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中的“水雷事件”
2024-02-20姜森
姜森
40年前,中美洲国家尼加拉瓜的港口被布设了大量水雷,引发冷战后期的一场国际争端。视之为“战争行为”的尼加拉瓜将美国诉至国际法院,而美国于次年宣布退出国际法院。
1979年,“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夺取尼加拉瓜政权
1984年1月,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在尼加拉瓜港口的布雷行动,被尼加拉瓜政府视为“入侵”。于是,尼加拉瓜将美国告上国际法院。美国表示不接受国际法院的强制管辖,继而宣布退出国际法院。国际法院裁决该案后,美国拒绝对尼加拉瓜进行赔偿。墨西哥《千年报》网站近日回顾了这场冷战后期的国际争端: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的冷战思维,在当时的美国国内越来越没有市场。不乏美国媒体和政界人士对美国的上述行为提出异议。
美国和尼加拉瓜之间的复杂关系,要追溯到100多年前。1912年,美国在尼加拉瓜建立军事基地,尼加拉瓜政府一度成为美国的傀儡。1934年,尼加拉瓜国民警卫队司令索摩查下令暗杀了游击队领导人桑地诺。1936年,长期效忠美国的索摩查发动政变,当上总统,开启了长达40余年的独裁统治。1979年7月,索摩查的统治被推翻,以“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为首的反对派联盟夺取政权。此后,美国一直暗中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试图扶持亲美政权上台。
在1984年的布雷行动之前,CIA的“手”就已经频频伸向尼加拉瓜。连一些美国媒体都对此表示担忧,批评美国政府不该以这种手段干涉别国内政。
美国《历史》杂志1981年11月报道称,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一份绝密文件,授权CIA招募并支持一支500人的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报道认为,“这可能创造一段不光彩的历史”。
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在20世纪90年代播出的纪录片《尼加拉瓜战争》讲述,“1983年,CIA多次组织、策划并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CIA的文件显示,他们雇佣的一支拉美武装实施了数十次破坏活动。CIA的人员则搭乘舰船在尼加拉瓜领海周边活动,他们伺机将行动升级,甚至直接参与军事行动”。
1983年9月到10月,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在CIA的支持下,在7周内对该国的石油设施发动了5次袭击。其中最具破坏力的两次是对尼加拉瓜科林托港和本杰明·塞莱东港的石油储备库的袭击,约400万加仑汽油、柴油和其他化石燃料被毁,相当于当时尼加拉瓜全国一周的能源消耗量。
当时有CIA人员对媒体披露:“我们参与了破坏港口、炼油厂、船坞和桥梁的行动。我们没穿自己(CIA)的制服,而是穿着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的军服,这样人们就会以为这些事都是该国反政府武装干的。‘美国人可以清清白白地观望’。”
据当时的《纽约时报》报道,里根政府认为,直接针对尼加拉瓜工业和运输等设施发动袭击,会比以往的做法“更快、更有效地打击桑地诺政权”。当时的尼加拉瓜官方媒体认为,“美国参与破坏尼加拉瓜能源设施的事实证明,它试图通过武力破坏他国核心设施,以满足其自身的利益”。
在尼加拉瓜政府看来,美国的“战争行为”始于1984年1月5日。据媒体披露,事件的过程颇具戏剧性。当日凌晨2时,尼加拉瓜反对派领导人埃德加·查莫洛,在他位于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的家里被叫醒。扰他清梦的是CIA驻特古西加尔巴的副站长,查莫洛只知道这个人名叫“乔治”。“乔治”递给查莫洛一份新闻稿,内容令查莫洛感到惊愕——他领导的尼加拉瓜反抗军在尼加拉瓜多个港口布下水雷。“乔治”催促查莫洛赶往反抗军的秘密电台,抢在尼加拉瓜官方之前发布该消息。
查莫洛后来在国际法院作证时表示,当时他完全不知情。他在港口布雷一事中什么都没做,却被要求把事情揽上身。
事实上,在尼加拉瓜港口布雷的是CIA,这项行动于1984年1月开始。在国际法领域,这相当于实施封锁,因而被尼加拉瓜政府视为“战争行为”。此后3个月内,尼加拉瓜科林托、桑地诺等地的港口都被布下大量水雷。这些水雷大都由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CIA武器机构生产,且得到美国海军水面作战中心的支持。其中最具破壞力的水雷有3米长,装了重达300磅(约合136千克)的C4塑胶炸药。
到1984年3月底,水雷已破坏或摧毁9艘船只。这严重扰乱了尼加拉瓜的进出口贸易——每年11月到第二年4月,正是尼加拉瓜的玉米出口旺季。另外,荷兰的挖泥船,载着食品、医疗用品的巴拿马船等,也因水雷受损。1984年3月20日,运载25万桶原油的苏联油轮在桑地诺港遭到损毁。3月27日,科林托港的水雷摧毁了一艘尼加拉瓜捕捞船、一艘载着糖浆的利比里亚船。3天后,一艘运载自行车、汽车零部件的日本船遭到破坏。水雷炸死了两名尼加拉瓜人,导致15名海员受伤,其中包括苏联油轮上的5名海员。中美洲国家的媒体纷纷指出,“尼加拉瓜海港已经沦为战区”。
美国卷入“水雷事件”的消息传出后,美国政府官员以“国际法的自卫权”为由进行辩解。一名美国官员表示,“如果某个国家被认为有某种侵略倾向,那么对其港口进行布雷就是一种自卫,就像使用其他武力方式一样”。这名官员还称,就尼加拉瓜而言,任何进入其水域的船只都等于放弃了安全航行的权利。
连美国在冷战中的盟友也对此表达了不满——法国和英国与其他船只受损的国家一道,抗议美国的布雷行动。时任尼加拉瓜内政部长托马斯·博奇在1984年3月接受采访时说:“‘水雷事件’不只是尼加拉瓜的问题,更是每个国家的问题。人们应该尊重一些规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在某个民用港口布设水雷都不是难事,但没有国家会这么做。”博奇称,“美国开启了一场有风险的赌博”。
1984年,美军部署在尼加拉瓜的特遣队受CIA领导
1984年4月9日,盛怒之下的尼加拉瓜政府将美国告到位于荷兰的国际法院,控告美国在其港口布設水雷,并出动飞机袭击尼加拉瓜的石油设施和港口,以及采取其他军事和准军事行动。尼加拉瓜请求国际法院宣布美国的行为构成非法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干涉他国内政及侵犯他国主权,还请求国际法院责令美国立即停止上述行为,并对尼加拉瓜国民所遭受的损害予以赔偿。
里根政府采取先发制人策略,于尼加拉瓜起诉前3天(4月6日)告知联合国秘书长:虽然1946年美国发表了有关“接受国际法院强制管辖”的声明,但它在现阶段不适用于“与任何中美洲国家的争端,或由中美洲发生的事件引起或同中美洲事件有关的争端”。在这起事件中,美 国取消国际法院的强制管辖权。
尼加拉瓜起诉美国之际,国际法院共有15名法官主持裁决,其中包括一名美国籍法官。1984年5月10日,国际法院通过了保护尼加拉瓜的临时措施,以“15∶0”的投票结果要求美国立即停止向尼加拉瓜港口布设水雷的行动。国际法院还以“14∶1”(反对者为美国籍法官)的投票结果判定,“尼加拉瓜的政治独立和主权应该被完全尊重,不应被任何军事或者准军事行为危害”。1984年11月26日,国际法院拒绝美国的辩解,坚持称国际法院对此案具有审判权。
1985年1月18日,美国宣布退出国际法院,并指责该案件的判决结果是“出于政治和宣传目的错误地利用国际法院”。美国国务院的一名发言人称:“我们希望国际法院没有走上其他一些被政治化的国际组织的老路。”
这是美国自1946年加入国际法院以来第一次宣布退出,在美国国内亦掀起轩然大波。里根的政治对手严厉抨击这一决定。参议员迈克尔·巴恩斯称,感到深深的震惊与悲哀,“里根政府对自己的政策如此缺乏自信,甚至都不敢去捍卫”。
美国退出国际法院并未阻止案件的审理和裁决。1986年6月,国际法院对案件作出最终裁决:美国在尼加拉瓜境内的行动违反禁止使用武力原则,构成对尼加拉瓜非法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美国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是对尼内政的干涉,明显违反不干涉原则;美国针对尼加拉瓜的行动违反尊重国家领土主权原则;美国鼓励尼反政府武装从事违反人道法原则的行为;美国在尼港口布设水雷造成第三国船舶及人员的人身、财产损害的行为,构成对人道法原则的违反;美国有义务立即停止且不再采取任何上述违背其国际义务的行为,并对造成的损害予以赔偿。后经统计,赔偿金总计达120多亿美元。
美国取消国际法院的强制管辖权,继而退出国际法院后,依照国际惯例,可根据个别案件的情况决定是否接受国际法院的管辖。另外,联合国宪章第14条授权联合国安理会执行国际法院的裁决。不过,这种裁决的效力受到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否决权的影响——美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无疑拥有否决权。
就本案来看,在国际法院宣判后、赔偿数额尚未确定前,尼加拉瓜国内政权就实现了更迭,新上台的尼加拉瓜政府中止了该案。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23年7月,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一份“索赔文书”,要求美国偿还欠尼加拉瓜的120多亿美元历史债务。奥尔特加总统还将这份文书分发给了联合国各成员国。
透过“水雷事件”的表象可以看出,其本质是冷战后期的一场博弈。
对里根政府来说,自其1981年上台后,削弱尼加拉瓜桑地诺政府就是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此前两年,美国支持的尼加拉瓜政府被“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推翻,新政府支持古巴政府。这一立场令美国不安。于是,里根政府指示CIA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
怀有冷战思维的里根认为,“如果美国不能控制中南美洲,那么美国的信用便会破产,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就会陷入不利境地”。事实上,这种思维在美国国内越来越没有市场。美国《华盛顿邮报》当时的评论指出,尼加拉瓜的人口只有290万,“对美国应该没有多大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水雷事件”导致美国退出国际法院,此后一直未再加入。原本所有联合国成员国都是国际法院的当然参加国,其中有72个国家接受国际法院的强制管辖。1993年,美国国会曾讨论重回国际法院,并接受其强制管辖,但时任总统克林顿对此没有进行回应。1994年,美国参议员杜德再次提出,“冷战已结束,重新接触国际法院对于美国来说很重要”。时任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对此表示同意,但克林顿总统仍保持沉默。此后数年,美国政坛再无人公开讨论这个问题。在此后的几任美国总统当政期间,有一些分析人士和媒体猜测,华盛顿可能考虑重回国际法院,但这至今未能成为现实。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