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烽火中的洪涛印刷厂

2024-02-18樊璐

党史文汇 2024年1期
关键词:石印洪涛印刷厂

樊璐

洪涛印刷厂是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政府为印刷西北农民银行币所创办的工厂,因驻地在雁北地区洪涛山而得名。洪涛印刷厂自1940年5月兴办,至1949年1月停办,9年间先后设计、印刷西农币3.8亿张,还承担了粮票、米票和草料票的印制工作,在边区政府实现金融独立、财政自主、促进边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艰苦筹建,四易厂址

1940年1月,抗日军民粉碎了阎锡山制造的“晋西事变”后,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仍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境内地瘠民贫,连年的战争导致生活物资匮乏、人民生活困苦;境外日军频繁对根据地发动“扫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企图用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搞垮根据地。为巩固和发展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决定成立西北农民银行,以及配备相应的印刷机构,洪涛印刷厂应运而生。

1940年初,晋绥行署派财政处处长汤平领导印刷厂筹建工作,抽出原晋兴出版社的6名印刷工人和4部石印机、2部铅印机,在兴县石愣子村创办洪涛印刷厂。工厂成立之初,面临着日军“扫荡”的威胁和印刷设备资源紧缺的困难,迫于形势需要,厂址前后进行过4次迁移。

1940年6月,日军分多路向晋西北根据地发动夏季大“扫荡”,其中日军4000人分四路合击兴县,妄图消灭第一二〇师主力和晋西北党政领导机关。洪涛印刷厂奉上级指示第一次迁移,从石愣子村迁到陕西神府县路家南湾村。路家南湾村地处高山深沟中,隐蔽性极强,但交通不便,用水困难。在该村的两年间,印刷厂克服困难,努力生产,职工增加至50人,石印机增至6台,铅印机增至4台,月均印制西农币约40万元。随着人员、设备的增加和任务的加重,该村的交通、用水和生活物资均供应困难,不能保障印刷厂运转所需,遂再次迁移。1942年4月迁至贾家沟村。在贾家沟的3年半中,印刷环境稳定,职工增至近百人,小石印机增至16台,铅印机增至6台,月均印刷西农币约726万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洪涛印刷厂第三次迁至兴县杨家坡村。在杨家坡的两年时间内,为适应解放战争的发展趋势,供应日益增长的西农币需要,印刷厂规模进一步扩大,职工人数增加两倍,印刷设备增至40台。印刷厂生产任务也进一步加重,1947年平均每月印制西农币约97.8亿元,最高月份达105.8亿元。1948年西北农民银行与陕甘宁银行合并后,西农币需求量激增,为解决动力和照明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保证货币供应,4月,洪涛印刷厂第四次迁至发电厂附近的程家沟村。迁厂后,职工增至500余人,石印机、铅印机增至48台,工人昼夜轮替生产,月均印制量达418亿元,在程家沟村,洪涛印刷厂发展至鼎盛时期。

制版印刷,生产纸币

洪涛印刷厂的主要任务是生产西北农民银行币,西农币从设计票样到成品封包,共有4道工序。

首先是制版。制版的核心在于设计,由于条件艰苦,票样设计均为技术工人手工操作,包括票样的底纹、花边和图案等,设计出几种票样后送交西北农民银行审批,再根据票样制版(将印石用青石磨好、用水洗净后用药纸将票样印在小印石上制成原版),再用原版翻印在大印石上,滚好墨,刷好胶,制成印版,放制版室保存待用。制版工艺要求非常严格,不能有丝毫差错。

其次是印刷。作为制版后的第二道工艺,由石印组在制版室领回石印版后安放在石印机上,洗掉胶水,上好墨,并从收发组领回印票纸,完成印刷前的准备工作。印刷需要技工和学工合作完成,其中技工负责上墨、续纸,学工负责擦水和摇把子。前者要求精准细致、保证质量,后者要求体力耐力、身体素质过硬。印刷过程中,每印刷一色,纸张都要进行烘干,一张纸币需要反复烘干6次才能够完成。

再次是铅印打号。主要任务是在印好的西农币上打印字头、编号和图章。从完成组领回半成品的票子后,用手摇和脚踏的铅印圆盘机进行打号,每台铅印机需要一名工人,以手续纸,一次一张。整个过程要求字头、号码和图章的清晰准确,对于打印信息要严格保密。

最后是完成組。作为西农币印制的最后一步,他们将收发室送来的大张票子进行裁剪,再由专人进行查点,将裁坏的、字头号码打歪的、纸张有破损的、印刷不清晰的废票挑出,将好票按每百张一小捆、千张一大捆进行打包。打包好后贴上封签,盖上点票人和部门负责人的名章,交由仓库保管,以待发行。

洪涛印刷厂生产西农币的流程严密,管理严格。1948年秋,负责裁剪的一名技术工人在进行一万元券的裁剪时,偷拿了16张,数量对不上后惊动了全厂。后全厂工人加班加点,核对各个环节,经过两周时间,最终找到了这名工人,并予以辞退。

可见,纸币印制的4个流程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对于各环节的严格监管,既是应对战时环境的需要,也是为了避免浪费物资,保证西农币的供应。

技术革新,劳动竞赛

洪涛印刷厂成立后,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和物资封锁,生产西农币所必需的纸张、油墨、印刷零件和其他工具等,几乎到了完全断绝的地步。为解决这些困难,工厂鼓励职工积极创造,开启了一场技术革新运动。如1940年夏,铅印圆盘机的油墨滚子无法购入,严重影响了西农币铅印工序的完成进度。职工宋文瀛经过多次试验,用布和自行车轮胎套上一根刨光的木棒,自制了一个油墨滚子,保证了铅印工作的顺利进行。桃胶作为石印的必备材料,一直处于短缺状态。劳动英雄马景昌召集大家讨论,经过试验,一致决定用当地的榆树皮和桃树皮来熬制,将榆树皮和桃树皮碾碎后浸泡在水中,去掉渣子,熬制后加入少量桃胶,效果不亚于进口桃胶。油墨的供应也存在很大问题,工务科科长任直卿提议,把各机台的墨渣收集起来,反复压制,加上少许煤油,这样一台土造压墨机就诞生了。印刷用的石印机是德国进口,印刷中磨损严重,马景昌和阎敬斋研究后,决定采用保德县生产的青石板来进行印刷,印制的西农币、课本、粮票和米票等质量都不错。此外,还有土造砂纸、改装版石印机、双层麻纸等发明创造。这些技术革新不仅解决了日军封锁造成的物资困难,保证了西农币的正常印制,还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职工的创造热情。

在技术革新的同时,工厂内部积极开展以“立功创模”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从1940年开始举办,尤其以1943年五一晋绥总工会召开劳模庆祝大会后举办的“张秋凤运动”最为突出。在该运动中先后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如“晋西北首届劳动英雄检阅及生产大会”特等奖获得者吴仲春,认真钻研任务,创造了日点钞票3万张的最高纪录,被称为点钞能手。“晋绥边区第三届劳动英雄大会”上被评为甲等劳动英雄的阎敬斋,每月超额完成生产目标的60%,同时每磅油墨还比其他人多印3%的产品;被评为乙等劳动英雄的降玉林,充分发挥吃苦耐劳精神,每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有时两班倒。当时石印机每台能印600张,他的印刷产量可以翻倍且能保证质量。在众多劳动模范的带领下,劳动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洪涛印刷厂的生产效率稳步提升,石印机班产量由160色印张提高到600色印张,最高产量达1000色印张,是竞赛前的6.25倍。《抗战日报》 《解放日报》等对洪涛印刷厂的劳动竞赛争相报道,积极宣传,起到很好效果。

机构完备,管理严格

洪涛印刷厂主要分为管理机构和生产机构,初建时仅有简单的分工,后来随着职工增加,机构设置逐渐完备。

管理机构设为“一部二科”,指的是厂部和工务科、总务科。厂部由厂长、副厂长、政治指导员和会计组成。主要负责管理全厂的生产、经营和行政事务,如制订生产计划、检查完成情况、组织职工进行政治教育和文化学习、考察工人职业素养等。工务科下设制版印刷组、铅印组、收发组、完成组和仓库保管,对生产安排和质量管理负主要责任。如在厂长的指导下,制订年度和月度生产计划,督促各个部门按计划完成生产任务,深入生产部门,检查产品质量,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各种问题,检查各生产部门的保密规范以及厂规厂纪执行情况等。总务科负责全厂职工生活物资和印刷材料的采购供应工作,科里有采购、管理和勤务人员。具体任务主要是管理职工的生活、住房和衣食供应,积极筹措资金,采购印刷设备和印刷材料等。

生产机构设为“二室三部”,指的是制版室、收发室和石印部、铅印部、完成部。制版室顾名思义,核心任务是主管票样的设计。收发室是连接各部门的关键环节,主要为各部门分送纸张、半成品等,任务相对繁重。石印部承担着西农币的印制工作,对于印刷设备和劳动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是职工人数最多的部门。铅印部主要承担西农币字头、号码和图章的印刷。完成部负责西农币裁剪、质量检查和点数封包等工作。

洪涛印刷厂各机构呈现出“半军事化”的管理特点,在历任厂长的管理和指挥下,推行计划管理和定额分配。计划管理主要由工务科负责落实,根据西北农民银行下达的指令,制订出生产计划,各生产组严格按照计划推进生产。定额分配是指预先规定生产目标,实行定额分配的石印部提高了产量,铅印部和完成部的产量随之提高。当时铅印部提出“石印部印多少,铅印部就打印多少号码”的口号,實行定额分配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为完成整体计划提供了保障。此外,机构内部人员的管理也非常严格,凡新工人入厂,除严格的政治审查外,还需要熟知《入场须知》和厂规等,了解工厂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保密规定和要求。1947年颜青云接任厂长后,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修订《晋绥边区洪涛印刷厂厂规》,规定工人必须遵守保密条例,不得泄露工厂秘密,不得浪费器材和工具,不准随意引人进入工厂,请假需要批准,各厂各室需要注意防火防灾等。完备的机构组织和严格的管理条例,令洪涛印刷厂能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始终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为建立起坚固的抗战金融防线提供了保障。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西农币停止发行,并以人民币一元兑换西农币2000元进行回收。西农币停印后,洪涛印刷厂也停止工作,一部分工人参军入伍,参加了解放大西北、大西南的战斗,还有的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部分工人则由马景昌带领,南下与晋南洪涛印刷厂会合后,携带印刷设备迁到西安,与陕甘宁边区政府印刷所合并,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印刷厂”。至此,洪涛印刷厂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创造、不屈不挠的红色精神以及印刷生产和工厂管理的宝贵经验,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石印洪涛印刷厂
漳河:洪涛百折向东流
替竞争对手跑生意
我与《齐白石三百石印》的情缘
洪涛:培养了世界上最挑剔的观众
Revised Fault Free Analysis Method for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Smart Grids
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分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