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4-02-18马天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期
关键词:实训室课程体系实训

[摘           要]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是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经历十多年发展,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建设与实践中,呈现诸如课程体系目标设计不够清晰、校外实习没有落到实处,课程实训学时实现率低、特色课程优势无法体现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职业能力不足,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现象。为了使培育的人才更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该专业采取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专业师资培训和完善实训室软硬件建设四大措施来推进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1-0129-04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类型。[1]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课程是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课程是否与受教育者未来的职业精准匹配,这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根本是要研究受教育者获得哪些职业知识,以及以什么样的结构或路径来获取这些知识,而课程结构和体系是培养受教育者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关键变量。职业教育塑造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基于工作任务的结构和体系建立课程的结构和体系。课程体系结构是一个专业课程设计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安排的依据,基于课程性质和功能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是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形式。[2]

一、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解读

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掌握青少年工作理论知识和专业方法,以及社会工作管理与服务技能,能够在基层民政部门、救助机构、社会工作机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儿童福利组织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线为青少年群体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该专业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要素,也是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开办已有十五年之久,[3]在多年的建设与探索中,该专业课程体系发展日渐成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五个模块课程。

针对全人教育要求以及文化知识和综合素养培育需求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类、思政与法律类、女性教育类、创新创业类、人文社科类和英语与计算机应用类。根据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要求设计了职业平台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两个模块。职业平台课程模块内设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沟通技巧等课程。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内设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项目策划、心理诊斷与咨询、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历奇辅导、社会调查方法与实务等课程。根据职业未来规划和岗位迁移开发了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分为四个课程包:艺术治疗拓展课程包,内设音乐治疗、绘画治疗和舞蹈治疗等课程;青少年专项服务拓展课程包,内设青少年健康教育和青少年社区矫正等课程;青少年教育拓展课程包,内设语言艺术、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等课程;创新创业拓展课程包,内设创业培训和创业项目孵化等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发展设置了自主学习课程模块,学生通过参加专业实践、技能竞赛、专题讲座与工作坊、校园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来获取相应学分。

该专业通过实施五个课程模块,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青少年工作职业能力。学生通过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平台课程的学习,初步完成职业角色认知。通过职业能力课程和自主学习课程的学习和体验,进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完成专业核心技能训练,通过学做合一提升专业能力,沉淀专业价值理念,学生完成工作岗位对接体验。通过职业拓展课程的学习,结合专业综合能力训练、跟岗和顶岗实习,实现专业学习与职业活动对接,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上述五个课程模块是以提升学生社会工作职业能力为中心,围绕“以服务带学习,以实践促成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构建的。在十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实践中,该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所以在课程建设、资源优化、校企合作、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专业综合实力、人才培养质量、业界口碑和专业群协同发展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二、专业课程体系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目标设计不够清晰

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践过程,由于缺乏科学严谨的论证,前瞻性不强,导致每年都需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造成课程体系随之频繁变化,这是课程体系目标定位不清晰的表现,也是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性不明确带来的后果,以致课程体系设计不清楚每一门课程设置的目的,这就导致原本存在诸如师资力量不够充足、实训室建设滞后等教学资源问题的专业根本满足不了频繁变动的课程需求。如,专业教师团队人员不会因为课程体系的频繁变动而骤然增加或减少,专业实训室资源配备不可能每年都随着课程体系的变化而实时更新。[4]所以会出现原本是单班教学不得不合班教学,或请非专业教师来授课,讲授难度增大,实训室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授课质量降低,这既影响教师的专业热情,又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他们对专业的认可度和未来就业的期许,反过来又导致人才培养目标无法达成,然后再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重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这样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长期处于不清晰、不稳定的状态,会造成人才培养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对口就业率低下、招生困难、学生专业认同度低等诸多问题的出现。

(二)校外实习工作环节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岗位型、职业型或应用型一线人才,那么,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凸显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提供充足的实践时间是考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中安排了29周的校外实习。学生校外实习环节的指导工作,对校内外督导教师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须兼具理论素养和实务能力。尤其是想要高质量完成实习指导任务,需要校内实习督导根据专业实习目标,先行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校外督导协商讨论,做好实习顶层设计工作,学生进入机构实习后,由校内外督导协同指导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最后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实习考核工作。专业教师中具有机构背景或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并不多,所以平均分配给校内督导的学生人数就偏多,督导指导任务随之就很繁重,在专业实务技能方面很难进行深入辅导。在学生整个校外实习过程中,他们主要关注学生出勤率及负责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工作,与学生的互动大多借助网络平台,亦较少机会跟实习基地的督导就学生的实习状态进行现场沟通。对于实习机构督导来讲,自身工作亦繁重,大多无法腾出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实习。当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困惑或不解,机构督导仅凭借经验给予学生碎片化的辅导,这种缺乏全面、系统的实习指导工作,导致学生无法将学习的知识优化、整合和吸收,也更难融会贯通。因此,实习环节的设计并未发挥真正的作用,实践课程设计目标没有完全实现。

(三)校内实训课程安排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列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中,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和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内设所有课程的实训学时安排要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一半,另外在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中还有四周关于社会工作三大手法综合运用的实训。但事实是,这些课程实训任务因为专业教师实务能力问题或实训室条件问题,无法顺利开展实务技能训练,老师们只能在课堂上以理论讲授形式完成,学生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导致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服务对象手足无措。该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看似十分全面,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实践弱化”问题,即在实施实训教学环节,由于教师实务能力欠缺或实训教学资源限制,实训课时实现率较低。众所周知,每一门实务课程设计中的实训教学环节,要求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筛选出一系列实训任务,但有些教师由于没有社会工作机构从业的经验,很难将课程中对应的实训任务理解透彻并带领和指导学生完成,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或小组讨论与分享等形式完成,严格意义上講,这根本不是课程实训,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再者,由于实训室配置的设备陈旧或实训条件过于简陋,很难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实训环境,导致学生缺乏真实场景实践体验,最终这个实训环节也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实训教学设计学时实现率不高。

(四)专业特色课程优势体现不明显

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色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艺术治疗的技术与技巧,所以在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中,专门设计了艺术治疗拓展课程包,包括音乐治疗、绘画治疗和舞蹈治疗等课程。艺术治疗不同于传统的治疗手段,它是运用各种艺术媒介来呈现当事人内心的情绪感受和情感经验,借助各种艺术形式包括歌曲、舞蹈、绘画等释放、舒缓和化解案主的情绪,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艺术治疗是一种心象思考,通过创作将意念具体化,让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将真实的内心情感呈现出来。因其具有非语言性沟通的特点,常常在儿童或青少年社会工作中使用,这与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学生未来服务的领域以及目标人群刚好是契合的,所以该专业将艺术治疗拓展课程包作为亮点在课程体系中呈现出来。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没有掌握艺术治疗的精髓,艺术治疗水平欠佳,很多学生学完后根本不明白在具体社会工作实务中,如何使用各种艺术治疗手段来更有效地辅导当事人。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艺术治疗人才培养起步较晚,无法满足现实的社会需求,在高校教育中,目前具备艺术治疗资质的师资较少,所以艺术治疗课程主要是由擅长艺术教育的老师去担任。而艺术治疗与艺术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一名艺术治疗师,不仅要具备艺术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还要懂得有关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特性,并进行心理治疗或科学干预方面的专业知识,而艺术教育只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和知识,一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即可。所以艺术治疗课程设置目标没有实现,专业课程特色在教学实践中无法体现出来,成为一纸空文。

三、加强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以专业标准为指引,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该专业应以《高等职业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引,以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为依据,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更具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探索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内容,特别是基于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标准和内容,在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增加面向青少年群体服务的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根据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进程,推动服务项目专业化、服务对象精准化、服务过程精细化和服务手段多样化,制定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学生个案辅导、小组工作、社区服务的规范和要求,将课程学习与能力培养、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和成长有机融合,在校内外“双督导”的指导下,学生经历从志愿服务,到专项服务,到专业服务,从自主实践,到专业实践,到综合训练,再到顶岗实践的双线进阶,“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观逐步沉淀,“爱心、公义、务实”的专业理念更加坚定,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有力提升,也为学生将来能够为社会提供更专业、有温度、接地气的社工服务奠定基础。

(二)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提升专业实习质量

校企合作是将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办学模式,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校企双方应以实习基地为载体,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搭建精准高效的合作交流平台,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与新途径,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精准匹配、无缝对接的目标。作为校方,必须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管理机制,与校外实习单位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互动,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建立健全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给予宽松政策和财政支持。不断总结实习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在校企合作中或实习基地建设中表现卓越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与激励。合理安排校内督导教师的实习指导任务,让他们有宽裕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并抓好实习总结和考核评估环节,将指导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定期召开校外实习基地负责人和校外督导座谈会,及时针对实习安排的具体任务、内容和要求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或意见,全面了解学生校外实习情况并进行干预和指导。总而言之,校方要积极主动地与校外实习单位保持沟通、互通信息、精诚合作,形成最大合力,使校企优质资源达到最充分利用,切实保障学生实习效果和提升校外实习质量,最终实现实践育人。

(三)以师资培训为抓手,锻造教师专业素养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实践为本的应用型学科,其从业人员须具备较强的服务社会的实务能力。社会工作教育是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工作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程教学或实习实训督导中,都对教师的实务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所以社会工作教育者实务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是解决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要提升教师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必须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活动,比如有关社会工作的短期培训、中长期进修、继续教育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核心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能够围绕以“学生能力建设为目标”展开,培育学生发现需求、评估问题、设计方案、提供具体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学生在不同的服务领域,整合服务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的训练,达成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学习目标。同时,根据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设计目标,需加强教师艺术治疗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未来开展相关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培训经费和教学任务安排上给予宽松的条件,支持教师接受系统的艺术治疗专业教育、培训和认证,掌握艺术治疗的精髓,明确艺术治疗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和标准性,具备心理咨询资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拥有专业情怀,能将艺术创造与治疗融会贯通,且有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艺术治疗理念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取向的治疗活动。

(四)以实训室建设为载体,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社会工作专业实训是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综合实训和课程实训。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以培养青少年社会工作能力为主线,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训中心、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为主要建设内容,通过整合原有实训条件,在校内改建新建了一批实践教学场所,包括树屋画语美术工作室、数码钢琴教室、舞蹈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箱亭治疗室、个案工作辅导室等多个实训室,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供了实训场地。这些实训室具有基本的硬件设施,如移动桌椅、沙发、沙盘、钢琴、办公自动化设备等,但是实训室设备单一、设施陈旧和老化,实训软件内容单调枯燥,教师在这种实训条件下,不能有效地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操作技能培训,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偏低。所以以青少年社会工作典型岗位的核心能力构建为起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校内实训室建设,改善实训室软硬件环境,构建虚拟仿真的实训场景成为专业建设工作之重心。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教育云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多学科融合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工作实训室建设在基础环境、硬件结构、软件配置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比如基础环境方面,可以通过情景配件营造、红外交互系统搭建,强弱电改造等实现基础环境营造;在硬件设备上,装备情景观摩屏、交互控制器等,这种科技感的硬件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软件配置上,可以添置市场上最新推出的社会工作实训软件,学生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形式学习社会工作实务操作要领,掌握社会工作实务流程,熟悉社會工作运作。经费许可的条件下可以构建VR虚拟仿真社会工作实验室,引入虚拟实境技术,学生借助VR设备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获得与真实世界相同的感受,将社会工作抽象概念具象化,体验高度开放的、可交互的、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教师则运用VR设备可以达到营造期望意境、加深知识记忆,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目的,最终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俊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现状与培养路径: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1):25-27.

[2]李海.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广东中高职衔接体制构建的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马天芳.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土化探讨: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76-78.

[4]张坤美,李航.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5):131-135.

猜你喜欢

实训室课程体系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训室安全管理规范可操作性的探索与实践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实训室设计与实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