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高校学城联动赋能共同富裕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4-02-17肖小华秦治霞

江苏商论 2024年2期
关键词:温州市温州产教

肖小华,秦治霞

(1.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16;2.温州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一、引言

《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浙南高等教育高地,实施高校学城联动行动(1)。强化学城联动,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重要途径,也是温州高等教育助力“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的必然要求,对“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温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行动方案(2021-2025)》明确提出,丰富共同富裕服务供给, 努力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上先行示范;打响“学在温州”品牌,打造全省高等教育高地(2)。高等教育的重大民生保障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基于此背景,本文结合温州区域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调研论证。 探索进一步强化学城联动、聚焦“扩中提低”的路径,激发学校主体和市场主体“两个活力”,助力提升温州城市能级和城市品位,为打造高质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赋予高教力量。

二、温州高校学城联动的现状

温州是全省高等教育大市。 截至2022 年9 月底,全市共有全日制普通高校11 所。 其中本科院校6 所、高职院校5 所,拥有硕士及博士层次专业培养的高校3 所,分别是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和温州肯恩大学。在校生规模14.8 万人,其中研究生1.1万人、 本科生6.6 万人, 专科生6.91 万人。 2020-2022 年,留温率分别为37.85%、39.47%、39.3%。 近年来,温州高校紧密对接产业优化结构布局,强化内涵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校地帮扶,积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助力巩固和提升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

(一)着眼产教融合,高校结构布局不断优化

近年来,温州理工学院挂牌成立,温州新增一所理工类公办本科高校; 温医大阿尔伯塔学院,成为全国第一个聚焦临床医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温州分院开始筹建。 浙工贸(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下同)、东方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下同)已迁往温州的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办学。 温职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下同)全面嵌入区域产业集聚区和大都市区建设,以中心校区为圆心办出了“东西南北中”多校区分布式布局。

(二)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科专业建设

本科院校打造了一批特色精品学科专业,比如温医大7 个学科进入ESI 全球前1%。 温大3 个学科进入ESI 全球前1%, 引领区域高校办学水平跨越式提升。 高职院校则紧密对接温州“5+5+N”产业发展,打造覆盖智能装备、数字经济、鞋革服装等10大产业领域的职业教育专业群,把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 目前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专业群有3 个,浙江省“双高计划”建设专业群2 个,2021-2022 年新增调整专业44 个, 立项建设市级高职优势特色专业(群)15 个。

(三)立足就业创业,毕业生留温率不断提高

全面实施高校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在温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意见》, 吸引大学生留温创业。 温州大学积极研发“就业汇”多跨场景应用,以数字赋能学校就业创业服务和帮扶工作。 成立“活力温台”高职大学生双创联盟,推动在温高校积极参加一系列各层次的创新创业大赛。 举办首届“活力温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人物评选活动。 全面开展大学生“市情教育”,推进“送暖留温”工程,协同制定《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工作专项激励办法(试行)》《关于实施产教融合“十百千万”工程全力提升在温高校留温率的方案(试行)》,提高大学生留温率。

(四)加强校企合作,融合内容不断丰富

温州大学发起成立浙南(温州)数字经济产教融合联盟;温职院牵手中国联通成立“5G+”产教融合研究院, 与阿里云合作建立阿里云大学温职院认证中心, 打造温州市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温州理工学院、温科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简称,下同)、温职院、东方学院校与阿里巴巴、 温州琪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跨境电商学院。安防学院(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下同)与温州启恒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温州浙安院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 率全省之先研发出“疫情防控人员出入管理系统”;与新华三集团等知名企业举办校企人才培养订单班;与北京翔宇通用航空等136 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展开合作。

(五)注重协同发展,产教融合载体不断扩容

温州大学、温职院、浙工贸跻身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 强。 温州大学、温职院、温科院等6 所高校入选全省“双创”示范基地。 近年来,温州市教育局推出培育高校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基地和特色优势专业三大行动, 高质量建成14 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20 个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获批4 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8 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新增2 个省级“2011 协同创新中心”,3 个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温职院现代设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获教育部立项,“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术应用服务联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联盟)培育单位。

(六)推进校地互动,高校服务地方不断提质

依托温州医科大学,谋划建设了瓯海生命健康小镇。 温州大学分别与鹿城区政府等签订《推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积极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校地共建瑞安研究生分院、三垟湿地生态环境研究院、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等。 温州肯恩大学与冠盛集团等11 家温州知名企业签约,共同推进“4+3+2”全球商业精英本硕培养计划。 温州商学院完成“两个健康”国家标准和“两个健康”理论课题研究。 近年来,五所高职院校坚持立地式研发服务,年均横向科研项目100 余项,温职院、浙工贸、 温科三所高职科技服务到款额均超过1 亿元。 安防学院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共建了温州应急管理学院、数字经济产业人才学院、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智能维保数据中心等,为地方政府研发了“做地储备1做地储备,指征收并已经做好前期工作的土地储备。出让‘云读地’应用场景”“温州市‘三位一体’智农共富应用(数字乡村产业大脑)”,打造“温州市智慧应急一张图”。

(七)推进结对帮扶,助力共同富裕不断发力

温职院、浙工贸、温科院等三所“双高校”积极结对帮扶温州5 个山区县和洞头区、龙港市高质量发展。 在温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双高校”的人才、技术与信息等资源优势,结合结对县(市、区)辖区特色产业和实际情况,在产业提升、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在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扎实推进“扩中提低”,助力共同富裕。 其中,温科院还与温州12个县(市、区)共建地方特色产业研究院,在基地建设、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合作服务。 如与文成县共建现代农业与康养产业研究院,与平阳县共建科技强农产业研究院,走出一条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获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八)加大政策供给,产教融合环境不断优化

温州先后出台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共同体“十百千万”工程助力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 先行区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温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五业联动” 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在温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意见》《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形成一整套促进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 “组合拳”。 在《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温州市打造教育高地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中,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服务大局、学城联动的长远规划。

三、温州高校学城联动存在的问题

对照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建设和温州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温州高校在学城联动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高等教育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调研和座谈,温州各高校面临资金、土地、人才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市委、市政府、属地党委政府及市有关部门在政策支持、经费落实、土地供给等方面给予帮助解决,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的实力。如温职院“升本”需要政府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专项资金保障; 浙工贸院需要政府支持瓯江口新校区二期建设; 温科院需要政府批准启动温科院藤桥校区和农科城建设; 安防学院需要政府协调加强资金等要素保障以推进校园建设进度; 东方学院需要政府增加事业编制数额,落实人才政策待遇等问题。

(二)高校人才培养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温州产业的快速升级转型带来中高端人才的严重缺口,部分传统从事体力劳动的外来务工人员已不能满足城市日益提升的新型产业生产需要。 引进或培养适应新型产业需求的人才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2022 年温州高校毕业生约3.63 万人,留温率约39.3%, 为温州地区提供的人才增量不足1.5 万人。 除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温就业创业意愿相对较高外, 本科和硕博毕业生外流现象比较明显。高校人才培养仍无法满足城市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专业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科专业设置是高校与城市互动的纽带,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既要依照高等教育内部规律,又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 目前,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结构调整对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不能通过市场及时、 超前地传导到高校,高校在真正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上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专业结构调整仍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高职院校会计、财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低成本”专业同质化严重,重复率高。 而对接“5+5”、资金投入不足,较高师资水平的专业办学能力不高,空白率高,不能很好地适应温州产业发展需求。 比如市人社局发布的《温州市2021 年紧缺职业(工种)目录》中,温州职业院校仍缺乏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中的专业(3)。

(四)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

温州高校布局与产业区域融合不深入。 温州产业经济主要是块状经济,乐清、瑞安、永嘉、平阳、苍南均有相应较强的产业集聚区,温州各县、市、区均设有较大的产业园区。 温州11 所高校均布局在温州四个区,最初并没有按产教融合、学城联动的理念去设计。 目前只有温职院、浙工贸和东方学院在产业区设有分校区。 同时,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融合不足。 温州现有高校中仅有1 所温州商学院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办本科院校,其他3 所所谓的民办高校其实都属于国有民办性质。 温州民间资本雄厚,但社会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未充分激发,至今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高职院校。

(五)科研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在温高校科研成果逐年上升,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但仍存在科研项目与市场和企业需求对接不畅,支撑地方产业发展力度不强、关键技术突破不够等问题,政策扶持环境生态还有待优化。 校企科技合作过程中市场主体不积极,科技服务不够精准,高校院所特色和专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重点行业领域和企业技术难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不高。

四、强化温州高校学城联动赋能共同富裕建设的路径

一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背后总是闪耀着大学的光芒。 纵观国内外,凡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都得益于知名高校的溢出效应。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发展高等教育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前提(4)。在温高校要以服务温州高质量发展为己任,打造城市与高校命运共同体,为温州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作出更大贡献。

(一)落实改革规划,推动高校扩容增量

积极按照 《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温州市打造教育高地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中设立的高等教育目标任务对标对表,使每项改革任务落地生根,特别是对于促进学城联动、服务地方发展的规划内容要着力加以推进。 立足温州作为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进一步抓好高校规模布局和结构优化,在土地、财政、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多渠道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形成推进温州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快推进高校续扩建工程,有序扩大办学规模。 根据高校“高精尖缺”人才需求,争取面向全球靶向引进若干全职院士、双聘院士。 引进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杰青、优青、长江学者以及海外引才项目入选者等国家级人才。 构建灵活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深化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支持高校推广“产业教授”制度,促进高校人才资源在全市合理流动、有效配置。

(二)深化内涵发展,扩大人才培养规模

要加快浙工贸全国“双高”建设,推进温职院升本工程,推动温科院争创省“双高”校。 要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 支持瓯江实验室、国科温州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与在温高校联合培养人才。 到2025年,力争全市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5 万人以上,居全省第三;研究生培养规模达到1.3 万人以上,位居全省第二(5)。

(三)强化服务导向,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设立温州市高校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 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指导。 每年高校申报的专业及招生数,需经该委员会审定,从而改变目前各校各自上报省教育厅的做法。调整就业率较低、重复率较高的专业, 针对性地推动高校专业向着和产业对口的方向调优,重点建设对接“5+5”产业专业群,推动高校高质量服务温州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温台“校企汇”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产业端与职教端供求数据智能匹配,破解校企信息孤岛问题,助力专业布局结构调整。 加强校地合作,实现校地共同发展。 帮助企业突破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切实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到2023 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500 项以上(6)。

(四)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毕业生留温就业创业

坚持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等“五业”联动发展,实施校企共同体“十百千万”工程,积极培育产教融合服务组织。 建立“民企办名校”产教融合新机制,落实《产教整合型企业培育办法(试行)》,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精准衔接。 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推进、改革职业培训收入分配制度。 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育和毕业生留温保障力度,落实《进一步推进在温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意见》《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工作专项激励办法(试行)》和《关于实施产教融合“十百千万”工程全力提升在温高校留温率的方案(试行)》各项举措,到2025 年,在温高校毕业生总体留温率达到42%以上,其中高职院校留温率达到60%以上(7)。

注释:

(1)张呈念,徐宝晨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视角下“学城联动”机制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5(05):13-16.

(2) 温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行动方案(2021-2025)[EB/OL].http://www.wenzhou.gov.cn.

(3)关于公布温州市2021 年紧缺职业(工种)目录的通知[EB/OL].http://hrss.wenzhou.gov.

(4)强化学城联动助推温州赶超发展[N].温州日报,2014-5-26-7.

(5)(7)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R].2021-11-18.

(6)温州市考绩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五城五高地”专班工作方案〉的通知[R].2021-4-21.

猜你喜欢

温州市温州产教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难忘九二温州行
优胜选手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