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内涵及体现形式
2024-02-15王鹏
摘 要:声乐表演艺术是对声乐艺术作品的再度创作,其展现的不仅仅是声乐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是演唱者个性化审美的体现形式。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的实际舞台表现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这需要表演者日复一日的表演训练和经验积累,加之自身对声乐艺术的不断深化认知与理解。本文将立足于声乐表演艺术领域,从审美内涵和体现形式两大方面予以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审美内涵;体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03
众所周知,声乐表演艺术是多种艺术美的深度融合,丰富的审美内涵和造型特点奠定了声乐表演在艺术领域的重要地位。声乐表演是以文学歌词创作为根基,通过人声将创作以舞台表演形式整体展现出来,最终获得表演者和欣赏者的情感共鸣。近年来,伴随着声乐表演艺术的逐步创新与改革,已经有越来越多更具先进性和新颖性的元素被引入和应用到实际声乐表演中,从真实呈现效果来看也更符合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
一、声乐表演艺术含义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将声乐演唱和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类型。首先,从声乐角度来讲,声乐表演艺术主要涉及歌唱者对发声方法的掌握,诸如美声唱法中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运用;歌剧演员通过训练,能利用头腔共鸣发出饱满、圆润的高音;民族唱法注重依字行腔,根据不同民族语言特点来发声。其次,从表演角度来分析,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需要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以及和观众的眼神交流等方式来诠释作品。比如,在演唱欢快的歌曲时,表演者会面带笑容,身体有轻快的律动;演唱悲伤的情歌,可能眉头紧锁、眼神忧伤。除此之外,声乐表演还需要表演者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题材,如歌剧、音乐剧、流行歌曲等进行不同方式的演绎,从而向观众传达歌曲的情感、意境等诸多内容[1]。
以《我是歌手》这一声乐类综艺节目为例,著名歌手韩红演唱的《天亮了》堪称经典。从声乐技巧看,她的低音沉稳、高音嘹亮且极具穿透力,如副歌部分高音持续输出,气息稳定。情感表达上,这首歌背后的故事本就催人泪下,韩红用质朴且浓烈的情感诠释,唱到动情处的哽咽,引发全场共鸣,观众落泪,掌声雷动。再比如,维塔斯的《歌剧2》,维塔斯凭借其独特的“海豚音”惊艳世界。演唱中,花腔、颤音等技巧炉火纯青,“海豚音”的超高音域瞬间抓住听众耳朵,在大剧院演出时,其嗓音回荡,余音绕梁。同时,维塔斯的舞台表演极具张力,动作、表情配合音乐,从安静吟唱到激情高歌,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盛宴,展现声乐与表演融合的魅力。这些都是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经典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成功声乐表演者的实际演出,我们可以领略到声乐所蕴含的深厚审美内涵,同时也能从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性表演中看到声乐表演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二、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内涵
(一)人声
对于声乐表演艺术来讲,其对人身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从某种角度来讲,声乐本身就可以称为一种以人为本的艺术形式,是对人声的艺术化歌唱。其中,音色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之一。比如,在美声唱法中,声乐表演者追求和渴望呈现的是兼具饱满、圆润、通透的音色,其就好比帕瓦罗蒂的嗓音,明亮有力量同时也充满金属质感。这种音色本身就是能够让人产生听觉上的享受,再搭配精准的音准和节奏,的确堪称天籁之声。还有,人声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比如,当表演者演唱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歌曲时,他们通过歌声传递出的那种对故乡的眷恋和深情,能够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审美体验[2]。
(二)音乐
声乐表演需要通过音乐表现手段和艺术化表达来展现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呈现声乐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从这一角度来看,声乐表演艺术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于音乐本身。音乐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价值体现在音乐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演唱过程本体中。如果演唱者只是按照既定的乐谱来刻板演绎音乐,观众会很难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美感,这就需要演唱者从力度、节奏、音高、速度等多方面进行灵活的协调与变化,以此充分彰显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
(三)作品
在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内涵中,作品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首先,声乐作品中充满文学性的歌词很好地弥补了声乐艺术缺乏明确语义内容的缺憾,声乐作品中的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处理过的,其要比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更具深意和韵味。通过歌唱和表演的形式来表达歌词的审美价值,会更有助于自身审美内涵的呈现。此外,对于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如古典歌剧,其中涉及的历史故事、人物情感以及社会背景等诸多元素,经过声乐表演者的诠释后展现出来,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可同步认知和理解作品的文化价值,这也是声乐表演艺术审美内涵的重要体现[3]。
(四)伴奏
如果单一进行人声表达,整个声乐表演艺术效果会显得太过单调,而伴奏的存在则有效丰富和充实了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大大提高了声乐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立足声乐表演艺术本身,伴奏可以定位成声乐表演的一种外包装形式,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还有,伴奏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价值还在于其自身所呈现出的技术性,伴奏不只为表演者提示歌曲的音高、节奏和速度,同时还为表演者营造出了特殊的意境和氛围,表演者可借助伴奏来调动自己的演唱情绪,并在伴奏间隙适当休息和调整状态。
(五)表演
声乐表演艺术拥有很强的视听效果,舞台表演也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演唱者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服装造型等共同构成了舞台形象。例如,在声乐作品表演中,表演者用生动的肢体语言配合歌声,使角色更加鲜活,服装也与角色性格和剧情相匹配,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审美感受[4]。
三、声乐表演艺术中审美内涵表现的基本原则
(一)创造性原则
声乐表演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理解和个性风格来诠释所要表演的声乐作品。声乐表演艺术给予了每一位声乐表演者充足的自我展现空间,也允许声乐表演者按照自己的设定来进行演唱和表演。所以,不同的表演者即使演唱同一首歌曲,最终呈现效果也会不尽相同。比如,经典曲目《我的太阳》,有的表演者演唱热情奔放,而有的表演者则可能会唱出更细腻的情感,这就是创造性的体现。关于创造性原则,其还体现在舞台呈现的创新方面,特别是在流行音乐演唱会上,表演者可以利用现代的灯光、舞美等技术,配合新颖的舞蹈编排来展现歌曲,诸如歌手的演唱都会通过独特的舞台设计和舞蹈动作,为观众带来新的审美体验。
(二)真实性原则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审美内涵体现需要忠于作品本身,要以作品为核心来展现艺术形式。比如,表演者在演唱一些古典声乐歌曲时,一定要事先了解清楚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的心境以及意图等。如演唱舒伯特的《魔王》时,表演者就应当深入研究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特点,理解歌曲中叙述者、父亲、孩子和魔王四个角色的情绪变化,真实地还原作品的戏剧性情节。还有,真实性原则还体现在表演者要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及理解,绝不能虚假地表演所谓的情感,而是要从内心唤起与作品审美内涵相符的情绪。比如,在演唱一首悲伤的情歌时,表演者可以尝试从自身的情感经历或者对悲伤情绪的理解出发,使观众感受到深切的哀伤,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5]。
(三)适度性原则
声乐表演艺术追求适度性原则,其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表演者在声音技巧运用方面要秉承适度性原则,在实际表演过程中要精准处理好情感和技巧之间的关系,切忌单纯炫耀高音或者强行展示所谓的华丽发声技巧,而是要结合作品本身,适度使用。事实上,对于一些抒情类歌曲,观众更渴望从表演者的演唱和表演中感受到情感的力量,而不是一味使用花腔技巧,如果表演者忽视这一点反而会引起观众的反感情绪。其二,表演者在舞台表演时的表情及肢体动作也要保持适度性,表演不能过于夸张,要和歌曲的风格、情感相匹配。比如,在演唱一首含蓄的古典诗词歌曲时,表演者便不可做出太大的动作幅度或者过于浮夸的表情,而是应当保持一种优雅、内敛的姿态。
四、声乐表演艺术的体现形式
(一)音乐会演唱
音乐会演唱是声乐表演艺术的一个主流体现形式,主要包含独唱音乐会和合唱音乐会两种类型。独唱音乐会指的是歌唱家或歌手以个人专场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演唱能力和艺术风格。比如,著名歌唱家廖昌永的独唱音乐会,他可以在一场音乐会中展示从古典艺术歌曲到歌剧咏叹调等多种声乐作品,通过自己对不同作品的理解和诠释,向观众展现声乐艺术的魅力。而合唱音乐会,顾名思义,即由多位演唱者共同合作完成作品。其中,合唱又可划分为不同类型,比如,教堂唱诗班的表演,即无伴奏合唱纯粹依靠人声的和声来营造丰富的音响效果,再比如,大型的合唱交响音乐会,即有伴奏合唱则通过乐器与合唱队的配合来使音乐更加丰满[6]。
(二)歌剧表演
歌剧表演是将声乐、戏剧、舞蹈、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复杂艺术形式。与单独的声乐作品演唱不同,歌剧表演中表演者需要沉浸在歌剧情境中,并且要通过精准到位的演唱来推动剧情的有序发展。以经典歌剧作品《茶花女》为例,它需要表演者应用美声唱法,即用足够华丽的高音来输出和展现角色的强烈情感,同时还要随时配合舞台上的场景布置、肢体动作和表情来完整地演绎不同角色的命运起伏。
(三)音乐剧表演
音乐剧表演和歌剧表演有诸多相通之处,但音乐剧的风格要更具丰富性,可展现空间也更广阔一些。音乐剧表演中融合了流行音乐、摇滚、爵士等多种音乐元素,所以要求表演者要更加注重表演的自然性和故事的通俗性。以《猫》这一部音乐剧作品为例,表演者不仅要确保演唱效果,还要通过富有个性的演唱和夸张的肢体动作来塑造一个个性格迥异的“猫”的形象,使其表演风格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从这一角度来讲,音乐剧表演对声乐表演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会更高一些。
(四)流行音乐演唱会
在流行音乐演唱会上,歌手会在舞台上通过演唱流行歌曲的方式与观众互动。所以在演唱形式上会更加追求多样性和创新性,或简单的清唱,或带着乐队伴奏的现场表演。比如,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她会在舞台上换装、与观众互动对话,还会利用各种舞台特效,通过自己充满感染力的演唱和表演,使观众沉浸在歌曲的氛围中。
五、优化和提升声乐表演效果的有效切入点
(一)提高声音技巧应用水平
作为声乐表演者,一定要在自身声音技巧训练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气息控制能力,确保自己的每一次演唱都有稳定且充足的气息支持。比如,在练习美声唱法时可使用深呼吸训练法,让自己的气息下沉到腹部,做到有节制的呼气。另一方面,要合理运用共鸣,让自己的声音变得更加洪亮、饱满且有穿透力。比如,在高音训练时,演唱者要将声音聚集在眉心处进行震动处理,同时通过胸腔共鸣来让声音更加浑厚有力。
(二)高度重视情感表达
真正意义上理解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要素对于保证声乐表演效果而言至关重要。表演者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所演唱歌曲的创作背景、主题和情感内涵。以《松花江上》为例,表演者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后即东北沦陷的历史进程,要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悲愤、思乡等复杂情感,从而更好地在演唱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表演者要学会情感代入,把自己代入作品的情感中。比如,演唱爱情歌曲时,表演者可以回忆或想象一些爱情经历,将那种甜蜜、思念或者痛苦等情感融入表演中。
(三)提升舞台表现能力
声乐表演者可从肢体动作和表情管理两方面来针对性提升自己的舞台表现能力。首先,在肢体动作方面,表演者要确保自己的肢体动作足够自然、协调且符合歌曲风格。比如,在演唱民族歌曲时表演者可以尝试加入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势和身体律动;而在演唱流行音乐作品时,表演者可以让自己的肢体动作更加自由奔放,但也要掌握好其中分寸,避免过于随意或夸张而分散观众注意力。其次,在表情管理方面,表演者要精准控制自己的面目表情,演唱欢快的歌曲时面带笑容,演唱悲伤的歌曲时则展现出哀伤的神情,以此来增强表演的感染力。
六、结束语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作为声乐表演者其要想达到预期理想的表演效果就必须真正认知和了解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内涵,要精通每一种声乐表演艺术的体现形式,进而做好表演技巧的融会贯通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洋.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体现的价值及维度分析[J].名家名作,2023,(07):149-151.
[2]邢佩茜.关于声乐演唱中如何做到声情统一的思考[J].戏剧之家,2023,(08):69-71.
[3]温馨.有形式更要有“意味”——声乐演唱与艺术,文化的关系探寻[J].黄河之声,2023,(08):129-133.
[4]向敏敏.声乐美学视角下舞台表演内涵及艺术表达探究[J].明日风尚,2023,(12):73-75.
[5]刘思丝.浅析审美想象在声乐作品演唱中的重要性——以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为例[J].艺术评鉴,2023,(20):50-55.
[6]许祎.声乐表演的审美特征与情感表现分析[J].当代音乐,2024,(03):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