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现实问题、价值阐释与对策建议

2024-02-17文丰安

中国流通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农业

文丰安

(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重庆市 400020)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数字经济是一种以数字化为生产力,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代表当前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的全新经济形态。数字乡村建设将数字经济注入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向前,是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客观需要。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本质要求。当前,我国乡村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数字技术赋予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崭新的力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减缩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民收入、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差距,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而且能够促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最终使农村地区实现全面现代化。因此,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2]。根据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建设规律,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乡村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建设[3]。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等要求。此后,随着“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推进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纲要》等相关文件的颁布,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积累了经验,指明了道路,提供了准则。

一、文献综述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促使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重大转变,引发乡村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机遇。国家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多次在“三农”问题的相关文件中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但是,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仍面临许多问题,在顶层设计、数字人才、数字基础设施、信息应用水平等方面还不能满足数字乡村建设的需要,有些问题的存在甚至减缓了乡村数字化发展的进程。在此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被摆在乡村振兴的突出位置,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通过畅通信息交流、推进要素集聚、实现数字调控,促使数字要素转化为更高水平的生产力[4],对农业、农村、农民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更是发起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新倡议,着重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所担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伟大历史使命。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实现由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性转变,我们需要紧随时代大势,把促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作为整体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这一建设进程中,要始终做到合理谋划、安心“布局”、用心“引势”、尽心“落实”[5],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总体来看,抓住“数字时代”的契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最终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虽然数字乡村建设提出的时间较短,但学术界聚焦“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四大研究视角。一是建设驱动视角,强调科技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首要驱动力,认为数字技术对促进产业深度融合、生产智能管控和管理决策便捷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6]。二是建设主体视角,强调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提出以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民群众等为主导,以多方协商、协作、协同为手段,对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7]。三是建设价值视角,强调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发展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意义,指出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农村资源的重构和发展模式的转型,更在于对城乡融合的变革实践[8]。四是发展视角,强调数字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赋能作用,认为数字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引擎,以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目的更明显,这既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主动性选择,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时代性需要;既能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进程,弥补城乡数字发展鸿沟,也能有效激发数字信息化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巨大潜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力支撑[9]。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于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是一系列建设成功经验与运行逻辑的结合。但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仍有必要对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重要意义和对策进行深入分析,为我国的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尽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建议。

二、数字乡村相关概念内涵与发展维度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农村地区全面普及,数字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沉到乡村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全过程。了解当前乡村建设及其发展中的数字化转型,必然涉及对数字乡村相关概念与发展维度的解构。

(一)相关概念内涵

数字化是利用各类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将物理世界中不同的数据转换为一系列代码,再将其塑造为各类数据模型进行统一处理、分析,解决人类生活中的一系列难题。“数字化”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1.0 信息化阶段、2.0 网络化阶段和3.0智能化阶段。其中,3.0阶段的突出特征是数字与人类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我国数字乡村发展也是从这三个阶段演化而来。

数字乡村的提出是为了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治理的信息化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数字乡村的本质是“数字+乡村”,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推广,数字乡村建设逐步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数字乡村建设是以数字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来实现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全新动能。我国数字乡村的发展模式可归纳为两种:其一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强调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的支持下塑造新业态,构建数字乡村新平台,这都是为数字乡村建设打地基;其二是政府主导赋能,具体表现为政府部门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设置专业指导部门、以组织为单位来实现借技术促发展。这两种模式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数字乡村工作的开展。

高质量发展是对过去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的再提高而提出的要求,它不仅是一个经济方面的要求,而且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总体要求,其实质是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诉求。因此,高质量发展绝不仅限于经济层面的物质增长,而且更关注社会的整体发展质量,并以实现社会全方位、共生性发展为目标。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维度

1.数字生产:助推农村产业智能化

数字化生产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领域,能极大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线上控制,助推优质的乡土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数据的应用相当于一种新型的生产资源,使得农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流程被技术赋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产业、新形态和新模式萌生,进而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健康、绿色和便利为市场需求和目标的乡村新产业体系。新兴的农业产业主要代表了现代化的农、林、牧、渔业,而乡村制造业和服务业则以最新的信息技术为中心。

农村新型经济业态是信息科技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产生的便利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农村产业运营模式和形式,比如“直播销售”融合了推广和销售,“定制服务”结合了供给技术和特殊需求,“智能支付”考虑了方便快捷与安全两大因素。数字化生产在乡村地区的大量推广还催生了一系列乡村电商经营模式,其内在机理表现为将乡村产业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各项生产指标的效能。当前比较火热的项目有“电商+农业生产”“盒马+农业基地”“平台+乡村生态”等新型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消费下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在不断被解决,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

2.数字生活:助力村民生活便捷化

乡村生活数字化旨在打造一个智能且更人性化的乡村服务系统,通过数字技术推进基础设施服务、乡村文化资源、人居环境、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数字化,提升乡村数字化生活质量和水平,涵盖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满足村民个人需求服务和加强人民生活保障服务。

首先,健全的基础设施服务是数字化生活的基础目标。当前,政府部门正在积极为我国乡村地区搭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其中包含了农村宽带、移动互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以及大数据中心等多方面的完善,并依托这个体系开发网络互动、智能物流、智能监测等在乡村的数字化应用,从而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便利。

其次,农民可以通过数字生活获得满足其个人需求的服务。一方面,乡村数字化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建构数字图书馆、数字电视、训练课程等进步型社区设施,来满足农民在精神方面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乡村各机构也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精准地满足农民对安全、社交等方面的特殊需求。

最后,数字化的生活方式能提高民众的生活保障和服务水平。建设数字化农村必须借助远程教育、网络招聘、智能医疗等方式,实现农村居民需求与城市服务供应市场的紧密结合。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社区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可以通过技术途径提升农村生活服务系统。例如中国电信新疆伊犁分公司给村民家中安装“天翼看家”智能应用,让“云守护”解除宅家约束,也让当地的劳务输出量大幅上涨。此外,运用数字技术能大大缩短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解决农民日常办事难和政府服务覆盖范围过大、负担沉重的问题,让农民享受到数字乡村带来的便捷,过上美好的数字化生活。

3.数字生态:实现乡村环境更优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生态问题也引起广泛的关注。数字生态倡导的是打造环境美好、碳排放低、资源可再生的美丽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数字生态就是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用数字科技提升乡村环境的整体质量,其中包含了自然、人文以及社会三种生态都实现数字化[10]。

其一,自然生态的数字化强调数据赋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要聚焦于数字技术如何帮助人类充分利用各类数据资源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挖掘乡村资源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引进先进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IT等技术,破解以往自然资源消耗较大的难题,有效防止乡村发展进程中对资源的滥用和环境的破坏。

其二,文化生态的数字化强调数字乡村建设中借助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再利用,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发挥文化数字化的聚合效应和信息知识的溢出效应。通过推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一方面形成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态,创建和谐有序的乡村文化环境,另一方面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激发文化消费活力,满足乡村居民个性化、多元化、即时化的文化需求。

其三,社会生态的数字化强调数字技术在促进乡村居民和社会环境良好互动方面的作用。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说:数字化时期的社会成为基于电子网络的流动社区,按照流动的逻辑对社区功能和权利做了结构上的重塑,从根本上改变了地方的意义和活动的动向。[11]随着数字技术的推广使用,农民的生活环境、社会制度标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一个完全适应数据流动规则的乡村社会构成[10]。

4.数字治理:促成乡村治理现代化

数字化治理是数字乡村治理体系转变的应然方向[12]。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乡村治理,可达到乡村治理主体多样化、治理内容精细化的效果,其作用机理可表现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打造基层治理“一张网”,推广“一张图”式乡村数字化治理模式。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工具属性,将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相融合,促进乡村治理实现数字化转型、达成价值体现,进而推动数字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是促成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策略选择。应用数字化工具可有效增强乡村自我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推动乡村内部高效治理、乡村和政府层面有序管理以及农村与商业实体间治理的智能化、互联化和治理效能的提高。其一,在农村和村民内部管理上,数字化技术提供了先进的工具,更加高效地辅助村委会推进村级事务“阳光公开”,推进村民在线议事、在线监督,提供线上法律援助、维权指引以及矛盾调解,构建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应急防控体系。其二,在农村和政府的管理层面,数字化科技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缓解基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村民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政府的政策,还能通过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反映他们的诉求,极大地提高乡村大事难题的解决效率,保护村民的权益。其三,在农村与商业实体的治理方面,数字化科技平台建立市场与农村之间的互动,提升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此过程中,农村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获取企业的援助项目,比如当前认可度较高的“主播带货”“乡村电商节”等商业活动,促进了“数字兴农”。而且,通过推行基层大数据监督,使权利的运行公开透明化、交易过程可追踪、后续可保障,凸显了制度运行与权利制衡的稳固性。

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进入数字时代以来,国家对数字乡村的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依旧很深,数字乡村的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一)缺乏系统性规划,顶层设计有待改善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有效的制度运行、设计和监督可以更充分地推动数字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但在目前的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缺少科学的顶层设计支持与规划,同时制度设计无法有效地应对基层数字乡村发展的现实困境,难以匹配农民的利益诉求。

数字乡村发展的“低效率”已经阻碍和制约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现高质量的数字乡村建设还缺少系统性的制度规划。尽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并着重强调要做好整体性的制度规划设计。然而,在具体执行数字乡村建设时,部分地区仍未能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来推动数字乡村的发展,尚未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地方数字乡村建设方案。第二,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难以实现数据与乡村工作的深度融合,阻碍了数字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较多地区展开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主要在农业农村数字技术应用体系建设层次上,未充分重视数据信息的规范统一,导致所采集的数据参考价值不高。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进度安排。第三,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标准鉴定还未达成。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在网络基础设施及其交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改进,但是忽略了乡村地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供需失衡导致数字下乡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对于其他方面的建设也未保持同步,这些都不利于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审核标准的形成。

(二)人才支撑短缺,建设后备力量弱

数字乡村建设缺乏内生引擎,引致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根本问题。亟须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以人才驱动乡村创新发展,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20],点燃数字乡村的内生引擎。

总体来看,在人才支撑、后备力量上突出表现为以下问题:一是乡村人口比例失调。根据《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外出农民工17 172 万人,相对上一年增加213 万人,增长率为1.3%;离乡农民平均年龄为36.8岁,40岁以下的占比为65.8%[21]。由此可见,乡村留不住青壮年已经是常态,乡村人口比例严重失调,主体结构越来越趋向于老弱化,进而也造成“乡村荒地”面积剧增,不利于数字乡村建设。二是农村居民数字化程度相对不高,我国部分乡村地区建设呈现“数字低能”情况。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进行支撑和促进,而留守乡村的老人、妇女儿童获取、识别和运用数字信息的素养较为缺乏,数字化应用仅停留在新闻浏览、娱乐消遣等层面,互联网使用呈现泛娱乐化趋势。留乡人员对数字技术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强,数字化作业、经营较难开展,传统生产方式难以升级,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生产方式尚未得到积极推广。三是缺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一直以来,由于科研评价系统存在偏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发展缓慢。尤其是在乡村数字化建设领域需要将研究成果实现转化,对相关人员的能力要求更加严格。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法律基础、掌握专利管理的知识、熟悉企业创业的流程、具备风险投资的技能以及懂得国际商务的操作,同时还需要对“三农”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并对农村工作有深入的理解,与农民交流顺畅。从农村电商发展的经历来看,具有敏锐经营洞察力和掌握农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常常是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要素。

(三)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乡村环境待优化

信息化时代,乡村数字化的发展是网络基础架构的衍生物。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融合不够。一些地区受建设资金需求大、赢利模式和投资回报不确定等影响,单一的投融资来源制约了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部分偏远地区无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像光纤网、5G网络等基本信息设施尚未全面覆盖。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对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和乡村数字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最明显的就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在城乡、中西部地区之间实现同步部署。虽然5G技术在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全面普及,但是由于地域限制在中西部地区较难达到标准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部分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其次,与城镇相比,乡村不仅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常住人口也相对稀少,后备建设力量和应用主体相对短缺,因此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处于滞后状态。当下,各大企业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城市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对乡村的关注度和投入却很少,由此导致乡村的数字化建设严重缺位。最后,当前大多数地方都未建立县乡级的数据中心,无法支撑高效的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乡村建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将完善乡村相关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放在建设的首要位置。同时,基础设施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过程中的5G通信基站、光纤宽带以及物联网设备等,在与乡村建设结合发展的过程中,其数量和位置还需进行调整和优化。另外,水利、道路、电力、冷链运输以及生产处理等基础设备的数字化,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平衡性和充裕性都有待提高。

(四)数字融产难度大,联动发展效率低

在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除了要在农产品销售环节应用数字化思维外,还应该积极构建和完善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以持续稳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目前,从乡村产业模式、数字化技术应用和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力看,仍表现为数字融产难度大,联动发展效率低。一是大多数乡村产业模式比较单一,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品质不高等。数字化技术在产品上的应用也不够广泛,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强。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农村行业间的整合程度不高,行业间的关联性不强,在农村产业与数字化技术融合中的运用也不够全面。二是农业农村等领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场景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项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升,农业农村的许多生产、生活和管理环节都需要数字技术助力来提高其效率和效果。然而,数字技术在乡村的运用目前仍侧重于单一技术运用,缺少全面应用的场景,常常出现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对此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三是在农业农村领域新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力相对较弱。虽然数字乡村建设的步伐在加速,但创新活动的市场活力较差。总的来看,大多数农业农村数字化领域的企业在适应市场变化、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不足,而且更新替代的速度慢,过于依赖模仿复制技术,对提升应用和服务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数字化乡村应用产品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阐释

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是催生乡村发展内在潜力、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满足农民现实需求的一大推手,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数字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引领性的效能。

(一)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关键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13]。然而,我国的城乡“数字差距”问题叠加,受到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城乡政策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城镇和乡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83.1%和61.9%,其间仍有超过20 个百分点的差距[14]。城乡数字鸿沟妨碍了信息资源的获得,拉大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民收入等差距,加剧了区域不平衡,不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加大对智慧城市的投资力度,智慧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伴随着智慧城市持续深入的建设,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已经从最初的智能手机、电脑、网络电商、数字化普惠金融等信息技术的获得和应用,扩展到了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相关产业、改革、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城乡数字鸿沟已由“接入鸿沟”向“使用鸿沟”“智能鸿沟”演化。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运用和处理中,城乡的生产经营者之间有着显著的能力差距,数字鸿沟是当前阶段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突出症结[15]。为了缩小城镇和乡村之间的数字鸿沟,我国将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既从整体上推动新兴技术在农业农村方面的应用,推动“数字中国”战略在乡村地区的有效实施,又从局部上提高农户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和数字素养。而且,数字乡村建设不仅可以对市场自发调节不足加以弥补,并改变城乡政策资源不平衡的状况,还可以促进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同步发展,从根本上实现数字的平等性和包容性。

(二)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16],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面对并解决当前农业碎片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边缘化的问题,面对并解决乡村不适宜发展产业、不适宜居住的问题,面对并解决农村衰败、城镇衰落、一些人想要回归农村却不能的问题。为此,党和国家正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自从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战略”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六年对如何建设数字乡村进行了部署与规划。实践表明,数字乡村自身的多维数字赋能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推动力[16],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优路径。通过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加快促成乡村相关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及服务等方面的便捷化、多元化,从而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优化、文化品质提升、治理能力增强、居民生活水平有质的提升[17]。因此,随着数字乡村战略在农村的深入开展,数字技术必然会为城乡间的商品与服务流通构建起一条便捷、顺畅的通道,推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在城乡间双向流通,有效激励乡村社会在思想、能力、组织和生活方式方面焕然一新,让农村居民享受到更多国家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成果,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

党的二十大将农业强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是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必然选择。若要迅速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要,必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巩固国家安全基础,才能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石。

农业强国具有“四强一高”的基本特征,即农业供给能力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强、农业农村发展层次高。致力于成为农业强国,并不只是使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还意味着我国要在全球农业或关键农业领域取得独特优势,发挥世界性的引领作用。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推进手段就是将现代元素深度融入农业领域,从而激发农业的整体活力。概括来说,就是运用现代条件对农业进行配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进行变革,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借力现代产业体系对农业进行全面提升,提倡现代发展理念指引农业,并培育新农民发展农业。在这些措施中,将数字技术引入到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是一项具有突破意义的重大举措。因此,推动数字农业发展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发展数字农业,将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促使农业智能机器人、农业物联网、农业冷链物流、农业大数据等的不断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在农业科技和设备方面的整体实力。农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衡量农业强国的关键指标,数字农业的发展将使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上的优化与整合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与农资储备、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市场流通、休闲农业、农业服务等农业产业链的各领域、各环节相融合,是提升农业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景,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全力追求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搞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始终专注于探索和寻找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中国共产党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不仅开创了中国自己的现代化之路,而且勾勒出一条崭新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其中,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是基础,信息化是灵魂,并渗透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18]。各种“化”均源之于民,利之于民。中国式现代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并以努力加快农村和相对落后地区的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为目标,构建具有现代化优势互补特点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数字乡村建设是我国实现“三农”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数字化技术具有降低信息采集、资源匹配、专有资本等方面的成本优势,是推动社会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举措。在数字时代,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新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它具有激活和发挥数字技术的强大赋能功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力,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19]。

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构数字乡村是基于我国新时代乡村发展现状做出的关键战略规划,需要依照中国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深入研究理解农业和乡村发展的规律。只有依据实际情况选择策略,积极研究掌握乡村数字化转变和发展新模式,才能找准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路径。当前,亟须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出发优化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在实践层面精准施策,以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一)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协同治理

我国的“城乡鸿沟”一直都存在,乡村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农业产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如果只关注于市场价格的调控,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发挥自主传播的速率将会极其缓慢,甚至会造成城乡间数字差距进一步放大。因此,要实现数字乡村的整体发展与完善,就必须发挥好政府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引领作用,通过对顶层设计和多元治理的优化,有效激活数字乡村的整体发展。一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实践双管齐下。与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创新一样,需要通过试点探索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有效衔接[22]。在编制数字乡村建设框架过程中,要对地区资源分布、产业特点、公众素质等多种因素进行深入思考,依靠村镇的优势资源,详细解析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各级的需求,规划出更有效、更符合地方性质、更具有力度的数字乡村建设框架。同时,采取评审激励改进、公开比赛等方式,激发基层的创新精神,洞察数字乡村场景的需求,创建典范项目并进行宣传与传播。二是要加强综合协调,确保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充分激发地方的积极性,按计划完成年度分阶段任务。三是要完善考核监察制度。除了设定关注结果的一些量化指标,如增加值、增长率等,还需要重视过程评价和价值衡量。同时加大对基层人员的正向激励,不断激发工作活力。通过强化源头管理,严把过程关,保证数字乡村建设规划的落实与执行。

(二)注重赋能主体,引留数字人才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核心在于“留住人”,并持续提升农户的数字适应性,注重农户的数字赋能效果,抓住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和协同点。一是完善乡村数字技术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系统性。在培训环节,要对培训机制、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并在评估阶段制定科学、公正、透明的人才评价标准及程序,从而对乡村数字技术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进行提升。同时还要以人才的成长规律为依据,建立稳定的机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应该制定税收优惠、创业支持、科研补贴等扶持政策,吸引和激励数字技术人才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二是要通过对村民的数字技术赋能,转变村民传统思想观念,通过举办数字技术培训班、干部宣讲宣传活动、专家学者讲座等形式,让村民跳出传统思想意识的局限,强化村民的技术思维和现代化意识。也可通过组织动员村民亲身实践参与,切身体验数字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以此来激发村民的热情,同时推动网络产业的繁荣发展和公众服务的数字化应用。此外,要搭建起涵盖城乡的大数据平台,建构新型的城乡信息网络服务,以实现城乡信息的开放共享,达到公共服务均衡分配的目标。总之,只要能确保信息服务满足村民的需求,符合农业农村特色,就可大胆创新研发为农民的生产、日常生活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服务产品,以此培养更多数字技能娴熟的新农民。三是要加强对农民数字技能的培训和引领。农民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提高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15],要通过农民数字技能培训,提高乡村地区数字化传播的广度,通过信息化设施消除时间和地区的限制,强化乡村地区信息化保障,吸引在外劳动的年轻人和远在他乡的精英能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与此同时,适应数字化和可视化发展趋势,采用开放性的设计思路,方便农民对数字系统的使用和操作,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可以对数字化公共服务进行有效利用。

(三)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数字环境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必要基础和重要保障。一是要加强新基建建设,加快布局乡村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着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向户延伸,打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补齐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短板,使城乡共享数字红利。二是要加快农村区域的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推动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等设施的广泛运用和发展,为数字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要构建包括县乡级农村大数据中心、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在内的基础信息共享平台,把数字化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形成强大数字化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开发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型应用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产品,强化为农服务能力,提升服务供给品质水平。四是在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既要弥补信息基础设施的不足,达到数字化所必需的硬件条件,同时还要优化软件环境,不断扩展乡村数字化建设的应用范围,以实现数字化覆盖到田间地头。五是快速推进乡村管理数据集成,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促进“互联网+社区”的理念向乡村地区扩展,提升农村的综合服务信息化程度。丰富数字技术在乡村管理的实际使用场景,以实现不同工作部门的相互协作、优化操作和整合协同,从而加速推动乡村管理的数字化进程。利用数字技术在乡村生活环境的数字化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监控功能,建立智能和环保型的乡村,推动乡村生活文明发展。

(四)数字赋能产业,塑造乡村新态

乡村产业数字化是建设数字乡村的重要一环,要大力推进数字科技的广泛应用,增强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力,从而建立现代化的土地产业、生产链和商业模式,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对乡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互补和放大作用。一是改变农业生产要素供给,大力推动数字农业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持续推动乡村产业转型。[24]必须重视市场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创新力量汇聚到农业产业中来。积极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技术的双向交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和效益,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同时,必须看到大数据的特殊性质,建立统一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通过运用传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云计算等数字化方式优化农业信息供给质量,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撑,夯实数字农业基础。二是培育乡村新型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以电子商务及社交媒体为支撑的多元化数字销售平台和渠道,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牵头、农户参与的乡村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提高乡村电商企业质量并不断扩展其运营规模,灵活运用差异化策略打造大规模、标准化的乡村电商品牌。推动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内生融合,构建多元化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参考地域特点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服务和旅游等优质产业,发展富含创新意识的农业、农业娱乐、农业旅游,使产业活动和生态环境共同提升。三是提升农业主体的数字化素养,形成助力产业复苏的智能支持。激发农民数字化能力,通过数字化教学引导革新传统生产观念,增强农民的组织性,以优秀实践典型为示范,吸引更多小农户参与。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回乡参与新型农业、新兴产业发展,重视培养乡村内部创新型主体,激励乡村成员充分发挥各方面潜能,科学确立选用、引进人才的机制和策略,实现农业人才结构的内外协同,为乡村产业复苏提供智能支撑。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