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原体肺炎儿童医院感染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和预防干预措施*

2024-02-20张文莉王丽亚

黑龙江医药 2024年2期
关键词:补体支原体家属

张文莉,王丽亚

漯河医专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河南 漯河 462000

支原体肺炎为临床多发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年人群。疾病易在密集且封闭的环境中爆发,随着流行病增多,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有研究[1-2]显示,近年来住院儿童中,支原体肺炎患儿占10%~40%。疾病在发生后起病较慢,早期症状并不显著,常在感染1~3 周后出现不良症状,常表现为发热、干咳及胸痛,少部分患儿出现皮疹或淋巴结肿大等。目前,临床常应用抗菌药物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治疗,但住院期间多种因素增加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这不仅影响疾病的治疗,还对患儿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在支原体肺炎患儿住院治疗期间明确其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至关重要[3]。研究选取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调查对象,应用多因素方法分析导致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重要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12月漯河医专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35 例,女性患儿45 例;年龄3~15 岁,平均年龄(9.12±1.02)岁。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在儿童入院后经医师诊断和各项检查确诊为支原体肺炎;伴随较明显的高热、咳嗽加重,胸部X 片检查肺部出现炎症阴影;检测白细胞水平正常或处于偏高水平;检测支原体抗体IgM 结果为阳性;患儿家属认知功能正常,且能够进行较好的交流和沟通;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和批准下进行研究。(2)排除标准:在进行相应的治疗前出现其他病原体;支原体肺炎特征较复杂,治疗存在一定难度;儿童自身合并加重的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功能障碍;既往家族精神病史;患儿在中途不配合研究退出。

1.3 方法

应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儿的基本资料和临床信息,问卷应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制定,内容主要包括患儿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应用大量抗生素、是否贫血、发病季节、病室是否为单人、是否有侵入性操作、C 反应蛋白、流行病接触史、补体C3 及发热天数等。问卷发放前应统一为患者讲解调查的意义、目的及问卷填写方法,在取得患儿家属的同意后,在统一的时间将问卷发放至患儿家属手中,在填写完毕后检查无误回收。本次共发放问卷85 份,除去填写错误和损坏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有效率为94.16%。

1.4 评价指标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并采用速率免疫散射比浊法对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和补体C3水平进行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应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法调查支原体肺炎患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率情况

选取的80 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有9 例儿童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1.25%。结果显示仅少数儿童发生医院感染。

2.2 支原体肺炎儿童发生医院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经研究显示年龄、住院时间≥2 周、贫血、多人病室、流行病接触史及发热天数≥3 d、抗生素大量应用、侵入性操作、C反应蛋白>1.6 mg/L或>2.2 mg/L、补体C3<0.8 g/L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支原体肺炎儿童发生医院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例(%)

2.3 支原体肺炎儿童发生医院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进行赋值,见表2。研究显示抗生素大量应用、侵入性操作、C 反应蛋白>1.6 mg/L 或>2.2 mg/L、补体C3<0.8 g/L 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支原体肺炎儿童出现医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2 赋值情况

表3 支原体肺炎儿童发生医院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属于临床一种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儿童和青少年易发病,疾病发生主要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肺部间质病变,引发支气管的炎症。有相关研究显示,儿童易患支原体肺炎的原因主要因儿童尚在发育中,机体组织、器官及各系统发育尚不完全,机体对外界病原菌的抵抗力较弱,若在病原菌的密闭环境中,极易发病[4]。大部分患儿起病较急,且传染性较强,而在住院治疗期间,若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使肺炎支原体患儿合并其他院内感染,对患儿生命造成严重威胁[5]。本研究选取的80 例患儿中,有9 例儿童出现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1.25%。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2周、贫血、多人病室、流行病接触史及发热天数≥3 d等为支原体肺炎儿童出现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 分析法结果显示抗生素大量应用、侵入性操作、C反应蛋白>1.6 mg/L或>2.2 mg/L、补体C3<0.8 g/L等为支原体肺炎儿童出现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3.1 分析支原体肺炎儿童出现医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发生机制

(1)抗生素大量应用:抗生素的应用虽然对疾病存在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若在用药治疗过程中,用药时间较长,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选取的抗菌药物缺乏针对性及选用抗菌药物缺乏相应的依据等,均会导致机体内的菌群失调,导致多种病原菌的混合感染,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侵入性操作:若部分重症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留置相应的输液导管,这些操作均属于体外的侵入操作,在导管插入的过程中均会黏膜造成损伤,若未严格执行操作,携带病原菌,使其大量定值,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率[6]。(3)C反应蛋白>1.6 mg/L或>2.2 mg/L:C 反应蛋白属于机体中一种非特应的炎症标志物,其水平的变化能够评估组织炎症和机体损伤程度,为评价炎症反应的重要敏感指标。当支原体肺炎儿童出现合并胸腔积液或肺不张等并发症,C 反应蛋白水平会显著升高。当C 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也表示机体处于极度虚弱的状态,对外界病原菌抵抗力降低,使医院感染发生率增加[7]。(4)补体C3<0.8 g/L:补体在机体中属于血清蛋白质,主要存在组织液和血清中,其耐热性较差,且在激活后具有酶的活性作用,可介导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补体C3 在血清中具有较高含量,可对裂解、吞噬细胞进行调理,可调节免疫系统,并清除免疫复合物,介导炎症反应。当补体C3 低于正常水平时,其作用减弱,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增加医院感染发生的可能性[8]。

3.2 分析支原体肺炎儿童发生医院感染的预防干预措施

(1)抗菌药物预防干预:护理人员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应遵医嘱对患儿进行采样,将取样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根据实验室得到的准确结果,遵医嘱进行合理的用药。加强与责任医师的沟通,并及时提醒其在适当时间停用抗菌药物。责任护士应为家属讲解抗菌药物应用作用、过敏表现及毒性反应等,使家属能够重视抗菌药物,认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明确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使支原体肺炎儿童感染发生率降低[9-10]。(2)无菌操作:护理人员在进行相应的操作前,应做好手卫生,实施操作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于留置导管的患儿应定期对插管部位进行消毒,对相应导管部位进行更换。在进行吸氧和吸痰操作时,每位患儿使用前应严格消毒,不得重复使用。严格使用一次性物品,保持物品的无菌、清洁和干燥,并在使用前检查其是否过期。及时倾倒污染物,避免造成多人的交叉感染[11]。(3)并发症的预防干预:患者入院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重视患儿的精神和饮食情况,嘱家属保证患儿的清洁饮食和营养饮食,避免摄入凉、辛、辣等食物,嘱家属应多陪伴患儿,给予鼓励[12]。向家属讲解发病率较高并发症的特点、基础护理及注意事项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教会家属物理降温的方法,做好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13]。(4)交叉感染的预防干预: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应安排至隔离病室。设置独立的病室,对病室应定期通风、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的温湿度[14]。为患儿家属讲解交叉感染的知识、预防措施及护理措施,嘱其应完善处理患儿的排泄物[15]。

综上所述,年龄、住院时间≥2 周、贫血、多人病室、流行病接触史及发热天数≥3等为支原体肺炎儿童出现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抗生素大量应用、侵入性操作、C 反应蛋白>1.6 mg/L 或>2.2 mg/L、补体C3<0.8 g/L 等为支原体肺炎儿童出现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均会增加儿童医院感染的发生,临床护理应提高对上述因素的重视,强化预防干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同时,保证疾病顺利治疗。

猜你喜欢

补体支原体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补体因子H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藏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猪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治
流感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检测意义
反复发烧、咳嗽,都是肺炎支原体惹的祸
鸡败血支原体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