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师汪帆的寻纸之旅
2024-02-18高塬
高塬
作为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的一名古籍修复师,汪帆和古纸打了16年交道。她踏遍全国13个省、自治区,与古法手工纸深度接触。行过了万里路,2019年,她决定把自己与纸的故事写下来,结集出版为《寻纸》一书。
片纸不易得
寻纸的第一站,汪帆选择了西藏。那是2014年5月,农历马年,藏历的木马年,也是汪帆的本命年,传说在木马年围绕阿里地区的冈仁波齐神山转山一圈,胜于平时走13圈。于是,背着60升的大包徒步,当一个祈福背包客的同时,汪帆心里还装着另一件事——寻访狼毒纸。
狼毒纸系藏区牧民采狼毒草,去花茎,用其根部做原料,经数道工艺制成的纸张。藏区空气稀薄,天气干燥,而狼毒草全株有毒,根部尤甚,因此用狼毒纸书写、印制的古籍经书,除自然磨损和风化破裂外,绝少见到虫蛀现象,狼毒纸由此被誉为“写印馆藏文献资料的极品”。
2013年,浙江图书馆曾向拉萨一所学校采购过狼毒纸,汪帆便首先联系了这里,不料因天气原因,生产暂停,她又辗转到140公里外的尼木县。在尼木,她看到一位老人席地而坐,正用刀子削著狼毒草的根茎。“因为常年不断地手工削皮,老人手上布满了刀口、疮痂,关节也特别粗大,笑容却灿烂如高原日光。”汪帆说。
取茎削皮只是第一步,抽出狼毒草的内部纤维组织后,要将其晾干、蒸煮、搅拌。接着,由两人共同将盛有狼毒草的木框缓缓抬出水面,倾斜漉干后,浆料纤维就会在细纱网布上形成一层薄膜,将其斜靠在墙边晒干,一张狼毒纸就做成了。“作坊一天能出两锅浆料,每锅浆料只能浇出20张纸,一张纸的价格也不过90块钱。”当地人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不少人眼里,古籍修复就是个工匠活,一支毛笔、一碗糨糊、一张补纸,老师傅靠着经验就能将残损的书籍修复如初。汪帆却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坐拥书城,整天手摩指触的,是年代久远的古籍;每天挑选的“佳人”,是各种品类的古籍修复用纸。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古纸,何来古籍?不懂古纸,又何谈修复?
前辈老师傅们用时间换经验,汪帆却等不及。刚入行时,她向修复专家潘美娣请教,抽取各地手工纸样本做成线装纸样本册;后来,她跟中国制浆造纸工业研究院的王菊华学看纤维图谱;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实践。坐下来,在清洗、去霉、脱酸、补洞、修复、装订的古籍修复过程中熟悉古纸的脾性;走出去,在一个个手工纸作坊里观察各种浆料、纸槽、焙墙的异同……到了落笔时,心里升起一种孤独感,“想起自己在西藏无人区迷路,在太行山谷中独行,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乡野里慌乱,但我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必须坚持。”汪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