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创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课程比较
2024-02-15刘潇竹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促使高校成为文创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本文探究了高校文创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并选取中央美术学院等代表性高校,对其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文创教育趋向多元化,既强调传统文化素养,又注重跨学科合作。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践并重,核心课程需要提升设计技能和创意能力。此外,还需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市场实践能力。期望高校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具备创新能力的文创人才,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文创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3
2014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此举标志着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此后,《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进一步加速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近年来,各领域推出的文化创意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层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以及地方发展规划中明确的文化创意主题发展目标,共同推动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显著进步[1]。
文化创意产业致力于以现代方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不仅限于历史典籍中的冰冷文字记载,而是成为活生生的文化记忆,避免在社会变迁中被逐渐遗忘。通过各类现代常见载体,文化创意产品得以进入公众视野,唤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与热爱,进而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与情感归属。在文化创意及其相关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相关领域对文创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高校作为知识传授、文化传播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意识形态塑造、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及社会服务等重要使命。目前,众多高校已增设文化创意设计相关课程,并融合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深入剖析文创教学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探索,提出符合高校文创设计课程特点的创新模式,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文创设计的实践中。因此,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细致分析各高校文创艺术设计课程的异同与特色,深入探究高校文创教学的基础架构与课程创新,对于探索适宜高校文创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路径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校文创艺术设计教育的背景、现状与创新模式探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文创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然而,与此同时,文创设计人才的短缺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满足社会对文创人才的需求,高校纷纷调整专业设置,加强文创艺术设计教育。
为了深入了解高校文创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笔者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文创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其次,选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几所国内文创设计教学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收集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信息。最后,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这些高校的文创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归纳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对几所代表性高校的文创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发现,这些高校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各具特色。例如,中央美术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制教学、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中国美术学院则强调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南京艺术学院则更加注重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创业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归纳出几种可行的文创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一是以项目制教学为核心的创新实践模式,通过真实的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素养教育模式,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高校文创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一)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素养教育模式
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素养教育模式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传承,更致力于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为文创艺术设计教育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体而言,该模式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程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这些课程涵盖了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艺术表现与审美理念,还融入了现代文创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使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寻找创新的灵感。比如,中国美术学院在文创艺术设计专业中,特别开设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课程。该课程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工艺大师等业内专家进行授课,通过现场演示、工作坊实践等形式,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并学习传统工艺的制作技艺与文化内涵。课程中涵盖了景泰蓝、刺绣、陶瓷等传统工艺的学习,学生在掌握这些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何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感的文创产品。这一课程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激发了他们在文创设计中的创新思维,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文化韵味与审美价值的文创作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则通过实施“中国元素再设计”项目,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该项目要求学生从传统文化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如京剧脸谱、龙凤图腾、中国结等,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分析,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或图案。随后,学生需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这些元素进行再设计,创作出既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创作品。这一项目锻炼了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更使他们在创作中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此外,该模式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得以接触到大量优秀的传统艺术作品,通过欣赏与分析,他们的审美感知力与审美判断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定期举办“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艺术家及设计师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之道。例如,研讨会中曾邀请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分享其如何将中国传统水墨元素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中,以及著名艺术家徐冰关于《天书》项目的创作理念与启示等。这些分享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业界专家交流互动的平台,更使他们得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审美精髓与现代设计的创新趋势。通过参与研讨与讨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与审美判断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非常有助于学生在文创设计中创作出更具美感与吸引力的作品。
(二)跨学科与跨界合作的深度探索
在文创产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高校打破传统学科界限,积极探索跨学科与跨界合作的新模式,促进艺术设计与科技、商业、人文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这一趋势丰富了文创教育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术与实践环境,以培养其跨领域整合与创新的能力。比如,武藏野美术大学的创新创意学科不仅面向艺术类学生开放,同时也欢迎经济学、文学、商学、理工学等专业的学生申报。这种跨专业的招生模式,使得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能够汇聚一堂,共同探索文创设计的无限可能。在课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各自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能通过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为文创设计方案注入尖端的科学技术与完整的产业结构视角。
南京艺术学院的俞峰教授曾指出:“高等艺术院校正积极寻求顺应时代趋势、融合现代科技的转型发展之路,致力于培养既精通创作原理又熟悉科技手段,善于运用新技术进行艺术创新创造的复合型人才。”这一观点与当前高校跨学科与跨界教育的实践不谋而合[2]。比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媒体艺术与科学专业,融合了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目的是培养能够跨越传统学科界限,探索新媒体艺术与技术前沿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联合工作坊以及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等形式,学生得以在更广阔的学术与实践环境中学习,拓宽视野,培养跨领域整合与创新的能力。例如,MIT媒体实验室就曾与多家科技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出了一系列具有颠覆性影响的文创产品和技术,如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体验等,这些成果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这种跨学科与跨界合作的教育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文创产业输送了具备多元背景与创新思维的人才,同时也为高校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
在构建文创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各高校普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力求为学生打造一个既稳固又富有弹性的知识体系框架。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聚焦于设计基础技能的全面培养,还尤为强调创意与策略思维的深度训练,教学目的是培养出具备综合能力的文创设计人才[3]。
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其文创艺术设计专业精心设计了诸如“IP形象塑造与设计”“产品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数字三维视觉表现”,以及“IP文创产品开发”等一系列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从传统手绘到现代数字技术的广泛设计技能,更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软件操作实训以及创意工作坊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从创意构思到成品实现的完整设计流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实践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关键。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真实的文创项目、设计竞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如与知名文化企业合作开发IP文创产品、参加国内外知名设计赛事以及深入社区进行文化调研与设计服务等。这些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战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锻炼设计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与行业、社会的紧密联系,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创意设计专业秉持“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依托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成功构建了一个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支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比如,该学院与多家文博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如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等。在这些合作中,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博物馆的馆藏文化,并从中汲取灵感进行文创设计。例如,学生对江南丝制织造技艺,尤其是南京云锦、缂丝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研究,挖掘、整合、创新,产生诸多新的创意设计。这些设计体现了江南地区的丝绸文化特征和审美价值,还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其更加符合当下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此外,学院还将博物馆文创课题带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围绕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文化IP进行元素性、故事性与传承性的开发。这种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还促进了设计技能与社会服务的联结,实现了自我价值。
此外,江苏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号召,将“非遗”元素融入文创设计中,为江苏“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学院与时尚品牌开展联名合作,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之路。例如,“Kappa×苏派盆景”“MIUMIU×苏州缂丝”等联名方案,既展现了江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又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这些联名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反响,还有效提升了江苏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学院还注重将“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中。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和采访“非遗”传承人,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然后将其融入家居用品、时尚配饰等实用产品的设计中。这些设计具有实用性,同时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让“非遗”文化以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的方式得以传承和传播[4]。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创意设计专业在课程设计中,尤为注重产教融合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学院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业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文创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课程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高校在文创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独特实践与探索。研究发现,各校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产教融合及市场对接等方面均展现出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在教学模式上,各高校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存在差异。课程设置方面,各高校根据地域文化特点与行业发展趋势,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以满足市场对文创艺术人才的需求。
展望未来,高校文创艺术设计教育应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加强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文创艺术设计人才。同时,各高校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同推动文创艺术设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蕴.高校文创设计教学模式与课程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23.
[2]卢博川.文创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匠心,2024,(04):51-53.
[3]余太游.艺术设计专业文创项目课程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3,(18):151-153.
[4]陈川.基于博物馆合作发展的高校文创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绿色科技,2019,(19):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