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传播视域下胡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2024-02-18董世斌安秋慧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董世斌 安秋慧

[摘要]胡同文化不仅是一种底蕴深厚的建筑文化,而且是中国建筑智慧的结晶。胡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有助于进一步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近年来,诸多学者致力于探究共情传播提升国际传播效力的作用,共情传播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纽带与桥梁,以共情传播为视角探索胡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成为学界一个创新且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共情传播;跨文化传播;胡同文化

胡同是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之一。胡同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受制于“文化折扣”,实际传播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引起国际受众的关注。近几年,有关共情传播的研究不断在实践中推进,成为我国提升对外传播效力的推动力。目前,以共情传播为视角的胡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仍是空白。因此,文章旨在结合共情传播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胡同文化的传播路径,为提升胡同文化跨文化传播效能提供参考。

一、胡同文化跨文化传播价值

胡同是北京住宅文化的血脉,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其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变迁,还蕴含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旨趣、艺术追求和精神理念,承载着中国人的乡愁与期盼。胡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应彰显中华文化自信、以小见大,凸显时代精神,助力塑造中国形象。

(一)胡同文化“出海”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时强调:“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腹有诗书气自华’。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胡同文化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文化自信的源泉。胡同文化“出海”,不仅能够彰显中华文化自信,还体现学界对跨文化传播道路的深入探索与思考。

(二)胡同文化故事承载中国精神

小小的胡同里不仅有烟火气,还有平凡人的不平凡的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时代精神。例如,《史家胡同》一书以小见大,通过讲述史家胡同里的人和事,介绍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一件件大事,展现不同时期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胡同文化故事承载着中国精神,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挖掘胡同文化故事,促进胡同文化故事跨文化传播为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力,讲好中国故事带来新的视角。

(三)胡同文化助力塑造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胡同文化蕴含邻里和谐、尊老爱幼和同舟共济等情感,与“可信、可爱、可敬”不谋而合,因此胡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二、胡同文化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在融媒体时代,5G、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胡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由于许多胡同建设策略趋同,缺乏特色,导致相关主体挖掘胡同内涵并进行跨文化传播变得较为困难。同时,相关主体对国际传播平台的利用不足,难以形成传播合力。目前,胡同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导致胡同文化难以在商业化气息的包围中突出重围,也难以引起国外受众的兴趣,这成为胡同文化跨文化传播面临的主要

挑战。

(一)胡同建设同质化现象突出

1990年,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John Urry)提出“游客凝视(tourist gaze)”的概念,厄里认为凝视是旅游体验的核心,在旅游者目光的凝视之下,一切景观都被赋予符号的意义,一切景观都变成文化景观[1]。当今时代,游客具有前所未有的主动性,且积极与相关部门互动,参与胡同的建设。目前,国内学者大多选择北京胡同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且受大量影視剧、报道的影响,公众对北京胡同的印象不断加深,使得胡同逐渐被视为北京的“特产”。北京胡同文化的传播虽然为各地胡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范本,但也使各地胡同建设与保护陷入同质化困境。各地特色胡同想摆脱受众对胡同的刻板印象,还需不断挖掘独特故事,找准情感基点,使胡同成为塑造中国形象的符号。

(二)胡同文化传播渠道单一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短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的95.2%[2]。目前,关于胡同文化的传播仍以传统媒体报道为主,但是这些报道大多缺乏网感和可读性,难以满足用户体验需求。对胡同文化的国际传播来说,相关主体要积极利用国际传播平台,培养文化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从而拓宽国际传播渠道,提升胡同文化的传播效力。

(三)胡同文化宣传力度小

胡同是传统文化的承载地,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见证了时代变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相关部门对胡同的宣传侧重于商业化宣传,使得胡同深厚的文化价值沦为附庸。当前,胡同文化在国外传播效果一般,相关主体应挖掘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结合可视化技术,利用国际传播平台,加大胡同文化在国外的宣传力度。

三、共情传播视域下胡同文化跨文化传播路径思考

共情传播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新研究方向,当前学界对共情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搭建、应用实践以及提升国际传播效力等方面。胡同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传播价值。因此,共情传播被应用于跨文化传播中,可以为我国胡同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新的思路。文章以共情传播为基点,对胡同文化跨文化传播路径进行思考。

(一)探索共情传播机制,情绪“先行”

有学者认为,受众在接收信息后,往往是先在情绪上受到感染,进而在认知上得以同向,最后再将情感转化为行动,即包括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联想共情(associative empathy)的动态阶段[3]。情感共情作为第一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情感的传播需要相应载体,近年来国内电视剧频频“出海”,为胡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2012—2021年,国内电视剧出口量增长明显,由2012年的326部次,15329集,增长到2021年的714部次,32431集。优秀电视剧如《觉醒年代》《人世间》等在国外反响热烈,虽然这些电视剧中有关胡同的内容并不多,但诸多影视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涵与胡同文化意涵相符,提升了国外受众对胡同文化的兴趣。因此,相关主体需要不断挖掘胡同背后的故事,紧跟时代潮流打磨作品,以优秀作品塑造中国形象。

(二)探寻文化共同点,贴近受众心理

学者赵建国认为,共情表现为共同或相近的情绪或情感,这与传播效果的情感和态度层面是吻合的[4]。受众对信息态度的转变与其既有倾向密切相关。因此,为促进胡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相关主体须注重探寻中外住宅文化的共同点。国外学者基于对美国住宅的调查研究发现,美国的住宅文化呈现“多样化”“高水准”“环美化”“贷款购房”“自由流动”五大特征。中国的胡同也具有“空间合理运用”和“高水准”等特点[5]。此外,中外住宅都具有相同功能,如睡眠居所功能、家庭办公功能、安全感归属功能以及社交娱乐功能等。相关主体可以中外住宅文化共同点为切入点,激发国外受众兴趣,使国外受众选择性接触胡同文化,这也是相关主体进一步开展情感传播的基础。

5G、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国内外受众双向互联提供了便利,传播中的强弱关系结合,有利于文化传播合力的形成。2021年,央视新闻频道报道老外克里斯在新冠疫情期间带领家人和朋友学习中国文化的故事。克里斯在视频中以极具反差感的形象、幽默的故事情节和流利的中国话吸引国内外粉丝关注。截至2023年11月,老外克里斯在抖音上共发布256条视频,收获2078.6万粉丝,并多次被挪威官方媒体报道。相关主体应以社交媒体为平台,注重跨文化传播中的人际交流,积极发现中华文化中的“他者”,并结合大众传播为受众设置议程,从而提升胡同文化的国际传播效力。

(三)尊重文化需求,采取多元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在胡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相关主体可以基于不同国家受众需求定制传播内容,从而实现多元化的跨文化传播。“文化势能受到一种文化本身的魅力以及对象国的文化偏好的影响:对象国对中国文化的需求愈强、兴趣越大,中国文化势能也愈强。”[6]相关主体可以从受众需求出发,提高国外受众对胡同文化的求知驱动力,以实现胡同文化传播的双向性,进一步扩大胡同文化传播的覆盖面。

韩国、日本、泰国、缅甸等亚洲国家与中国存在地缘文化联系,这些国家的受众更倾向于了解中国文化多样的意涵。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非洲、拉丁美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受众基于学习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始积极学习汉语。欧美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久经形成,存在文化隔阂,在胡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相关主体须应用共情策略。因此,对不同国家受众相关主体应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对亚洲地区部分国家受众,相关主体应精心打磨电视剧、电影和小说等文艺作品,加深这些国家受众对胡同的印象;对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受众,相关主体应在汉语教学中进行知识科普,讲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对欧美国家受众,相关主体应探寻文化共同点,消除这些国家受众对胡同文化的刻板印象。

(四)沉浸式体验,削弱“文化折扣”

融媒体时代,AR、VR技术的应用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受众可以在这些技术创造的场景中体验“缺席的在场”。此时,胡同不仅可看、可听,还能与受众互动,进一步削弱了“文化折扣”。在AR、 VR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中,国外受众能够自主了解胡同文化,相关主体将这些技术应用于胡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能够消除国外受众对胡同文化的排斥心理。

相关主体在胡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要顺应视频化国际传播的趋势,以多元传播形式扩展受众范围。李子柒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走红,展示出优质自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强大实力,从李子柒的成功可以窥见短视频传播的优势[7]。李子柒发布的视频以田园治愈风光、寻常生活片段以及中国传统技艺呈现为主要内容,削弱了语言造成的“文化折扣”,使內容传播更具沉浸感。短视频作为目前主流的传播形式,贴合受众碎片化信息接收习惯,在胡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相关主体也应顺应这一传播趋势,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

四、结语

挖掘胡同文化价值,讲好胡同文化故事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因此,在胡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相关主体须以优质的视听作品为载体感染人;探寻文化共同点,转变国外受众态度;尊重文化差异,根据不同国家文化势能,采取多元策略;运用VR、AR等技术打造虚拟场景,带给国外受众沉浸式体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正不断改变国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胡同文化借助共情传播书写中国故事,以情入心,有利于国际传播效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丹萍.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J].旅游学刊,2007(06):91-95.

[2] CNNIC. CNNIC: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2023-09-12)[2023-10-17].http://www.100ec.cn/home/detail--6631924.html.

[3]SHEN L.On a Scale of State Empathy During Message Processing[J].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0(05) 504-524.

[4]赵建国.论共情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6):47-52.

[5]张虹宁,张泽清.美国住宅文化的启示:对《美国统计摘要1996》有关资料的分析与思考[J].美国研究,1997(04):88-108.

[6]钟新,蒋贤成.跨文化共情传播机制探新:基于孔子学院院长访谈的跨国比较研究[J].东岳论丛,2023(02):49-61.

[7]连源媛.短视频自媒体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基于YouTube李子柒视频评论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3(06):12-14.

[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融媒体背景下古城胡同文化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BXW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董世斌(1971—),男,河南信阳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安秋慧(1999—),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视域下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研究
“内外有别”原则的传统、困境与未来
韩系咖啡品牌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对外宣传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字幕组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