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河南酒馆茶园剧场考略

2024-02-15何珂珂

艺术大观 2024年35期
关键词:戏园歧路戏院

摘 要:在河南长久的戏曲活动中,出现了不同的演出场所,如庙台、酒馆茶园、会馆戏台等传统剧场,并经历了从简到繁、从露天到室内、从简单到正规的演变过程,为新式剧院、舞台的出现打下基础,也为河南地方戏提供了愈加成熟的演出场所。20世纪初,随着茶园剧场的正规化、商业化,一些本土戏班不得不提升表演质量,向市场化转型,更加关注观众需求,从而提升了本土戏曲的技艺水平,并助力地方戏进入新式舞台,在此扎根。

关键词:酒馆;茶园;剧场;地方戏曲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3

河南正式的演出场所,在宋元时代是勾栏,发展至清代则是茶园。茶园剧场作为一种商业性质的演出场所,其形成发展与酒楼演戏脱不开关系,两者同步发展,但把酒楼作为正式演出场所要早于茶园。本文以开封、郑州的酒馆茶园为研究对象,力图厘清河南酒馆茶园剧场的产生时间和发展历程。

一、酒馆剧场

酒馆剧场兴起于宋。《东京梦华录》卷二“饮食果子”中记载了开封城内酒馆的经营情况,其中提及有民间歌女“不呼自来筵前歌唱”[1],这是北宋时期开封城内酒楼演唱的情况,可以看出,酒楼作为演出场所在宋代就已出现。但“筵前歌唱”说明此时酒楼演唱仅仅是清唱的形式,其目的只是助饮并非演出。

宋代正式出现的具有商业性质的演戏场所是勾栏。勾栏是固定于瓦肆中的娱乐场所,其演出长年累月都在进行,因此节目也纷杂多样,主要演出杂剧、诸宫调、傀儡戏等,可容纳数千观众。《东京梦华录》有云:“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此。”“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完看不及矣![1]”《中国戏曲志河南卷大事记》亦载:“政和、宣和年间(1111—1125年)汴京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2]”这记载了当时汴人在勾栏中看戏的情景,可见宋时百姓最主要的娱乐项目就是到勾栏中观看演出,其中最盛行的节目就是杂剧,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节日更甚。作为一种商业性质的演出场所,勾栏是专业民间艺人长期表演的地方,同时其演出的固定化,亦促进了各种民间技艺的交流发展,对戏曲的发展成熟具有重要意义。但勾栏作为早期的演出场所,多少带有临时性质,具有简陋的一面。

明中后期勾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城市中缺少了固定的戏曲演出场所,酒楼演戏取而代之。明祁彪佳的《祁忠敏公日记》崇祯五年(1632年)五月二十日写道:“羊羽源及杨君锡缑皆候予晤,晤后小憩,同羊至酒馆,邀冯弓间、徐悌之、潘葵初、姜端公、陆生甫观半班杂剧。”次年正月十二日记曰:“就楼小饮,观《灌园记》。[3]”说的都是在酒馆里观戏的情景,说明在明崇祯年间,酒楼演戏就已出现。

清乾隆年间,李绿园在其著作《歧路灯》第十八回中亦描述了一个酒馆演戏的场景,文中写到王隆吉和谭绍闻想请盛希侨到蓬壶馆喝酒吃饭,便“到蓬壶馆定了桌面”[4],其中蓬壶馆便是一座酒馆戏园,馆内设有专门的演出场地——戏台。文中隆吉提到“要占正座”,侧面说明戏台的位置大概是在酒馆正中,正座位置最佳,周围客人皆可免费观看演出。但酒馆本身并没有戏班,需要客人自己向戏班约戏,只是为客人和戏班提供一个观演的场所。这也表明,此时酒馆演戏已成为常态。

随着酒馆演戏的常态化,酒馆开始设立自己的戏班,这种情况亦可以从《歧路灯》中有所了解,谭绍闻和夏逢若到同喜店拜访茅拔茹,茅拔茹用自己的昆戏班演出待客的情景:“一声锣鼓,早已在院里棚下,唱了两三出散戏。[4]”“院里棚下”说明演出的地点是在院中棚子底下,也可说明棚子是为演戏专门搭建的。

关于河南地区的酒楼演剧,文献资料中虽未出现具体实例,但李绿园在《歧路灯》中大量记述了清乾隆年间开封的戏曲活动,从中可知,开封地区的酒馆戏台很大可能在清康熙年间就已存在。而郑州紧邻开封,其戏曲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开封影响,出现酒馆等演出场所,也是该地戏曲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茶园剧场

随着戏曲逐渐成熟,酒馆剧场渐渐满足不了戏曲表演以及观众欣赏的要求,清乾隆年间,北京的茶馆开始效仿酒馆设台演剧,并取名茶园或戏园[5]。茶园环境安静,仅提供茶水点心,为观赏戏曲演出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场所,在这种前提下,酒馆剧场开始向茶园剧场转化。

最早的茶园剧场也可在《歧路灯》第十回中找到相关描述,祥符商人宋云岫在京城遇见了表哥娄潜斋和谭孝移,邀请二位到同乐楼看戏,文中描写的同乐楼就是一座茶楼戏园,园里不设宴席,只提供点心、瓜子和茶水。茶园的具体情况也略有着墨,如每日开演前会在条子上写明今日所演剧目,说明茶园经营在此时已相对成熟。“官座占定”[4],其中官座指的是茶园里最好的座位,设立在二楼靠近戏台的区域,从其构造来看说明茶园已是一种专业的戏曲演出场所。根据《歧路灯》的成书时间,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可见北京的茶园剧场在乾隆前期就已形成并趋于完善。

(一)开封茶园剧场

开封的茶园剧场也可据李绿园的人生轨迹推断一二。李绿园是在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开始在宝丰创作《歧路灯》,书中大量记述了乾隆时期开封的戏曲活动,其中涉及戏曲剧种、剧目以及演出场所。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李绿园一度“客汴”,与剧作家吕公溥晤面于旅舍,欢谈畅饮。乾隆四十二年,即《歧路灯》成书后,李绿园应邀到新安县北冶镇任教,其间,仍与吕公溥过从甚密[2]。也就是说,李绿园在创作《歧路灯》期间,一直都活动于宝丰、开封、洛阳等地,对于书中大量戏曲活动的描写,除借鉴北京茶园外,还有可能受到开封等地戏曲活动的影响。结合北京茶园剧场出现的时间,那么,开封一带的茶园剧场在清乾隆中后期就已形成。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开封茶园剧场是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五月十九日:京剧春台班上演于开封东火神庙“聚仙园”。接着,京剧万顺班也进入羊市街的“天仙园”。宣统二年(1910年),京剧“丹桂班”首演于新落成的高等剧场“丰乐园”。自此,南北京剧班社乃大批涌入汴城[2]。

京剧春台班选择在东火神庙戏园卖座,说明在1901年之前开封就已存在相对成熟的茶园剧场。开封茶园不准妇女入内观剧,自丰乐园始,准许妇女入园,且首次使用电灯照明,是开封首座规模宏大、设备完善的新式剧场。1901年慈禧回銮途经开封,正值“太后万寿”,大批京剧班社云集开封并选择在开封谋求发展,此后开封茶园剧场迎来了繁盛期。

据相关资料记载,自1901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开封茶园剧场共修建了10余座。因京城茶园的盛行以及京剧的快速发展,当时开封的茶园大多仿北京茶园而建,其建筑构造、经营方式和演出内容大都无异。包世臣在《都剧赋·序》中对北京茶园的内部构造有所记述:“其地度中建台,台前平地名池,对台为厅,三面皆以环楼。[3]”开封茶园大都依此建造,砖木结构,明清楼式建筑,分上下两层,内设包厢、官座、池座和边座。经营方式也分两种,卖票经营和只收茶资,如聚仙园、丰乐园,皆是卖票经营,边演戏,边卖茶;羊市街老戏园则是不收门票,只计茶资。但总的来说,这些茶园前期或因票价较高,看戏者多为中上层人士,因而多有赔损。也有一些茶园因经营方式问题,会出现屡改其主、易其名的情况,如东火神庙戏园,光绪二十七年前后叫聚仙园,至清光宣之际,又曾易名“天仙园”“春仙园”,1911年,在园内开办致祥茶社,至1921年,改名为中州茶社,亦称中州戏园。羊市街老戏园亦发生过此类情况。

根据这些茶园的演出内容,开封茶园演出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京戏演出为主,第二阶段则以河南梆子为代表的地方戏为主。1911年到1914年为京戏演出,这一时期,京戏班社占据各大茶园剧场,梆子腔亦可以在园内开园卖座,唯本土梆戏只能出演于高台。民国元年(1912年)天兴班,曾申请进入戏院,虽获批准,但只能“试演三月,再做核夺”。晚清戏曲改良运动的鼓舞下,河南地方戏趁势崛起,以河南梆子为首的地方戏开始大批涌入城市,产生了大量的剧场需求。加上1913年“河南警厅下令,不准在马路通衢集会演戏”,地方戏赖以生存的集会高台剧场被禁,不得不谋求新的登台机会。随后对于“装束略加修饰,说白稍加雅训”的班社,则允许“进茶园上演,以维生机”。于是,乃有“义成班”于民国三年秋,率先进入羊市街普庆茶社演出,开河南梆子“剧场化”之先河。

到1914年,梆子戏演出阵地扩大。义成、天兴、公议、公兴等班社,先后上演于普庆、澄怀、天庆、同乐、东火神庙等茶社[2]。这些茶社的建立或易名时间大多是在1927年之前,可见从1914年到1927年是茶园剧场的变革时期。虽然这一时期地方戏已陆续进入茶园剧场,但当时的警务厅仍以“豫梆出台,多灾多难”为由,一度禁止梆戏入园演出。《豫言报》曾评论豫梆:

化妆粗陋剧词卑鄙,只能于各庙酬神演剧。不能开园卖座……再因梁苑,还有皮簧班。“下里巴人不能与阳春白雪相提并论”耳[2]。

当时普遍认为梆戏较之京戏是粗糙的,技艺水平不高,对演出场地也没有讲究,这就导致豫梆在茶园演出的票价不高。故而,后续茶园剧场的建设较之前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席棚茶园。其形制较之前更为简陋,观众席位较多设置了站席,尽可能多地容纳更多的观众,以获取更多的利润。站席的设立,也说明了这一时期茶园剧场的受众开始由所谓“上流人士”转为普通民众。直至1928年后,省方开始设立戏剧训练班,实行改良,接着越调、曲剧先后在开封扎根,广泛活跃于开封各大剧场。地方戏进入茶园,也说明了这一时期地方戏开始向正规化、剧场化发展,基于戏曲剧种的多样且成熟,传统茶园剧场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开封开始兴建起新式戏院,如醒豫舞台、春华戏院、中华大戏院、豫声剧院等,这些新式戏院大都以演出豫剧为主。

(二)郑州茶园剧场

郑州的茶园剧场稍晚于开封,在近代知道名字的有6座。郑州茶园剧场的出现是在开封茶园剧场即将进入第二阶段,即河南地方戏崛起进入城市发展之际。1915年,“郑州旧式戏院接踵出现,城市马路高台戏渐趋绝迹矣”。高台的消失,地方戏没有了一个重要的演出场所,茶园剧场随之产生。受开封影响郑州茶园剧场开始兴建,数量虽不及开封,但其结构、经营方式与开封茶园没有太大变化。如普乐园,也是郑州茶园剧场有着详细文字记载的一座茶园: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天津商人侯某在郑州营建天保客栈,经营数年后,由杨万青改建为乐乐戏院,旋易名“普乐园”[2]。

普乐园位于钱塘路南段路西,依然是仿京式茶园建造。园内三面皆有楼座,可容纳观众五百多人,来此表演的戏班大多是外地来郑的京剧班社,自抗战前一直是郑州首屈一指的大戏院。后因业务不佳,园主将其卖与商人阎万福,更名为“万福舞台”。1947年,上海商人陈大胡子接手,将戏院改为“大光明电影院”,只放电影,后因亏损歇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政府接管,并在此基础上修建了“二七纪念堂”。

普乐园建成之后,票价较高,普通民众无缘入内观戏。后又有各地商人先后来郑创办戏院,如鄂人郑某曾于1911年在郑州车站开设戏院,并聘“全宝班”破台演出,普通民众皆可入园欣赏,旋因武汉事起,而暂停营业。至“民国二年(1913年)大局厘定,方整鼓重整”,但“未已又止”[2]。具体演出情况未见记载。1912年至1915年间,又先后创办天乐戏园、平阳里北戏院、国庆茶社和艺园等茶园。根据郑州茶园剧场的流行时间,可知郑州茶园正处于开封茶园剧场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亦是茶园剧场向新式剧场转变的历史时期,故而郑州茶园剧场的存续时间不长。加之19世纪郑州文字资料散佚严重,很难通过文献找到关于其演出内容、经营方式的具体记载。直至20世纪30年代,郑州开始修建新式戏院,逐步取代老式茶园剧场,如万福、聚明、华乐等新式剧场、戏院。近年来,城市中还出现了很多露天舞台,演出形式也不再囿于戏曲,更加多样化。

三、结束语

河南酒馆茶园剧场的演变以开封为中心,逐渐影响到周边城镇,虽然河南酒馆茶园剧场存续时间较短,但在开封,酒馆茶园不仅是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也是戏曲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场地。随着以河南本土梆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涌入城镇,传统剧场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戏曲发展和观众需求,从酒馆茶园剧场到新式剧院舞台,愈发注重观众的欣赏体验,极大地推动了豫梆等地方戏的发展。总之,河南地方戏的发展与演出场所的变迁密切相关,从粗略简朴的高台艺术走向艺术手段更加丰富、舞台布景更加精良的剧场艺术,可以看出其演出场所的变迁,亦是河南地方戏曲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部.中国戏曲志河南卷大事记[M].郑州: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部,1988.

[3]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

[4][清]李绿园.歧路灯[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5]孙建杰.近代河南茶园剧场考论[J].戏剧艺术,2018,(03):86-95.

猜你喜欢

戏园歧路戏院
晚清伶人开办戏园管窥
晚清上海租界戏园为何能遵守国忌禁戏?*
像素下的微观世界——MCL数码港戏院
歧路亡①羊
无题(5)
夜路吟
清中期北京戏园演剧生态初探
从晚清报刊新闻看戏园治安问题
《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