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高质量
2024-02-19陆晓如罗皎龙
文‖本刊记者 陆晓如/ 罗皎龙
中国石油持续提高油气高效供给能力,增强核心功能。
▲2023走进历史,石油人的功业永远传说。供图/视觉中国
刚刚过去的2023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中国石油以行践言,在2023 年全力寻找更多战略新突破新发现,全线推动原油产量稳中上升、天然气产量较快增长,全面提速新能源规模化发展,交出了一份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的亮丽业绩。
这背后,涌动着战略定力、科技突破力、管理提升力,满怀着通过持续提高油气高效供给能力,坚决保障我国油气核心需求的决心。
强化战略定力
当世界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世界能源行业深刻变革,油气生产企业何去何从?
bp 在能源转型压力下,一度提出不在新的国家开展勘探业务,并大幅削减勘探资本支出;壳牌发布以“绝对净零”碳排放目标为导向的“赋能进步”低碳发展战略后,同样大幅削减了勘探支出,并曾寻求每年削减1%~2%的石油产量;道达尔更名为道达尔能源,体现了进行战略转型的决心——要成为一家多元化的能源公司……
同样的,中国石油正着力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但是,描摹中国石油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求新求变,也可以看到不变。
尽管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但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国石油始终把油气增储上产视作油气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视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持续巩固油气增储上产基本盘,油气勘探开发业务保持了较高投资强度。
2023 年,中国石油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从当下油气储产量形势出发,从长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定位出发,编制了SEC 储采平衡等系列重大方案,对勘探开发业务进行系统谋划。
面向未来,在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之下,在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过程中,油气资源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需要筑牢的能源安全底线。为确保能源安全供给,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还是包括中国石油在内的我国油气公司要承担的重大责任与使命。
但是,对中国石油来说,实现油气持续增储上产,经济效益资源分布不均衡、高水平科技能力发展不协调、高效勘探开发管理机制建设不匹配、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和挑战,是现实的存在。
树立战略自信,坚定必胜信心!
在中国石油2023 年度油气勘探年会上,中国石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强调,要牢记使命,认清形势,正视问题与挑战,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战略定力,认真落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进一步夯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资源基础。
在中国石油2023 年度油气开发和新能源年会,中国石油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道伟强调,要统筹谋划实现油气开发和新能源业务高质量发展路径,构建“稳油增气、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管理提升”的总体布局,筑牢担当能源保供“顶梁柱”的根基。
强化攻关突破
2023 年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 年度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出炉。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 井名列2023 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塔科1 井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设计井深11100 米。作为我国首口万米深井,它拉开了我国万米深井时代的序幕。
无独有偶。
千里之外,我国第二口万米深井、四川盆地第一口万米深井、设计井深10520 米的深地川科1 井,正在向6.35 亿年前的南华系地层进军。
易采油气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石油工业越来越需要面对非常规、深层、深水等开发难度大的油气资源。统计数据表明,世界新增油气储量60%来自深部地层,而我国83%深地油气有待探明和开发。
但是,上天容易入地难!如果没有金刚钻,怎能揽得瓷器活?
川庆钻探通过破解多项超深井钻完井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难题,形成六大专业60 余项复杂深井系列工程技术和装备工具,在四川盆地成功完钻15 口8000 米以上超深井,其中9000 米以上2 口井。
承钻川科1 井,挑战升级。带着一系列难题,川庆钻探揭榜挂帅、集智攻关,目前已顺利钻达三开中完井深3600 余米,一举创造593.7 毫米井眼钻深纪录和单趟钻最高进尺纪录。
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走到了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吹响向深地进军的号角,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创12000 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投入深地科探工程,推动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万米深井钻探的国家,见证了中国石油明确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的奋进姿态,也是中国石油以科技创新引领油气业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例证。
持续加大理论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推进钻完井、储层改造、地球物理等工程技术持续创新,正在为中国石油获取勘探大发现、突破效益开发瓶颈提供披荆斩棘的尖兵。
东方物探打造形成了以高精度可控震源、Dolphin 海上综合导航系统、智能化地震队等为代表的4 大系列37 项自主装备利器,为高效勘探提供了核心资源保障。
西南油气田不断突破复杂碳酸盐岩气藏精细开发、页岩气工业化开采等核心技术,运用钻井提速和压裂提产两大技术,掌握了高效开发天然气的密码,钻完井周期进一步缩短,单井产量大幅提升,加快了上产节奏。
吉林油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CCUS 全场景油藏工程技术、全阶段注采工程技术、全流程地面工程技术、全过程腐蚀防护技术和全方位安全环保技术,在驱油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实现实现了中国石油最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注入封存。
…… ……
强化攻关突破,积极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稳步推进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着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石油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澎湃着未来高质量油气增储上产的强劲动能。
强化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中国石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强调,加强企业内部改革,增添能源保供新动能。持续完善原油、天然气等业务管理体制,推进生产组织模式创新,提升组织效能和运行效率。推进新一轮矿权内部流转与优化配置工作,加大矿权保护力度。持续深化改革,突出专业化发展,坚持市场化方向,优化完善分配和考核机制,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仅看生产组织模式创新。
在甘肃陇东的国家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隐形地下的采油航母——华H100 平台31 口水平井已于2023 年7 月全部实现投产。
“该平台是亚洲陆上最大页岩油水平井平台,占地30 亩,可控制地下储量1000 万吨,实现了‘地上占一点、地下采一片’。预计年产量可达15 万吨以上,相当于一个中型采油作业区。与相比传统模式,建设百万吨油田可节约用地1400 亩。”长庆油田页岩油开发分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马宏介绍说。
平台化生产组织、工厂化施工作业、信息化决策支持、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措施,长庆油田大大提升了页岩油产能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了经济产量。
窥一斑而见全豹。
长庆油田从传统建设模式破题,创新油气生产组织创新,打破了束缚低渗透、特低渗透油气藏规模效益开发的枷锁,让低品位油气藏释放出了巨大能量,连续4 年实现年产油气当量6000 万吨以上高效稳产。
建管模式的创新,驱动长庆油田真正由“多井低产”时代迈入“少井高产”时代。而工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助推了长庆油田管理效率的提升。
随着长庆油田首个全生命周期页岩油物联网云平台的上线,实现了全业务数据共享、油井自主稳定运行、场站无人平稳运行、管线智能安全运行,打造了实时感知、透明可视、智能分析、自动操控的智能油田,真正做到了“云”探油藏、智取“蓝金”。
借助物联网云平台,长庆油田员工日常功图巡检时间由原来的2 个小时缩短到3 分钟。系统自动推送油井工况异常,不用人工巡查每一口井,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把管理升级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也让华北油田迸发出了新活力。
纵深推进新型采油气作业区建设,深入推动各油气生产单位基层班站由联合站、采油站等多岗位值守型,向中控班、巡检维护班等标准化班组及大工种、大岗位等新型组织模式转变,华北油田实现年综合能源当量突破700 万吨,连续第二年换字头。
强化责任担当,笃行不怠。
高水平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高起点深化改革强化管理,高质量提升能源高效供给能力,中国石油在担当中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纵使前路有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中国石油也必将为国民经济稳增长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