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请学会给自己一个拥抱
2024-02-19暗涌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很想问问正在读高中的你,大多数时候你过得是否快乐?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当前的成长相对顺利,请继续保持这样的好状态;但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你在大多数时间里过得比较痛苦,难以快乐,说明你正在面临某些成长的烦恼,但请先不要焦虑紧张,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们应该学会积极应对,并努力解决它们。
学会读懂和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
当我们受限于某种困境时,最先被感知的,便是我们的情绪。比如,恐惧帮助我们在危险到来的时候防御与逃离,愤怒帮助我们在被侵害时迸发力量自我保护,焦虑帮助我们聚焦专注并促进目标达成,生气,有时是源于渴望被尊重、被理解,悲伤是渴望得到帮助和陪伴……重视自己的感受,通过负面情绪来洞察和了解自己,不因为负面情绪而自我苛责,其实是一种自我关怀。
以我自己为例,我也曾由于初高中的成绩落差而长期处于某种阴郁的情绪中,不知如何消解脱困。现在回过头来看,作为一名心理健康工作者,我想告诉当初的自己,也许可以这样做。
尝试把自己的情绪描述出来,越详细越好
尝试用“我感到……因为……”的句型来表达。例如,我感到挫败,因为我的成绩一落千丈,即使努力也收效甚微;我感到恐惧,因为我担心自己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我感到羞耻,因为我感觉自己让父母失望了;我感到愤怒,因为我没有好好利用假期提前温习了解新知识,导致跟不上课堂节奏……
尝试站在第三视角,安慰共情自己
针对负面情绪,我们可以尝试站在第三视角给出不同的劝解思路。例如,学会对自己说:“你感到挫败是很正常的事情,所有人都曾经面临过失败,挫折只是一时的;你感到恐惧担心,也是因为预料到了可能发生的结果,但这也许不是件坏事,你的恐惧也在推动你做出适应性改变;你因为成绩差而感到羞耻,但你最终是要为自己负责,而非为了父母,何不先把这种羞耻感放一放,让自己轻松一点呢?你苦恼自己没做好,但没有人会一直完美,你是不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呢?”
冷静思考,分析现状,利用目标提高专注力
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深陷在负面情绪里呢?因为大脑里面有一个“兴奋区域”,当个体感到特别开心的时候,这个“兴奋区域”就会被激活,让个体产生贪恋。负面情绪只有得到共情与安抚,我们的理智才能重启,行动力才能恢复。负面情绪就像一头怪兽,它处在狂暴状态时容易不受控制地伤己及人,只有让它冷静下来,我们才有计可施。
制定清晰的目标会让我们更准确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也能更好地监督自己的行为,例如你可以把目标具体定位为“我要考上××大学”,然后再通过一系列明确具体的小目标将其细化实施,比如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学习计划和备考训练,并设定时间期限,确保其按时完成。在小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我们也许能够收获成就感。
当然,我们也可以尝试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处于开心积极的状态,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缓解负面情绪的方式。
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无论做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最终会放弃一切努力,并因此陷入绝望,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这对于高考生来说是很可怕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发生在学习刻苦努力,但收效甚微,反复多次遭受挫折的学生身上。学生一旦产生“习得性无助”,他们就会开始否定自己、厌弃自己,消极对待生活和学习,产生认知的错位、情绪的损害,最终导致其放弃人生,混沌度日,害怕靠近人群,丧失勇气和斗志,失去自信心和动力。想要避免陷入“习得性无助”,可以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改变归因方式
归因理论认为,当我们把失败归因为自身的、普遍的、稳定的因素时, 就容易产生无望感,也容易放弃努力。比如认为自己就是天生情商低,不善于沟通。这是无法改变的特质,所以也没必要努力了。而如果我们改变归因方式,试着将失败归结于自己的动机不足,也许能够对未来产生积极的期待。例如,当又一次在课堂没有举手时,我们可以试着告诉自己:有时候我只是缺乏表现的勇气,也许下次遇到我更感兴趣的话题时,我也能够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适当降低预期
当考试成绩出现下滑,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这样很容易因为高要求而陷入新一轮的自我怀疑中,不如适当地降低预期,从容易弄懂学会的科目或部分开始,把“我就是做不好”变成“我可以做点什么”。另外,切忌将一时的困难归因于永远无法克服的难题,将一时的失败看作整个人生的失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正确的听课习惯是由预习、听课、做笔记、提问这几个环节组成的。
首先是预习,预习的重点就是看、写、想。预习的时候要做到边想、边写、边看,在看课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自己理解、思考书中内容,并在书上标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地方和不理解的地方。预习之后要再抽出两分钟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最好的预习效果,应当是在合上书本之后,可以将预习的内容进行回想。
其次在课堂上要做到跟、记、问。我们在上课时要跟随老师的脚步,老师讲到哪个步骤,我们就要去想那个步骤,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过多停留,当老师讲解到下一步骤时,我们的思路也要跟上。对于没听懂的,我们可以先用笔记下来,待下课再去研究,这就是记,在老师提出解题的思路和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做笔记,分条分点记录下来。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思考和提问,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要主动地去思考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例如一个物理公式,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知道了它的定义、它的各个量的代表含义、它的适用范围、它的运用注意事项,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还能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一举两得。
当我们发现自己能够主动掌控学习进程时,自然会逐渐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扰。
当你面临发展的困难、学习的困惑、被消极情绪淹没、无法靠自己走出困境时,一定不要忘记你身边的可贵资源——爱你的父母、可以信赖的亲友、关心帮助你的老师。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实,是否愿意向他人求助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我们获得情感支持的一大助力,我们可能会因此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或者一段美好的情感经历,学会沟通和倾诉,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学会倾诉是有效的沟通技巧之一。当我们面对困难和痛苦时,不该沉默背负忍受,相反,我们应该找机会倾诉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恐惧,这样做能够缓解我们心中所承受的压力和委屈。但在诉说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在情绪过于激动时诉说,因为这会使你的表达变得不清晰、不理性,让对方无法理解你的意思。
诉说内容时要具体、详细,不能含混不清,否则对方会难以理解你的需求和想法。
注意语调和语气,不能过于激动或过于消极,否则难免引起对方反感。
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成长困境,坎坷与曲折是人生的常态。学会给自己一个拥抱、一句鼓励、一些信心、一丝放松,在生活的苦涩里,觅一点甜意,也许我们就能拥有足够继续出发的力量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