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法”缝合用于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手术的临床研究
2024-02-17杜生旺史春强吴新军张婷婷
杜生旺 史春强 吴新军 张婷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连云港市中医院普外科,连云港 222000
胆总管结石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可导致患者腹部疼痛、寒颤、高热及黄疸等,严重时可引发胆管炎、胰腺炎、梗阻性黄疸等并发症,给患者身体及生活带来不利影响[1-2]。目前,手术方案是根治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式[3]。但常规手术切口较大,采用传统常规胆总管缝合技术处理切口恢复时间较长,瘢痕较大,患者与家属对整体治疗效果不能十分认可与满意[4-5]。同时,常规胆总管缝合技术手术操作时间较长,还可诱发术后胆瘘,引发胆管狭窄,因此,有效的缝合技术是胆总管结石治疗的关键[6]。“三针法”是一种采用连续缝合但不打结、满足手术需求后再收线打结的缝合方式,多用于胃肠道等外科手术,目前,鲜有学者将其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6]。因此,本文旨在研究“三针法”缝合用于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手术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1.纳入标准
(1)临床症状体征、超声波及CT 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2)年龄18~70 岁;(3)研究对象或其亲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
(1)胆总管狭窄或畸形患者;(2)严重肝脏疾病患者;(3)凝血功能障碍患者;(4)既往腹部手术史患者。
3.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5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连云港市中医院治疗的50 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 例。其中观察组男13 例,女12 例;年龄21~70(48.62±13.76)岁;病程1~7(4.91±1.02)年。对照组男12 例,女13 例;年 龄24~69(49.35±15.08)岁;病程2~7(5.05±1.13)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18-012号)。
4.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取平卧体位,四孔法置入Trocar。调整患者体位,显露、解剖胆囊三角,游离胆囊管、胆囊动脉。确认胆总管后,电切纵行切开胆总管上段前壁1.0~1.5 cm,通过剑突下10 mm Trocar 将胆管镜置入胆总管内,较大结石使用取石网篮,观察有无结石残留以及胆管黏膜有无出血。
对照组采胆总管探查后T 管引流,选择可吸收线间断全层缝合T 管两端切开胆总管。T 管经锁骨中线切口,Winslow孔附近放置负压引流管,由腋前线切口引出。
观察组采用“三针法”缝合术:探查胆总管,可吸收线分别在胆总管切口上下各缝合1 针,全层缝合,边距控制约1.5 mm,T 管置入并打结。在胆总管切口中间位置、T 管头侧或尾侧缝合1 针,首先对T 管左侧胆管壁进行缝合,后缝合右侧胆管壁,打结。缝合右侧时用持针器将T 管往左前侧推,将胆管壁黏膜暴露出来。T 管经锁骨中线切口引出,Winslow孔附近放置负压引流管,由腋前线切口引出。
5.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置管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2)两组均于手术前及手术后1 个月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 放入抗凝试管中,以2 000 r/min 的速度进行血清分离,离心半径15 cm,离心时间10 min,10 min 后提取血样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症因子水平[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血清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试剂盒均购于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操作严格根据试剂盒内说明书进行;使用日立公司的7200 型全自动生化反应分析仪及仪器配套试剂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以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3)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6.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rnov 法检验正态性,正态分布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内比较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表1)
表1 两组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s)
表1 两组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s)
注:所有患者均实施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胆总管缝合技术,观察组采用“三针法”缝合术
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均较对照组好(均P<0.05)。
2.两组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炎症因子水平对比(表2)
表2 两组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s)
表2 两组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s)
注:所有患者均实施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胆总管缝合技术,观察组采用“三针法”缝合术;PCT 为降钙素原,CRP为C反应蛋白;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
两组患者术前炎症因子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 个月炎症因子水平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
3.两组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肝功能指标对比(表3)
表3 两组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肝功能指标对比(± s)
表3 两组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肝功能指标对比(± s)
注:所有患者均实施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胆总管缝合技术,观察组采用“三针法”缝合术;ALT 为丙氨酸转氨酶,TBIL为总胆红素,AST为天冬氨酸转氨酶;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
两组术前肝功能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1 个月肝功能指标较术前及对照组术后显著改善(均P<0.05)。
4.两组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表4)
表4 两组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例(%)]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讨论
胆总管结石多发于胆总管中下段,多与胆汁排泄不畅、胆汁成分改变、胆道感染等因素有关,胆总管结石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全国胆石症患者的5%~29%[7-8]。由于其早期症状较为隐匿,易导致不能及时有效治疗,病情反复发作,进展后可造成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9]。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式,其术后胆总管缝合难度较高,操作不当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并发症风险,因此,选择合适的缝合方法十分关键[10-11]。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三针法”缝合用于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创伤较小且术后恢复较快。“三针法”缝合用于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手术可通过腹腔镜设备,拓宽手术视野,有利于清晰探查患者胆道情况,减小手术切口,避免开腹产生大切口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创伤,减少术后感染,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同时有利于术后检查,及时取出残余结石[12-13]。“三针法”可有效减低缝合胆总管切口两端难度,调整边距,仅需缝合3 针即可满足手术缝合需求,可有效缩短缝合手术时间,避免影响放置T 管操作,创伤较小[14]。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术后炎症因子水平、肝功能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三针法”缝合用于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手术可降低炎症反应,恢复肝功能。CRP 是机体受到损伤时急剧上升的一种蛋白质,具有调理作用,可用于评估炎症反应程度[15-16]。PCT 是高敏炎症因子,受损及感染可诱导大量PCT产生,其水平可反馈患者感染情况[17]。“三针法”缝合用于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手术,通过T 管将胆管镜置入胆总管内,用液电碎石或取石网清除胆管结石,保护胆总管完整性,减轻手术创伤及胆囊内压力,减轻胆囊炎症反应[18-19]。此外,“三针法”缝合用于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手术的创新点在于手术精确度高、手术刺激小,可有效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降低机体肝功能损伤,降低切口感染、胆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0]。
综上,“三针法”缝合用于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手术创伤较小,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促进肝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杜生旺:酝酿和设计试验,实施研究,采集数据,起草文章;史春强:采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吴新军:实施研究,采集数据;张婷婷:实施研究,采集数据,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