粪便性状及便血3个症状的评分,按照症状严重程度分别计分0分、1分、2分、3分,DAI评分为三者均值。

1.6.4 内镜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肠镜检查,主要项目为肠镜下出血、糜烂及溃疡等3方面,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内镜评分为镜下所有症状均值。

1.7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9]。有效: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症状积分减少率≥80%;好转:临床症间断偶发,症状积分减少率为30%~<80%;无效: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确,症状积分减少率<30%。

症状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有效率=(有效+好转)/n×100%

2 结果

2.1 两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3%,对照组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

2.3 两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中大肠杆菌数量低于本组治疗前,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

表3 两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

组别n时间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岐杆菌 对照组30治疗前9.68±0.615.91±0.576.19±0.61 30治疗后7.79±0.57∗7.54±0.57∗8.15±0.58∗治疗组30治疗前9.66±0.885.87±0.766.39±0.5730治疗后5.74±0.57∗△9.86±0.89∗△9.79±0.65∗△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 两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后DAI及内镜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DAI及内镜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后DAI及内镜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发作的肠道炎症反应性疾病,其中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黏膜上皮损伤,屏障功能减弱,细菌和毒素侵入肠黏膜,炎症细胞浸润等均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10-11]。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免疫功能紊乱,炎症因子的表达异常、环境、易感基因及肠道微生物等多个要素均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具有相关性。西医治疗溃汤性结肠炎多采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此类药物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短期内疗效尚可,但长期使用会出现药物依赖性、停药易复发、药物耐受性差及不良反应多等缺点[12]。

肠道微环境是建立在肠道微生物群、肠道黏液层及肠道免疫细胞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肠道的菌群中双岐杆菌、乳酸杆菌属于益生菌,同时还有肠杆菌等病原菌。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微生物环境中,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降低,组成结构改变,黏液成分发生异常,黏蛋白等成分合成减少,微生物屏障及黏液屏障的破坏,促使病原微生物趋近上皮屏障,肠上皮遭到破坏,引起肠黏膜溃疡病变。肠道菌群是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肠道炎症进展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肠道菌群作对患者机体自身代谢、炎症进展、肠黏膜功能及机体免疫功能等均具有影响。溃汤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被破坏,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导致肠道炎症的加重[13]。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是人体常驻益生菌,也是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成分,大肠杆菌则是造成肠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14-15]。肠黏膜屏障包括肠黏膜上皮、肠黏液及肠道菌群等。肠道菌群属于肠黏膜的生物屏障,由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共同构成,肠道菌群的失调是肠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的主要诱因。一般情况下,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由于肠道内环境中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微生物还可产生抗炎作用的代谢产物,调节免疫系统、促进肠上皮细胞分泌修复因子,也可促进杯状细胞产生黏蛋白,进一步加固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保护肠道的完整性。同时,肠道菌群还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调节,格兰阴性菌中大肠杆菌可促进释放脂多糖,破坏上皮屏障,引起炎症因子的释放,如TNF-α、IL-6、IL-12等,进一步参与肠道炎症的反应[16]。因此,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调节肠道菌群,可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炎症的进展,从而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17]。DAI可反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情进展,内镜评分更直观的评价患者肠黏膜损伤状况,以上各种指标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对于患者病情诊断更具有指导意义。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痢疾”“泄泻”等范畴。饮食不节,外邪入侵,情志内伤等是主要的病因。《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则入五脏……下为飧泄,久为肠辨。”《景岳全书》云:“今之凡患泻痢者,正以五内受伤”“凡里急后重者……在脾胃。”中医药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以辨证论治为主要原则,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调节优势,同时还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势[18-19]。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调节肠道内益生菌和致病菌,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刺激肠道菌群相关代谢产物等而发挥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20]。本病主要诱因为正气亏虚、六淫入侵、内伤饮食等。本病初始为虚证,随着病情的进展,表现为由实转虚,并逐步发展成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等特点。因此,中医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以清热解毒为主,湿热邪气聚集下焦,加之湿邪黏滞难除,应同时配合化湿利湿之法,使得湿邪有所出路,则疾病向愈。

化湿解毒方中白头翁为君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作用;黄连、黄柏及黄芩共为臣药,具有清利上中下三焦湿热邪气;佐以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陈皮、山药健脾益胃,蒲公英利湿消痈,木香行气止痛,可改善腹胀症状,延胡索理气止痛,地榆碳收涩止血,白及收敛止血;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排毒消痈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白头翁含有三萜皂苷类及白头翁素等,具有抗菌、抗炎和镇痛等作用[21]。黄连含有生物碱类、木脂素类及黄酮类等成分,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22]。黄柏含有黄酮类和生物碱类等成分,具有抗炎、抑菌及止泻等药理作用[23]。秦皮含有香豆素类、木脂素类及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等作用[24]。山药含有甾体皂苷类、黄酮类和酚苷类,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25]。黄芩含有黄酮、三萜皂苷等,具有抑菌、止泻、抗炎及镇痛等作用[26]。蒲公英含有酚酸类、萜类、甾醇类等成分,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和胃肠保护等作用[27]。木香含有生物碱及蒽醌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及抗溃疡等作用[28]。延胡索含生物碱类、甾体类和有机酸类等,具有镇痛、抗溃疡等作用[29]。地榆碳含三萜皂苷类等成分,可抗菌、抑制炎症介质[30]。陈皮含有生物碱,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31]。白及含有联苄类及其衍生物,具有免疫调节、促进愈合、抗菌、抗炎、抗氧化、抗溃疡及抗病毒等药理活性[32]。纵观本方,以清热解毒、健脾利湿为主要作用,可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减少致病菌种,增加益生菌的含量,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化湿解毒方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可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数量,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猜你喜欢

溃疡性结肠炎抗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秦艽不同配伍的抗炎镇痛作用分析
牛耳枫提取物的抗炎作用
短柱八角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的研究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