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海外市场,医疗器械产业跃向先进“智”造新未来
2024-02-19穿山云锦
世界最小的8K内窥镜、带净化功能的制氧机、具备“精确采样”和“全数字处理”的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全球前沿医疗器械成果,正闪耀鹏城。2024年10月12日至15日,第90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以下简称“CMEF”)在深圳举办。从呼吸机、睡眠机到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国产医疗器械正大步迈入高端“竞技台”。近年来,随着政策对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医疗器械创新的审批流程进一步加速,将有助于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快速上市。
天风证券发布报告称,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持续升级,出海已进入收获期。该报告在医疗器械出海方向关注思路方面强调,以鱼跃医疗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企业,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与技术实力,不仅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还成功探索并实践了一套高效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有效促进了医疗器械企业海外市场份额的稳步增长与品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矢志创新,以尖端技术立身全球
《全球医疗科技报告2024版》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59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217亿元),2027年预计达到74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963亿元),复合增速达到5.71%。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正积极扬帆出海。其中,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鱼跃医疗凭借其前瞻性布局与创新实力,已成为出海热潮中的佼佼者,目前,其已服务全球超过30万家医疗机构和国内90%以上的三甲医院,覆盖海外131个国家和地区;其出品的制氧机更是连续多年稳居全球产销量首位,随着其全球布局的持续深化,将不断为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速医疗器械产业迈向数智化、高端化,无疑是重要的一步。对此,以鱼跃医疗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企业通过构建智能协同生产体系、实现产品与服务数智升级等方式,为医疗“智”造升级树立了标杆。
鱼跃医疗在强化自主研创能力、布局多元核心赛道的同时,还加速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推动数智化升级、探索新质生产力,以深化其在医疗器械领域的产业优势,突破长期发展瓶颈。其已累计投入近30亿资金,严格遵循工业4.0和智能制造标准,建立了国家级高端医用诊疗设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实现了大规模智能制造。据悉,这座医疗“智”造产业基地不仅配备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国家级产品实验室、“智”造工厂、数字化车间、柔性生产线及无人物流仓储等先进设施,还融入了医疗大数据平台和数字化用户服务,有效打破了各环节的数据壁垒,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能协同生产体系,拥有600+产品品类和近万个产品规格,其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已获得业内的高度认可。
医疗器械是大健康产业的“国之重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医疗器械产品越来越多,体现了我国医疗器械自主创新程度越来越高。
医疗器械,擦亮中国“智”造亮眼名片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属于生物经济产业,主要包括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及设备制造、其他生物医用材料及用品制造、生物医学工程信息技术服务、生物医学工程相关服务。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行业相互融合,AI中医诊断、AI影像诊断、智能康复器械、手术机器人成为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新热点。此外,量子传感技术崭露头角,其超高灵敏度可检测出极其微弱的生物信号,如早期疾病细胞的微弱电磁变化,助力疾病超早期精准诊断;生物芯片集成化程度持续提高,能在微小面积上同时进行海量生物分子检测与分析,大幅提升检测效率与精准度,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和精准医疗发展迈向新高度。
在医疗器械这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行业中,众多岗位如同繁星闪烁,下面就来介绍几个与医疗器械“智”造相关的岗位。
★构筑健康桥梁的高科技工匠:医疗器械研发工程师
负责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改进,需要具备生物医学工程、机械设计、电子工程等专业知识,熟练使用专业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和模拟分析,熟悉医疗器械法规和标准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医疗器械制造中最重要的职业之一。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能力,包括机械、电子、软件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熟练掌握各种开发和测试软件(如CAD、Pro-E)。
岗位要求:①负责医疗器械产品的结构设计、工装设计和工艺开发;②负责与医疗器械产品相关的新设备、新技术的市场调研和前期研究;③负责医疗器械产品的专利申请和布局;④负责技术员团队的产品技能培养;⑤结合医疗器械产品需求,负责与医疗器械产品相关的新测试方法的开发和研究;⑥根据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负责医疗器械产品的文件输出。
薪资水平: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数据显示,医疗器械研发工程师的薪资区间为6k—20k/月,因就业地区、工作经验、学历背景、技术水平、公司规模等有所差异。
相关专业:智能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实验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智能医疗装备技术等。
★人类生命信息的探索家:生物信息工程师
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和开发的专业人员,是生物技术工程师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负责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学知识研究和分析生物大数据,为生物学、医学、农业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岗位要求:①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NGS)以及相关辅助技术(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双脱氧测序、数字聚合酶链反应、生物芯片)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建立与软件开发;②基于上述技术的标准生物信息分析流程、算法的开发、维护和升级;③参与生物数据库开发,负责收集、筛选、整理项目所需的公共数据;④和成果转化团队合作开发基于测序技术的精准医疗和基因检测等相关产品线的数据分析和解读部分;⑤进行基于大数据和大健康概念的数据管理、存储、解读和算法开发,定期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和备份;⑥进行临床数据挖掘,构建完整的数据注释系统和精准的个性化医疗信息。
薪资水平:职友集数据显示,生物信息工程师的薪资区间在10k—30k/月,受工作经验和学历背景影响。工作经验在1年以下的平均月薪为14348元,工作经验在1—3年的平均月薪为19178元,工作经验在3—5年的平均月薪为22219元。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15.4k。
相关专业:生物信息学、医学信息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统计学、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应用、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拿着键盘的人体健康魔法师:医疗器械算法工程师
负责开发和优化医疗器械的算法,以提高其性能、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医疗器械“智”造领域的新兴职业。通过大数据模型,使医疗器械能够对病情做出精准快速的判断,并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该职业需要深入了解算法原理,具备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相关技能,将医疗需求转化为算法解决方案,并参与设备测试和验证,确保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符合预期。
岗位要求:①负责医学人工智能领域多模态模型的深度学习算法的研究、设计和训练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数据的处理与融合;②开发医学多模态模型,利用不同模态数据之间的关联和互补性,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③编写相关的技术文档,包括算法设计、实验结果、性能分析等;④跟踪深度学习及医学AI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探索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薪资水平:职友集平台显示,拥有3—5年经验的医疗器械研发工程师的薪资为20k—50k/月,月均薪资达34k,且2024年较2023年有所增长。
相关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医学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智能影像工程等。
芯片上育“器官”,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不一般!
方寸之间的小小芯片上,能培养出跳动的“心脏”、呼吸的“肺”、流动的“血管”……人体器官芯片正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热门新工具。这些人体器官芯片,可部分代替动物和临床试验。
“人体器官芯片是建立在组织工程和微流控芯片等技术上的,结构看起来很简单。”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顾忠泽,从实验室里拿出一张宽约2厘米、长约5厘米的透明芯片,上有通道、薄膜和导管。“是不是有点像透明的集成电路?不过,它的管道里流的不是电子,而是液体。”
据介绍,人体器官芯片就是在人体外模拟出人体内部环境——可以是某一组织、某一器官,甚至是多个器官的组合。那么,怎样将人体组织器官“种”在芯片上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微流控芯片中搭建一个目标组织或器官的三维模型,通过细胞培养构建出具有三维结构的微型组织和器官。”顾忠泽提到,由于培养的组织器官和实现的功能不一样,各类芯片都需要单独设计。
比如,构建心脏芯片时需要模拟心肌组织的跳动,而构建肺芯片时则需要模拟肺泡中的气体交换。目前构建的心脏芯片可以实现连续80天以上的跳动。此外,还有脑芯片、肝芯片、肾芯片、肿瘤芯片、血管芯片、皮肤芯片……科学家正尝试在小小的芯片上“种”出一个个人体组织器官。
“现在,东南大学已经研发出多种器官芯片,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研发多器官集成的芯片系统。”顾忠泽介绍,该芯片系统就像是一个由多个人体器官或组织构成的集成电路,培养液贯穿各个组织器官,从而形成一个小小的“芯片上的人”。顾忠泽教授团队在技术创新中借助中国生物制造方面的独特优势,已逐步形成器官芯片的“中国特色”。
据悉,研发“器官芯片”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如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光学工程乃至纳米技术等。东南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A+学科),将科学研究、工程实践融入人才培养,打通材料、芯片设计、制造测量、生物信息学等链条,全力培养生物医学工程领军人才。
编后语
近年来,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天时、地利、人和兼备。在多方因素的驱动下,产业有望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并提升国产化替代率和全球竞争力。鱼跃医疗的成功出海,是中国企业整体出海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国民品牌到如今的全球化品牌,鱼跃医疗的跨越之旅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它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智能制造实力以及前瞻性的全球化布局,最终实现了华丽的蜕变。未来,在全球老龄化加剧、医疗健康需求激增以及国内“智”造升级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有望开拓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