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氏家训》与周恩来的品格养成

2024-02-18张谨

党史文汇 2024年1期
关键词:周氏家训品格

张谨

《周氏家训》是周恩来的六伯父周嵩尧的一本手写遗墨,是周家用以教育、训导家族后辈如何待人接物、修身养性的行为规范和警言戒律。此家训成书时间,根据周嵩尧的生平轨迹判断,当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日军占领扬州后他避居乡间创作而成。

此时的周恩来已是一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周氏家训》对他的品格养成并无直接指导作用。然而,周嵩尧是近代周氏家族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是清光绪丁酉科举人,曾在清朝政府、北洋政府任过许多要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中央文史研究馆的首批馆员,是周恩来一生中唯一直接批准聘用的亲属。此家训既可视为周嵩尧对自身生活历练的心得感悟,亦可视为对周氏家族家教传统的集中概括,是数代“周氏家训”的集大成之作。

周恩来从出生到离开淮安,在周氏大家庭中生活12年,该阶段正是品格形成的孕育期。他此后虽去了东北,但依旧在大家庭重要成员、四伯父周贻赓的呵护下学习、生活,继续接受传统家教熏陶。即使东渡日本、西去欧洲,不曾间断的家书往来也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家训”的因子。因此其品格养成虽无直接受教于《周氏家训》成书,但耳濡目染、口授心传的“周氏家训”,对他品格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纵观《周氏家训》中具有积极向上意义的内容,对照周恩来的品格特征,可以看出,周氏家族的家教传统对他品格养成留下明显印记,尤其是体现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在他身上打下深刻烙印。

倡导勤学苦读

《周氏家训》强调把学习作为立身之本,“惟学问技艺万不可少,尽其在我,居易以俟命”,掌握大量的学问本领才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要求把“习字看书”视为“人生乐事”。

周恩来走出淮安的第一步就是求学,铁岭、沈阳、天津以及日本、欧洲之旅使他丰富了学识,开拓了眼界,增长了才干,为最终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南开学校学习期间,其国文和数学成绩特别优异,英语虽然基础较差,但因其勤奋苦读,很快后来居上,成为佼佼者。他在作文《一生之计在于勤论》中写道:“欲筹一生之计划,舍求学而无从。然学而不勤,则又何贵乎学。是故求学贵勤,勤则一生之计足矣。”在《答友询学问有何进境启》一文中更加直白地表明“学者,事业之基”。

周恩来把学习作为终身追求,在坚守重庆期间写下《我的修养要则》,首条就规定“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对于一个“好的领导者”,他明确提出“要有学习精神”,多次谈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还说:“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学然后知不足,越学就越感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知道的东西太少了。”长征中,他把《共产党宣言》作为“贴身伴侣”,有时间就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肩负治国理政重任,日理万机,仍坚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1960年2月,他在广东从化召集部分领导干部系统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认真参加学习讨论,并在学习总结时谈了学习方法问题,指出学习是长期的任务。

周恩来也时时不忘勉励下属和晚辈加强学习。1935年春给派往红军大学学习的警卫员魏国禄赠言“努力学习,祝你进步”,1938年回绍兴省亲时给表侄王京赠言“努力学习,精益求精”,1944年给身边工作人员成军贈言“努力学习,永远前进”,1955年给勤务员殷文均赠言“好好学习”。

倡导诚实守信

《周氏家训》富有哲理地阐明诚信的重要性,告诫“说谎欺人,为人看破,永失信用。欺人实自欺也”,失信于人,则后果堪忧。警醒“欺心之事不可为,欺人之言不可发。欺心即欺天,欺人即欺己”,做人要不昧良心,表里如一,诚实守信。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获得全校第一名的作文《诚能动物论》中,清楚地表明“诚”是“人类之共有天性”“发于中而行于外”,主张为人要以诚相待。在《论名誉》一文中抨击“虚胜盗世”之徒。毕业时,《同学录》对他有“君性温和诚实”的评语。旅欧归来时,旅欧共青团执委给他以“诚恳温和”的评价。

追溯周恩来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把“诚”深深镌刻在言行中,从日常交往到合作共事,秉持诚信原则,光明磊落,以诚待人,以诚持国,无论党内同志还是党外人士乃至国际友人都为之折服。在处理内政外交的重大事件中,他把诚信原则表现得淋漓尽致。1949年4月,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国民党代表团首席代表张治中准备回去“复命”。周恩来诚恳地说:“西安事变时,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个姓张的朋友,今天不能再对不起你了。”在周恩来深情坚决的劝阻下,张治中和南京代表团其他代表都留了下来。通过努力,张治中的夫人和家属9人也安全地被接到北平。1964年周恩来接受加纳总统邀请,可准备前往时加纳国内突然发生谋杀总统事件。他不避风险坚持访问,表示出极大诚意,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产生巨大影响。

作为富有远大理想的杰出政治家,周恩来信仰坚定,对党忠诚,至死不渝。1922年,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给国内觉悟社社员信中写下誓言:“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的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自此,他无论面对恐怖、诱惑、艰难困苦抑或委屈责难,从未退却过、动摇过,初心不改,义无反顾地用一生的追求与奉献践行“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诺言。

倡导谦和隐忍

《周氏家训》以较多笔墨申明谦和隐忍之要义,坚信“谦退和平,为处事第一法”“家庭以忍字为第一要诀,以和字为第一喜气,出外亦然”。断言“谦、谨、慎、默,斯可寡无”,做到谦虚、谨言、慎行和必要的沉默,可以趋利避害。

周恩来在旅日日记中慨言:“大凡天下的人,有真正本事的,必定是能涵养,能虚心……”希望自己成为“有大志向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勉励“青年人一定要非常谦虚,不要骄傲”,“划一个最大的圈子,把亿万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面对数次误解与挫折,他特别提醒“领导者在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

周恩来尽管身居高位,但位尊而不自傲,权重而不独断。他用真诚的微笑、庄重的礼仪和无私的让渡展示谦和。他为了红军的团结不计个人名利而让位,为了保护烈士子女不顾自身安危而让伞(降落伞,笔者注),为了表示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不顾疲倦而让座,一件件、一桩桩“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的动人故事令人难以忘怀。他平易近人,心细如丝,“人民的总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他毫无争议的明确指代。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始终保持宽广的政治胸襟。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他受到错误批判,面临被赶出政治局的窘境,他为维护党的团结、避免分裂危险,忍辱负重主动担责。20世纪50年代中叶,他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经济建设中实施一系列反冒进措施,受到误解和批评。他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违心检讨,化解矛盾,谋求团结,与全国人民共渡难关。“文化大革命”中他相忍为党为国,顾全大局,苦撑危局,“我不入苦海,谁入苦海?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句肺腑之言,是他把“忍”做到极致忘我的真实写照。

倡导勤廉节俭

《周氏家训》把勤俭作为修身的重中之重,着墨颇多,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俭,美德也。俭,可养廉、可惜福、可无困苦之忧、可享温饱之乐。故治家以省俭为第一义,治躬亦以俭朴为第一义。”把节俭视为优秀品德,视为持家律己之要。强调“勤俭二字,相需而相成”,勤劳与节俭并重。忠告“非义之财,万不可取。货悖而入,亦悖而出”,“有余则赡族亲,充善举,多行公益之事”,教导子孙保持善心,乐于助人。

周恩来是全党公认的清正廉洁的楷模,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他曾语重心长地要求“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1963年,他對即将走向社会的应届大学生发出勤俭节约的号召,指出:“没有勤俭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将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率先垂范,坚持坐国产车、戴国产表,睡的是木板床,衣服破了补好再穿,工作人员过度维修西花厅受到他严厉批评,并作了自我检讨。他公私分明,与公务活动无关的费用一律自我承担,家乡人送去的土特产不仅拒收还附上严禁请客送礼的相关文件,杭州楼外楼饭店“周总理三交伙食费”的故事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佳话。他没有私产,工资的积余大都接济了有困难的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最后还把一生的积蓄全都交了党费。

周恩来不仅自己清廉节俭,还严格要求并谆谆教诲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他的十条家规,明确要求和希望亲属一定要把握好勤俭这个法宝。1958年,他给下基层锻炼的侄儿周荣庆的临别赠言就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嘱托晚辈要在生活上注重节俭、在精神上有所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优秀品格的养成必然产生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周氏家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是值得汲取的,它对周氏家族几代人的积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而周恩来身上所凝聚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一正面影响的清晰折射。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周氏家训品格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池州学院研究中心简介:周氏家风文化研究中心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