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三教”改革创新路径探析

2024-02-17张丽娜

江苏商论 2024年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材职业

蔡 霞,郭 赟,张丽娜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2019 年2 月13 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二十条)提出“三教”改革以来,国内职业教育领域掀起了“三教”改革研究的热潮。 梁克东、王亚男(2019.10)认为,为了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应以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三教改革”为核心,构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体系, 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新形态教材开发机制, 打造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三教”改革路径的提出为各职业院校“三教”指明了方向,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移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情特点

近年来, 中国网络用户人数的增长速度较快,中国的互联网整体普及水平较高,未来普及率将进一步提高。目前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6%,中国庞大的移动互联网推动了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及消费模式的转型,也使很多传统行业如教育行业面临脱胎换骨的改变。

(一)移动互联网+教育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移动互联网+教育是移动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也称为 “智慧教育”。 随着互联网化的普及,上网逐渐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也有更多的教育专业人士认为, 互联网+教育已经不是完全把线下的东西搬到线上这么简单,而是能够将线上、线下场景更好地融合,以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从2020 年新冠疫情到现在,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传统的教育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于中国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网课”“云上见”成为教育界在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的主要授课方式,形成了较为显著的教法特色。 在市场需求下,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教学场景。 最直观的是知识内容的呈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从传统的纸张变成了网页;从传统的印刷文字变为了由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互动组成的超链接结构,PC、平板、手机等成为最常见的学习基础设施。 授课方式也更加多元化。 从互联网+教育元年推出的远程授课、线上教学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更关注于互动的直播教学,授课方式形成多元化。

“教”与“学”并重发展。 以国家和各地教育主管机构为主体的建设者,重视建设“教”的数字化建设,如国家精品课建设、MOOC 教学等。 随着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微助教等教学平台的出现,“学”的数字化资源日益丰富,学习主体的阅读、书写、讨论、作业载体呈现了数字化发展趋势。 教师教法日趋丰富化。 从互联网时代以电脑为主要学习工具的录制精品视频课、在线开放课程、同步课堂等单一单向信息传递的视频课程资源逐步向双向互动交流的直播课堂过度。 借助腾讯会议、QQ 群课堂、钉钉直播、视频号直播等平台,教师的教法日趋丰富,从单一信息传递到发展到注重沟通的课程直播模式。

(二)移动互联网+教育时代高职生学情特点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教育年代的学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特别是手机、平板等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普及,使得这一代学人的学情特点更加鲜明。

1.学生思维方式更加活跃,学习态度更加开放。“00” 后一代的高职生是伴随移动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人,他们触网较早,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 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不拘于常理,思维方式更加活跃,学习态度更加开放。 只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他们都愿意去学习;往往又不愿意被常理所折服,不喜欢说教和固定在特定的领域内。

2.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主动性弱。随着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 很多高职学生成为“手机控”。 特别是离开了高中较为严苛的学习约束环境后, 很多进入大学的学生每天沉浸于网络图片、音乐、社交软件及网络游戏中,导致学习自觉性不高,主动性弱,没有自主学习意识,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3.个性化诉求突出,渴望被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主要是普高学生、 参加技能高考的中职学生、退伍军人及其他自主招生学生,相对研究性本科院校而言,高职生的生源更为复杂。 部分学生已有工作或社会经验,个性化明显,喜欢在学习中个性化诉求得到满足,排斥通识类教学。 由于高中阶段文化课学习成绩不突出,在学校不受关注,进入大学后,自尊心增强,渴望被重视,较为敏感。

4.泛娱乐化学习思想突出,理论素养偏低。高职生每天通过网络获得成千上万条的信息,特别是抖音、B 站等直播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导致学生泛娱乐化学习思想突出。 轻视理论课程学习,在线上线下授课中,教师讲到概念等知识点时,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屑一顾,认为只要我会动手操作,不需要理论知识。 特别热衷于幽默或恶搞类短视频。

二、移动互联网+教育时代职业院校“三教”现状

(一)教师队伍来源单一,双师型素养不足

教师是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提质赋能的重要资源。 职业教育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急需“双师型”教师队伍。 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来源较为单一, 多为从学校到学校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生。特别是疫情后,学校成为收入来源相对稳定的金饭碗,吸引了很多具有较为扎实理论知识的名校毕业生加入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导致教师队伍理论式教学现象突出。 即使通过暑期下企业锻炼,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真正熟悉企业业务流程,面对职业院校特殊学情的学生显得无能为力。

(二)数字化技术储备不足

移动互联网+教育时代, 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学情特点,需要教师掌握数字化技术并不断与时俱进地提高数字化技术素养。 如录课技术、短视频制作技术、拍照修图及各新媒体平台、课程直播平台操作技术等。 现实中,各专业老师因为非信息技术专业科班出身,加之业务工作繁忙,数字化储备不足,与学生学习诉求有所脱节。

(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教材落后

由于职业院校学生成熟度偏低, 喜动不喜静,线下授课时课堂纪律不好。 再加上教师“满堂灌”,授课方法单一,缺乏有效活动,学生不感兴趣。 信息来源多元,使学生对课堂的依重度降低。 线上课堂中,教师忽视对学生认知风险的管控问题,关注点放在如何与学生增加互动方面。 缺乏对线上授课整体的教学设计,导致学习效果不好,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课堂泛娱乐化现象突出的特点。 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缺少职业教育特色。 职业院校教材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高低,近年来国家鼓励立体化教材、活页式教材建设,但依旧存在教材资源老旧、教材建设管理不善等问题。

三、移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三教”改革创新路径

中国历来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认定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 中国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格局,实现了从学校为主举办到多元参与办学、从规模扩张发展到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特别在后疫情时代,世界正在经历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与社会环境、人口结构等的深刻调整,各国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一些共同挑战和发展机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职业教育新的发展, 需要以国家政策为指导,这样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教师培养创新路径研究

要拓展职业院校教师来源渠道,构建新型“双师型”队伍。 要破除“唯学历”论的窠臼,通过引进企业工程师、会计师等兼职任教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产教融合等方式实现新型“双师型”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要产教融合,组建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 要建立并完善校外导师建设制度,职业院校选择与行业内龙头企业合作,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方式。 企业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双师授课、三全育人”,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企业课堂,校企双师授课。 做到第一课堂上质量,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学习;第二课堂拓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素养;第三课堂控风险,多渠道为学生搭建实践实习平台,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以课程建设为统领,实施新型立体化教材建设

要以课程建设为统领, 结合移动互联网+教育时代产业特点,使新规范、教材建设符合移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生学情特点。 后疫情时代,产业更新速度加快,教材建设要与岗位设置紧密相连,与实际应用同频共振,体现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选择性与时效性。 要鼓励制定校本特色教材建设标准,根据移动互联网+教育的特点, 改革校内课堂教学模式。 线上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开放、多元”的特点,构建智慧学习环境。 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利用精品资源课、示范包、企业技术规范手册、操作手册建课,鼓励教师根据授课对象特点,自建课程,办好线上课堂。

移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 职业院校学生学情具有特殊性。 为适应学习主体的特点,职业院校三教改革必须结合时代特点, 与时俱进, 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入手,为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三教改革措施的实施,除了国家政策作为引导外,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学校、社会、企业都应该出台相关措施, 为改革效果保驾护航,共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教材职业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