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工程师教学模式在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中的实施路径探索
2024-02-18杨敬娜董军刚陈春亮孙伟
杨敬娜 董军刚 陈春亮 孙伟
[摘 要] 现场工程师是继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以后提出的一项促进校企深化合作的专项措施。装备制造类专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对设备要求高、设备操作危险大、工作环境难再现的特点,同时装备制造类产业又有快速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主要剖析了现场工程师的内涵价值和时代价值,分別从“产校企联合”“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员工培训”“专项成果”六个维度探索了装备制造类专业的实施路径,为高职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关 键 词] 现场工程师;装备制造类;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1-0069-04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职业教育院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在推进职业教育与企业经营不断融合的基础上,国家逐步推出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等校企合作方式,基于此经验,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在2022年10月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专项培养计划”)提出,“要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高职院校积极参与专项培养计划的申报与建设,从学校、企业、学生三主体中找合作共赢点。本论文剖析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的内涵价值和时代价值,从“产校企联合”“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员工培训”“专项成果”六个维度探索装备制造类专业实施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路径,为高职院校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参考。
一、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内涵价值
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是新时期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的重要载体,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
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紧密对接重点领域发展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实施学徒培养和在职员工培训,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蕴含的内外部环境、育人要素、运行机制系统推动以及数字化转型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要有可延续性和可推广性。
现场工程师具备的“工匠精神”是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数字素养。“懂工艺”是指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通用技术基础知识和装备制造类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装备制造类专业领域的技术规程和工艺标准,熟悉设备性能、工序流程、生产精度和质量要求;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环保、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了解行业政策、法律和法规,例如机床操作规范、零件加工工艺要求、电气接线标准等。“精操作”是指具有制定技术方案和生产实施方案,进行生产组织、技术维护和运行保障,解决工作现场中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主要指的是在生产现场中解决与生产设备和生产实施方案有关的问题,而不是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备。“会管理”是指具有较好的现场组织管理、统筹协调和督导执行能力。需要把在学校获得的组织活动、管理班级的能力迁移到企业生产现场,在新的环境中锻炼现场管理能力。“善协作”是指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环境适应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具有一定国际视野以及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初步能力。“能创新”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思维,能够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工艺流程优化、技术革新改造的初步判断能力。
二、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时代价值
装备制造类专业在高质量培养学生过程中面临实训资源短缺、实训设备操作危险大、工作环境难再现等问题,装备制造类企业,尤其是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在员工培训过程中面临企业文化融入慢、技能上岗周期长、员工数字技能薄弱等问题。现场工程师是继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以后提出的一项促进校企深化合作的专项措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是国家有期待、企校有需求、社会有呼声的项目。2023年,第一批现场工程师申报中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率先开展。主要针对生产制造、测试装调、试验试制、现场管控、设备运维等一线岗位,提升员工的数字技能,助力企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对企业而言,企业需要提高员工素质、数字化技能,高素质的现场工程师能很好地解决企业人员需求,助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而言,是进一步掌握行业企业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进一步明晰行业企业主体岗位专业人才的规格定位,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赋能职业院校提升培养质量和创建院校品牌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提前接触企业文化、生产环境、生产设备,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更加快速提高专业技能,提高解决工程现场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实施路径
现场工程师的申报文件中明确指出,要从校企联合实施学徒培养、推进招生考试评价改革、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助力提升员工数字技能四个方面确立目标并开展具体建设,结合校企合作的经验,本着项目做实做好的原则,从六个维度探索了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产校企联合”维度实施路径
建设产教联合培养共同体,建立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引领、以产业岗位能力标准为基础、以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的区域产教共融生态。例如增材制造产教联合培养共同体、工业互联网产教联合培养共同体、工业机器人产教联合培养共同体等。让职业教育真正围绕产业需要来办学,让企业深入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现场工程师学院,学校和企业要深挖协同育人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学校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和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并展示自身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团队;企业要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场所和企业导师。双方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并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和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培养协议,各方都要严格按照协议执行,得到共同发展。
完善“校企”双主体管理体制。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作为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的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协调双方资源,推进项目合作;指导及把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招生考核、企业员工培训等主要工作的开展及方向;审核审定项目推进过程中具有指导性、规划性及对后续工作开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方案和文件等。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作为项目的管理和执行机构,根据理事会决策,制定具体工作规划;负责项目日常运营管理,制定相关合作、保障等机制;推进落实项目具体工作,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校企教师队伍建设、学徒招生考核评价等内容,形成重要方案和文件交理事会审核审定。建立健全基于决策—管理—执行的双方调控机制,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校企合作理事会需要定期召开季度会议,及时掌握校企双方利益诉求,统一协调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专业建设委员会需定期召开月度会议,保持项目信息同步,沟通新需求、新问题、新变化,持续优化项目。
(二)“课程设计”维度实施路径
职业教育的课程具有实用性强、应用性强、灵活性强以及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课程的设计结合2022年国家发布的专业教学大纲,参考当地产业布局,以“能力递进”的逻辑思路确定课程名称、课程顺序、课时安排、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比例。
现场工程师的课程设计与普通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针对理实一体课程和独立实训类课程的设计思路有各自的特点。从胜任企业岗位的角度出发,每一门理实一体课程可以看成是企业岗位的一个技能模块,在普通高职教育课程中也大量引入企业真实的典型案例,培养逻辑上“以泛带专”,即调研若干企业,确定适用性好的项目进行教学,期待学生在专业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实现能力迁移,从而做到学以致用。而“专项培养计划”课程设计的典型案例具有及时性、创新性及专用性,培养逻辑上“以专拓泛”,既有现场工程师合作企业针对工作岗位培养专业核心能力,让学生快速进入工作岗位角色,实现毕业后快速上岗、上岗就能胜任的目的,又能拓展同一个行业领域的相关技能。
在独立实训的课程上,普通职业教育在第一至第四个学期主要是某一门课程的技能深化,或者是融合几门课程的综合项目;第五和第六学期会扩展到同一个行业领域的岗位实践项目,例如机电一体化专业前四个学期是机械识图绘图、机械机构三维数字化设计、电工电子综合技能、自动线综合技能等项目,第五和第六学期就是机电行业不同企业岗位的实践,可以是通用机械、专用机械、汽车装配等机械类岗位实习,也可以是电气生产、安装调试及自动线运行维护等岗位的实习。实习单位一部分是学校的实习基地,一部分是学校推荐的区域企业,一部分是学生个人申请经过学校审核通过的企业,实习地域和岗位都比较分散。这些岗位虽然属于同一个行业领域,但是具化到岗位内容差别较大,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职业规划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实习对就业的支撑作用。而现场工程师培养中的独立实训则是以合作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为内容,可以是企业现阶段的订单项目,也可以是企业面向员工的实践培训项目等,学生的毕业实习更加精准对接专业的核心能力,有师傅的系统指导,职业发展更为明确,具有成体系、有层级、能聚焦等特点。
(三)“教学组织”维度实施路径
一个专业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组织包括建班机制、日常教学运行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要素。
1.实施“不及格淘汰和择优增补动态调整”的建班机制
在“专项培养计划”进行教学组织的实施阶段,首先要建立专班。通过充分解读现场工程师班的培养方式、选拔方式、课程实施、考核方式、生活补助、实习津贴、就业政策等内容,采用学生自愿报名和校企双方选拔的方式,根据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建立专班,选拔的学生可从一年级新生中选拔,也可以从完成第一学年学业的学生中选拔,班级容量不宜超过30人。
选拔初期,对报名的学生,考核方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理论测试,主要参考入学成绩或者上一学年的综合测评成绩。第二部分是技能测试,针对学生前期所学课程,校企教师共同拟定一套测试题,试题形式参考职业技能大赛赛题,难度减小,可以采用虚拟仿真形式,也可以采用设备实操形式。第三部分是面试,校企双方组成面试组,以企业教师为主,对学生进行面试,得到面试成绩。三项成绩乘以各自的权重,为最后的测试成绩。从高分向低分排列,择优入班。
在进班以后,每个学期记录最终考核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退出现场工程师专班,以学期为单位,也可以申请自愿退出专班。一学年结束后,结合两个学期进行综合测评,测评成绩纳入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进行定薪定岗定级的依据。退出学生空额,从专业群中选择优秀学生补入,并给予一个学期的缓冲期,缓冲学期的课程对于不及格的课程乘以系数1.2,最多照顾2门。保证“专项培养计划”专班形成“人人向上,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2.实施“企校企多学段交替”的运行机制
在推进现场工程师教学实施中,真实工作环境下工程思维的培育是重点,也是课堂革命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爱好实践、喜欢参加社团活动、喜欢沟通交流的优点,也具有思考耐力不足、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的缺点。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特点与教学条件的契合度。
企校企或者校企校的交替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学校实训资源有限,真實生产场景不能再现的教学局限性,企业也可以让自己的准员工尽早了解企业文化,理解岗位职责要求。
企业的参与方式可以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根据学期课程特点,企业教师到校授课,进行专题讲座,形式和内容可以参考教师的国家培养项目。第二种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这个阶段主要是“小班教学+小组教学”,在企业集中授课时小班教学,到了车间,每2~5名学生配置一个带教师傅,实施小组教学。第三种是校内教师借用企业资源进行教学。校内教师在参与了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实践后,可以安排适当的企业教学。
在开展校企交替教学模式中,整个培养周期三种“企”的形式要充分利用,使校企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3.实施“三主体、全过程”的考核评价机制
采用“企业+学校+学生”的三主体评价方式,三主体从不同角度,以课程达成的三维目标,即素养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为准绳,依据各自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学校评价以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理论基础和基本素养为主;企业评价考核以任务完成度、工艺美观度、操作熟练度和环境整洁度等为主;学生评价以考核日常出勤、工作态度、沟通协作和小组管理等为主。
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相结合的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课程的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考核成绩,按照比例计算得出职业能力评价结果。
在两年或者三年的培养周期结束后,依据学生现场工程师培养阶段的全部课程,包括毕业设计的职业能力评价结果,并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确定等级和薪资。
(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维度的实施路径
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主要目的是科教融汇,实现对学徒的高质量共同培养。
科教融汇是科研与教学、教研;科技与教学、教研的融汇互通。教学实施时,在校授课会遇到同一门课校企双导师授课,也会有在企业工作任务紧时,校内教师在企协助授课等情況,校内教师有提升科研和技能水平的需求,企业教师有提升数字技能的需求,为了提高学徒培养质量,校企双导师对同一门课程共同实施教学,开展教学研讨,开发课程资源。
校企双方在两地建立工作站,学校建立现场工程师企业工作站,主要承担企业导师进校授课,教研与科研任务。同时学校每年也要派至少2名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研发;企业建立现场工程师学校工作站,主要承担学校教师的企业实践、横向课题攻关等任务,企业每年也要至少派2名导师参与学校的教研和科研。
(五)“员工培训”维度实施路径
企业员工从数字技能水平的角度分类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有一定的数字技能基础,例如操作办公软件、专业基础软件以及普适类专业网站的信息搜集等。第二种是无数字技能基础的企业员工,但是有某项专业技能基础,例如有些设备安装工、电工等人员。产业的数字化升级需要员工数字技能的提升,尤其是装备制造类企业,设备集中,操作工艺繁杂,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竞争力,也需要提升员工的数字化技能。为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数字技能,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学校利用专业师资及课程资源,建立企业员工线上培训云平台,为员工技能提升提供线上学习渠道。建立线下培训基地,开展企业在职员工培训,每年进行一期集中培训。培训项目可以是入职培训、专业技术培训、数字能力提升培训等。
(六)“专项成果”维度实施路径
现场工程师在教学实施中会产生一系列显性和隐性的成果。最主要的成果是培养出一批现场工程师,开发出适应学校教学,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提升学校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水平、企业员工的数字技能,并形成一系列教学资源,例如在线课、教材、工作手册等。
四、结束语
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深走实的一项重要举措,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在2025年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提升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本论文剖析了现场工程师的内涵价值和时代价值,分别从“产校企联合”“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员工培训”“专项成果”六个维度探索了装备制造类专业的实施路径,为高职院校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钟莹,贺韵旨,吴圣楠,等.中国特色学徒制视域下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内涵机理及实践路径[J].当代教研论丛,2023,9(7):21-24.
[2]颜彦.科教融汇视域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内涵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8):56-62.
[3]霍丽娟.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内涵要义、要素框架和运行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4):5-11.
[4]李方园,李霁婷.制造业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3(5):57-59,87.
[5]邱亮晶,来文静,雷前虎.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四重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1):43-48.
[6]李博,褚金星.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7):107-112.
[7]曹留成.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价值、问题与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3):52-58.
[8]面向数字化智能化到2025年现场工程师累计达20万[J].网信军民融合,2022(Z4):62.
[9]马俊.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