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填报的“劳动力市场供需思维”

2024-02-19许刚

求学·理科版 2024年24期
关键词:竞争者考研专业课

志愿填报实质上也是一次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因此我们可以用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供需思维”来考量这种选择。

众所周知,劳动力市场对从业者的需求是有限的。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如果其他要素变化不大而从业者数量不断减少,那么行业待遇就会走高,对从业者而言是一种利好。要想在劳动力市场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志愿填报时就尽量选择那些职业生涯中竞争不断减少对应的专业,这样有利于职业的稳定和发展。

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这个专业在招生就业上有3个特点。一是由于学制长和医学实验的特殊性,医学生培养成本极高,扩招不易。二是医学生有两年的培养需要在临床教学医院进行,而临床教学医院的床位数和医学生的招生数要保持6︓1的比例,如果医学院附属临床教学医院不足,临床医学专业扩招几无可能,所以这个专业是大学扩招以来扩招比例较小的大学专业,只在近几年各个大学布局医学院、圈地临床医院才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三是临床医学的硕博招生一般不允许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跨考,也就是说本科不学临床医学专业,硕博很难成为医生。参加工作后,其他行业想转行做医生更是几无可能。

本科扩招少使这个专业本科毕业时竞争不那么激烈;硕博不许跨考又阻止了新的竞争者的加入;当学生毕业成为医生后又有可能改行、弃医,那么从业者只会不断减少。大学入学、考研考博、就业市场三个环节竞争者不断减少,从业者只出不进,这就决定了医生工作的相对稀缺和稳定。

这个例子的讨论可以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专业都存在三次从业者的增减变化。志愿填报时要着眼这三个环节,尽量选择每一环节竞争者都在减少的专业。

一、在大学入学环节,避开过度扩招的专业。

国内大学的扩招始于2000年前后,当时财政对大学的拨款政策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贴”,其中综合定额部分是与招生数、在校生数挂钩的,也就是多扩招一个学生,大学就会得到财政的一份费用。这种政策有利于调动高校扩招积极性,给更多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

但大学扩招学生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当时大学教学资源紧张,师资来住宿、实验室都不足。很多大学迫于无奈,选择整合校内既有师资来降低扩招成本。例如:引进几个学科带头人,整合校内公共外语的既有师资扩大外语系规模。这样既达到了扩招目的,而且引进的老师数量也最少,压缩了扩招成本。20多年后造成的影响是全国有994所大学开设英语本科专业,是开设院校最多的专业。

这类例子还有整合大学思想政治课和法律基础师资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和法学专业、整合政治经济学公共课师资开设经济学专业、整合计算机公共课师资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整合工科院校数学师资成立数学系……这些专业大多对实验室等硬件要求少、师资与大学公共课部分重合。

紧接着是近20年来,大学迫于综合排名的竞争压力,不得不朝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进而扩招财经类、管理类、艺术类等对仪器、实习单位要求不高的专业。

近几年来各大学比拼科研成果产出,鉴于医学的科研高产出,很多大学布局医学院也导致了临床医学扩招。

这类过度扩招的专业,一般会导致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市场表现为就业专业不对口,学用脱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遇到了移动互联网热潮,使得这个开设院校数量986所、排名第二的专业成为例外,这个后文还会提及)。学生在报考这些专业时应该考虑毕业后市场的供需变化。

大部分工科的扩招规模居中,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就业矛盾不那么突出。扩招相对较少的专业集中在农林、历史、哲学,这类专业由于就业原因没有得到高校扩招的青睐。

二、在考研环节,竞争者减少的专业。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报考研究生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选择。如果能在研究生报考环节减少竞争者,那么这类专业就值得我们多一些关注。

研究生招考笔试一共考四门,除了英语和政治是全国统一考试,剩余两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考试内容各专业是不同的,这两门课也是各专业的基础和精髓内容。如果这两门难度不大,就会引来无数非本专业的学生来报考(俗称“跨考”)。考研难度增加和谁能考上研究生的问题我们不去讨论,但新加入的竞争者会增加这个专业的潜在从业者人数,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的就业。

相反,如果本专业的考研难度大,不但非本专业的学生无法跨考,考虑到本专业的学生也有可能流入到其他专业,因此本专业的从业者其实只有可能减少而不可能增加,利好本专业学生就业。

考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难度和大学四年的专业课难度是成正比的,所以高考报考志愿时,需要将大学四年的专业课难度考虑进去。越是难度大的专业,大学期间看似越辛苦,但之后的竞争者会变少。例如:大部分需要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的工科专业,考研时的“数学一”基础课会拦下一大批竞争者,而且工科的考研专业课也不简单。

同理,本科专业难度大的还有大部分理学、农学、医学、部分财经类。

近年来,考研报考录取比例比较低的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类就是因为备考门槛不高,导致跨考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三、在工作环节,竞争者减少的专业。

在大学毕业后的自由劳动力市场中,要想竞争者越来越少,一则自己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要成为新加入者无法比拟的优势,也就是说要选择一些“越老越值钱”的专业,在这些专业有了经验积累后,不怕新的加入者。例如:法律、师范、医学等。

二则自己从事的行业对准入有行政限制,例如:很多工程类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有某种专业证书,从业若干年后再考取中级证书,取得中级证书若干年后再考取高级证书。这种“升级打怪”的政策要求劳动者持续在一个行业内从业,不断取得更高级行政允许的证书。显然,在考取更高级证书的路上,竞争者只会减少,不会增多。

这类行业多见于理、工、农、医、师范、财会、法学等。

本文只分析了劳动力供给侧的增减对学生今后职业的影响,而没有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侧的增减的影响。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供给侧来看扩招严重,应该就业困难,但恰遇互联网热潮需求大增,实际情况供需两旺。不过市场需求常人较难预测,加上经济不确定因素较多,非笔者能力所及。

当下面临志愿填报的学生的家长大都是70后和80后。这代家长当年读大学、就业的时候正好碰到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20年,他们当年无论选择什么专业都发展得不错。现在经济环境变了,之前的经验不一定可靠。但“供需关系”是市场中不变的规律,可以作为生涯规划的指导思想,因此应尽量选择那些职业生涯中竞争者不断减少的行业,利于个体投入收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竞争者考研专业课
Learn from the Failure!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15米HDMI线的有力竞争者 Prolink|PLT280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毁灭者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