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公众号编辑到博物馆策展人的殊途同归

2024-02-19李玉良

求学·理科版 2024年24期
关键词:策展云南博物馆

初遇博物馆,是心动的萌芽

高考时,我的分数刚过重本线18分,收分高的“211”院校够不到,只能选择收分低点的“211”院校+强势专业。报志愿时,恰好看到云南大学在河南投放了5个民族学专业的招生名额,并查询得知这是云南大学最好的专业,在全国数一数二,暗忖着必定云集顶流学者,自己到此必能有所学、有所得。于是在徐千雅《彩云之南》歌曲的循环中,我将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设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并得以顺利录取。后来又因为阴差阳错,获得了一个专硕的保研名额,便顺势选择了就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我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苏州,工作的内容侧重于“博物馆科普教育”,即在微信公众号上通过撰写博物馆推介、文物背后故事挖掘以及展览评论的方式,倡导大家“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此外,我们还开展文化游学项目,发布针对儿童或成人的文化考察活动,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增进大家对文化遗产的兴趣,使其深入了解并获得历史文化知识;搭建专注于看展的直播栏目,在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场馆内举行了数十次直播,点击量累计近百万;还搭建了电商平台,先后推出微店及小程序,率先在文博领域新媒体中引入电商体系,并与中信出版社、故宫淘宝等机构进行产品及文化推广等全面合作,在促进商家销量提升的同时,也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2017年, 我所在平台获得第三届全国文博十佳技术产品及服务优秀奖。

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从撰写公众号文章到熟悉平台运营,也见证了公众号的不少文章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国家人文历史等“顶流”媒体竞相转发,在文博系统逐渐打开知名度,经历了粉丝数量从0到20万的巨变……细细想来,我也是从这里开始对博物馆文化相关工作产生了好奇和兴趣的。

尝试创业,在文化中汲取力量

可能是在工作中逐渐对“文化游学”产生了向往,一年后,我提交了离职申请,转而前往西南地区开始了文化产业创业和考察游历。在考察的过程中,我收获颇多——到过阆中广元的阆中古城、千佛崖、皇泽寺,走过西秦会馆、恐龙博物馆、李庄、仙市古镇,拜访乐山大佛、夹江千佛崖、崖墓等,瞻仰武侯祠、马超墓、张骞墓、城固县博物馆、西北联大旧址、石门十三品等。

但鉴于直觉上对川渝地区过于丰富的文化资源的“不可控感”,和对云南的熟悉程度,加之其他个人原因,最终,我决定还是回到云南,专注于云南。

我在大理的沙溪古镇租下一个破败的小院,简单装修后便将家当全数搬来,在田园牧歌般的景致中细细地打磨文化观光线路,为对文化游学感兴趣的朋友们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比如我所开发的云南古代艺术线,滇南“乡愁”线,“三江并流”多元文化体验线,滇越铁路考察线等,都是我利用自己专业所学,在保证传递准确史实和“文化真实”的前提下,兼顾对多元文化的阐释,所归纳设计出来的。另外,我还充分考虑了旅游者的独特需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安排浏览行程。与来自全国各地(包括云南本地)的许多朋友,偕行三迤,从城市街巷到乡村田野,探索云南史迹,分享往代之美。在养活自己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云南的美好,这让我更加确信自己的价值所在。

在沙溪山居的两年时间里,每个月走一个团足以让我活得很好,其余的时间我一般选择在院子里支起椅子,晒着太阳,或读书或休息,躺腻了就骑上刚买不久的小摩托游荡周边。我有一只叫“小白菜”的蝴蝶犬,大部分时间里,我俩相依为命,看星星,看稻田,那是一段极其美妙的时光。

但遗憾的是,2020年全国陷入了疫情危机,我的事业也遭受了灭顶之灾。创业失败后,我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方向。

重启文博事业,在“策展人”岗位上发光发热

再三思忖后,我选择考编。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复习,我顺利通过了省城某博物馆的考试,顺利到岗,成为一名博物馆策展人。这份工作与我所学专业契合,也没有远离自己之前的事业,于我来说,在得到一份生存保障之外,仍从事着自己热爱的文博事业,实乃幸事一桩。

到岗之后,蒙单位赏识,加之自己多年的沉淀,对“策展人”这份工作还算得心应手,为市民交出了两份质量较高的常设专题展览。首先是“地藏寺经幢——天龙八部的世界”一展,地藏寺经幢是云南境内仅存的年代最早的经幢,它技法精湛、造型精美,被誉为“滇中艺术极品”,作为大理国(宋)时期中国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在地藏寺经幢上,诸佛、菩萨、胁侍、天王、八部众等三百造像汇聚一身,表达了消灾祈福、护佑苍生的美好祈愿,也表达了一千多年前大理国各阶层对理想世界的想象,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除了比较完整地表现了密宗中的曼陀罗秩序,地藏寺经幢还是我们试图窥得大理国(宋朝)时期云南社会的日常、思潮、信仰等社会情境的关键载体。

对于这座单体文物来说,如何阐释好是关键。这时候我本科和硕士的专业均发挥了巨大作用。本科的民族学专业给我了一个很好的解读视角,此次展览我们采用了控制测量和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完成了东方持国天王和一层四大天王造像、四面梵文及八面界石汉文的数字拓片,根据经幢考古测量绘制了考古线图,全面展示了经幢的内部榫卯结构和主题雕刻风格,也更清晰地呈现了众多造像的细节。除了经幢线图与数字拓片,此次展出的经幢修缮过程的照片亦为首次对外公开展出,观众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经幢的整体结构与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易。

2024年,我又参与策划了“照见云南府——影像里的昆明”一展。作为一个非昆明土著,我对老昆明的印象只能从老照片中获取,这成了我做展览的最大障碍。但人文社科工作不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视角想问题”么?我花了小半个月时间,埋首研究了许多老照片、史料和一些口述资料,尝试将自己代入明清时期昆明城的情境之中,在脑海里不断还原每一条街道,每一处建筑,想象着自己经过某一条街道会在拐角遇见怎样的场景,渐渐地,昆明这座老城也逐渐在我的脑海中从抽象走向具象。在展览中,我们通过大量的地图、装置艺术、场景复原和照片墙,以明清云南府时期的“城”“坊”“市”等维度切入,使参观者“穿越”时空,得以一窥彼时的社会风貌……最终顺利完成了展览任务。

这两个展览也成了我在这座城市新的立足根基。我开始结识更高层次的朋友,出入更广阔的平台,以专家的身份参与各类与昆明历史有关的项目评审会,还去中小学校开设选修课,为昆明人讲述这座城市的故事……这座城容纳了我,我也逐渐对这座城产生了浓厚的情感。

写在最后

我也经常反思自己毕业后的这8年时间有哪些得,又有哪些失,也在不停推演假如自己当初选择了另一条路,现在会是怎样的局面。后悔过很多次,但最终释然。人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会面临无数的岔路口,但只能选一次,向左迈腿还是向右迈腿均是当时自己所能做出的最优决定,回到当时的情境我也许还会这么选。

回过头想想这些年来的求学经历,都是自己在黑暗中独自摸索,刚开始时对专业所学也不甚了解。但万幸的是,我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是真心无悔的,后来我也都真心实意地爱上它们。也正是在这两个专业的指引和助推下,我才慢慢地走上了“博物馆策展人”这条职业道路,得以在历史文化的浩瀚海洋中徜徉领略绚丽多姿的文化风光,找到心灵的归处。

猜你喜欢

策展云南博物馆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关于策展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博物馆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