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探讨
2024-02-17冉甜甜
□文/冉甜甜 吴 爽
(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唐山)
[提要] 当前,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既可以补齐机构养老的短板,也为家庭养老提供有力的支撑与补充,但是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农村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深厚、宣传力度不够、缺少应有的医疗水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完善等困境。对此,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构建提供参考。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及医学科技的进步,我国人均寿命逐年延长,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据估计,到2050 年,中国65 岁以上人口将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以及产业,对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养老方式,可以补齐机构养老的短板,让老年人可以继续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保留老年人自身的生活归属感和稳定的社交网络,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同时老年人能够有人照料,减轻子女的照料负担,与他们的经济能力相适应,成为家庭养老强有力的支撑与补充。
一、天津市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现状
对于如何给老年人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美好生活需要,2011 年12 月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 年)》明确“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框架,提出要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构建符合我国特点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对推进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作出部署。
天津市作为直辖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00.27 万人,占21.66%,高出全国2.96个百分点。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204.57 万人,占总人口的14.75%,说明天津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天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天津市促进养老服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 年)》等一系列政策,不断加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统筹城乡照料中心建设,扩大农村照料中心比例,倾向照顾农村地区。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村地区社区居家养老仍存在供需不均衡、发展水平低等问题,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功能发挥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再加上老年人群体的差异性,需求识别复杂,出现了场所设施设备闲置、老人寥寥无几的状况。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作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探究其发展困境,对科学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具有较大意义。
二、天津市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天津农村地区社区居家养老现状,科学合理地分析老年人的养老情况,通过选取天津市农村地区60 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统一培训调查员,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在征求调查对象的同意后,在村委会的协助下,现场调查及填写问卷。共计发放520 份问卷,回收490 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4.23%。
调查的农村老年人中有男性232 人,女性258 人,分别占47.35%和52.65%;年龄因素中低龄(60~69 岁)的老年人170人,占34.69%,中龄(70~79 岁)的老年人198 人,占40.41%,高龄(80 岁以上)老年人122 人,占24.9%;在婚姻状况方面,无配偶的老年人155 人,占31.63%,有配偶的老年人335 人,占68.37%;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小学以下老年人377 人,占76.94%,初中及以上老年人113 人,占23.06%;从居住情况来看,有128 位老年人独居,占26.12%,有227 位老年人与配偶一起居住,占46.33%;从退休前职业来看,有387 位老年人是农民,占78.98%。
农村地区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生活照料方面最期望的是助餐服务,有412 人,占比84.1%;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方面最期望的是定期体检,有354 人,占比72.2%;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医疗康复方面最期望的是健康检查,有404人,占比82.4%;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文化娱乐各方面最期望的是各类老年兴趣小组和文艺表演活动,有305 人,占比62.2%;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心理慰藉方面最期望的是聊天解闷,有421 人,占比85.9%。
三、天津市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困境
(一)农村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沉重。农村老年人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较深,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少子女老龄化现象出现,两代人分开居住倾向进一步加剧,特别是两代人价值观冲突增多,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在养老功能上面临缺损的挑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和“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相辅相成,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老年人更倾向于宅在家里,子孙绕膝、尽享天伦,精心维系着家庭养老的传统方式。
(二)宣传力度不足,服务市场难以形成。居家养老对于一些老年群体而言还属于陌生概念、事物,自然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会因为居家养老发生何种变化,就算部分老人对居家养老模式有一定了解,但也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未对其内容等其他信息做进一步认识,进而导致其养老服务诉求不够明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用以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推广和普及的政策,但因为宣传不到位,执行效果一直不太理想。由于未深度挖掘养老服务需求,导致政府、社区提供的服务无法真正改善老年人生活水平,这严重影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和效果。不仅如此,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老年人花钱买服务的意愿比较低,加上本身就不了解居家养老服务,只有社会按照政府政策提供的免费养老服务才能吸引到老年人。社区在宣传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时存在力度小、范围窄的问题,造成供求双方存在明显的信息差,就算老年人需要某项服务,但因为信息获取渠道有限而无从知晓如何获取这项服务,这会严重浪费社区的资源。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缺乏应有的医疗照护能力。就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而言,普遍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只有重庆、深圳、上海等少数地区的部分结构形成了联动机制,这是由于大部分地区未充分意识到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如日间照料中心)的重要性,加上民政系统与卫健系统尚未互通互联所导致的,如此就无法充分实现不同社区公共服务和福利设施的共享,就算有些地方有日照中心,但是也远离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偏离了一开始的设计初衷,进而造成重要服务内容缺位以及主要服务对象错位的现象,比如无法提供半失能老人需要的医疗服务,或是日照中心拒收失能老人等,长此以往,很多日照中心为了维持生存,只能转型为社区老年人食堂、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吸引老人消费。
(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完善。针对失能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当务之急是构建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让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但是此制度在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很多亟待调整和补充的地方。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来源不稳定且单一;缺乏支付保证体系和成本核算系统;未统一各个试点城市的筹资标准和筹资主体。不仅如此,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目前的等级划分标准比较混乱,而且护理服务频率和时间划分、失能等级评估评级、护理服务涵盖对象方面也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就算积累不少经验的试点城市,也普遍面临着分级标准不够多元、规范、细致的困境。
四、天津市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完善建议
(一)积极转变传统养老观念,加强社区居家养老宣传。充分利用天津市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政策和组织优势,以村级为单位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宣传。一方面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等进入村庄,重点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优势等方面进行宣传,引导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认识,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缓解家庭中照料者的养老压力,同时老年人也可以享受到精准化、专业化、高质量养老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各村微信群、大喇叭小广播等宣传形式,定期推送社区居家养老知识和相关政策。
在对老年人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鉴于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的限制,宣传文案注重采用老年人更易于接受的皮影戏、戏剧、木版年画等形式,利用农村大集等机会入村表演、设摊宣传等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确保每一个老年人听得懂、理解到位,让农村老年人及家人清楚地了解到社区居家养老是什么、里面有什么、能享受到什么。与此同时,邀请老年人及家人亲自参观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通过“一日体验”等形式,让老年人切实体验日间照料中心的生活,并就自身感受提出建议意见,想方设法解除其顾虑。
(二)扩大社区居家养老覆盖面,服务辐射到更大范围的老年群体。以人口聚集程度、老年人口分布特征等因素作为参考依据,对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尤其是在老年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或社区设立微型日间照料中心。在空间场地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应结合辖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来完善相应的养老服务功能。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分类推进”的原则,结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设计出针对性的养老服务资源清单,并构建专门的平台负责对养老服务内容的集中统筹。在现阶段标准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前提下,将功能大体上保持一致的日间照料中心进行集中整合,并综合考虑空间范围、地理位置、设施完备程度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类,根据集约化原则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体布局,最终确保养老服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培育发展线下服务商,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在原有基础上重视完善集老年人动态管理数据库、老年人能力评估等级档案、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设施于一体的全市养老“关爱地图”,并建立体系健全、内容清晰的养老服务包清单和指引。发挥社区工作者、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等基层力量,结合日间照料中心机构人员和老年人的家庭成员,积极宣传并帮助老年人通过“日间照料中心关爱地图”,更深入了解日间照料中心,实时获取天津市内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的地理位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等信息,根据自身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等情况,选择养老服务设施提供服务,调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积极性。
(三)拓展医疗护理服务范围,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促进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与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保持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并鼓励二者共同参与设立“老年人就诊服务处”,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就诊通道,保证能够将存在医疗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及时转移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当中,在这一过程中确保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不仅如此,还要鼓励二者通过联合建设或邻近建设的方式,寻求支持合作,最大限度实现资源整合。
促进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保证医养结合政策的协调统一,通过打通监管体系、政策设计等方式促进医养服务协同联动供给机制的建立健全,在此基础上为农村老年群体提供集健康管理、疾病治疗和预防、康复护理等多元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另外,在社区居家养老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强调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促进老年人“一键呼叫”场景、智慧助餐场景等多元化场景的开发与运用,从而推动整个日间照料中心的智慧化、现代化建设。
(四)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升家庭疾病风险抵御能力。虽然天津市自2021 年以来就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试点阶段,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同时参加长期护理保险,长护保险农村老年人覆盖率很低。因此,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提高在养老方面的投入力度,从而缓解农村地区老年人及其家人的经济负担,也是广大老年群体的迫切需求。总结与归纳现有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经验,强调对筹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对基本护理服务和资金需求进行精准衡量与评估,在此基础上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大范围延伸与覆盖,今后长期护理保险的服务对象范围应进一步扩大,由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逐步扩展至全体老年人群。根据医养结合发展的现实情况,引导保险公司设计出针对性的商业养老保险,在增加国内养老保险种类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老年群体的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