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演员形象塑造对舞蹈艺术表演的影响

2024-02-15李晓倩

艺术大观 2024年35期
关键词:形象塑造舞蹈演员影响

摘 要:舞蹈是一种深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舞蹈艺术表演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蹈演员能否对舞蹈角色进行完美诠释,具体包括外在形象塑造、内在性格塑造和角色情感外化。文章围绕舞蹈演员形象塑造对舞蹈艺术表演的影响,展开了深入分析,先阐述形象塑造与舞蹈风格、舞台效果和演员能力的关系,后研究舞蹈艺术表演中舞蹈演员形象塑造的问题和建议,旨在为舞者实现形象塑造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舞蹈演员;形象塑造;舞蹈艺术表演;影响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03

舞蹈艺术表演要求舞蹈演员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等方式表达出来,传递给观众,让观众与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基于此,舞蹈演员应高度重视形象塑造,充分意识到形象塑造是深入展示人物的心理特征、生动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故事,从而使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多维度,增强观众沉浸感,进而触动观众的心灵,引发共鸣的重要途径。因此,舞蹈艺术表演中的形象塑造对于增强舞蹈艺术表演的感染力、丰富舞蹈作品的内涵以及提升舞蹈演员的艺术修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舞蹈演员形象塑造对舞蹈艺术表演的影响

(一)舞蹈风格

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一段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史。从远古的图腾崇拜和祭祀仪式,到宫廷的雅乐和民间的百戏,再到现代的舞蹈艺术,诞生了不同的舞蹈风格。面对不同的舞蹈风格,要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美学价值。例如,街舞包含嘻哈街舞、机械舞、霹雳舞等。摩登舞包括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快步、狐步舞等。舞者需要结合不同的表现形式塑造各种形象不同的角色,以确保舞蹈艺术表演的效果,比如,嘻哈街舞的形象塑造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服装和配件搭配上,舞者在嘻哈街舞表演时,可穿宽大T恤、拖沓板裤,以及佩戴棒球帽、夸张的项链、手链等,以展现出自由、活力和个性的形象,促进舞蹈艺术中人物心理的展现[1]。

(二)舞台效果

舞蹈艺术表演追求震撼的舞台效果。所谓震撼的舞台效果,就是创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视听感受,使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是提高舞蹈艺术表演效果,增强舞台感染力、冲击力的有效手段。比如,表演《进城》时,舞者要想描绘出农民工的形象,传达出农民工的情感和故事,让观众准确接收到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切实提高舞台效果,就可选择暗色系、土质材质的衣物,以及背带行李等道具,以及夸张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的面部表情,以此塑造出朴实和经济条件有限的农民工形象,并展现出农民工初到城市的兴奋,面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又如,舞者表演《白毛女》时,可通过蜷缩的肢体动作、绝望的眼神、无力的手势来塑造白毛女绝望、悲伤、无力的人物形象,以加深观众对角色内心悲愤情感的感受,进而可深入地触动观众的情感,引起共鸣[2]。

(三)演员能力

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反映了舞者的综合能力。当舞蹈演员重视人物的外在形象塑造和情感外化时,可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形象特点,从而以灵活的姿态准确塑造人物性格,乃至惟妙惟肖地展现人物的灵魂,最终使表演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还可主动研究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运用动作、姿态、表情等表演技巧,精准传递角色的内心情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实现对角色的完美诠释。由此可见,舞蹈演员通过不断的形象塑造练习,能够提升自身在舞蹈艺术表演中的表现力、感染力,逐步强化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

二、舞蹈艺术表演中舞蹈演员形象塑造的要点

(一)外在形象塑造

外在形象塑造可使得舞蹈艺术表演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更具感染力。舞蹈艺术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外在形象塑造要点是服饰塑造、身体形态塑造和表情塑造。首先,服饰塑造可将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感情基调等直观地呈现出来,既可使观众对作品的风格、背景以及人物形象等形成简单的认知,也有助于舞蹈演员后续通过肢体、表情等语言更生动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故事,从而增强观众的沉浸感。舞蹈演员在塑造人物的外在形象时,要遵循真实性、合理性原则,选用契合人物的服饰,包括衣物的面料、颜色以及配饰等[3]。比如,舞蹈演员表演《中国妈妈》时,应结合“妈妈们”在作品中的奠定形象,穿手工纳底的黑色老旧布鞋和宽松收腿长裤。其次,身体形态的塑造是舞者展现人物内心情感和性格转变的最直观途径之一。舞者应掌握人物在作品中的内心情感和性格变化,在对应的场景变化自己的身体形态,如背部的倾斜度、肩膀的下垂度和手位变化等。最后,表情塑造可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让观众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舞者在塑造人物表情时要感悟人物在舞蹈情境中生成的内心情感,对表情进行合理的设计。

(二)内在性格塑造

舞蹈艺术表演中舞蹈演员不再是自己,而是舞蹈作品中的人物,这就要求舞者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性格和所扮演人物的情感、性格分离开来。具体来说,舞者应通过代入法,将自己带入角色,脑海中重现角色经历的时间和情境,切身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使自己在实际演出中更自然地表现角色的内心情感,避免个人思维和行为干扰。此外,舞者也可通过还原法来揣摩人物,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形象特点,精准地通过舞蹈动作传递角色的情感状态,如快乐、悲伤、愤怒等,从而更全面地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思想,使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在塑造人物性格时,舞者应结合舞蹈情节的展开和冲突的推进,运用动作速度和强度的变化,以及身体姿态的调整,将人物的性格展现出来,使舞蹈艺术表现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4]。

(三)人物情感外化

舞蹈艺术表演要以传达出真挚的情感,引起观众共鸣为导向。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要点之一为人物情感外化,目的是通过舞蹈表演更生动、更深刻、更全面地传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触动观众的心灵,引发共鸣。常用的人物情感外化手段包括内心独白构建、记忆情绪唤醒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先,舞蹈艺术表演中,舞蹈演员的情感需要随着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而变化,而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建构内心独白是舞者在表演中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把控情感变化,促使情感实现从内向外传递的有效手段。其次,舞蹈演员是舞蹈艺术表演的核心要素,同时舞台的布景、灯光、音效等也是关键性要素,影响着舞台呈现效果。因此,舞蹈艺术表演过程中,导演会根据剧情的发展完成不同的布景、灯光、音效设计。这对于舞蹈演员而言,可借助舞台上的布景、灯光、音效等,将人物内心的矛盾、人物之间的矛盾体现出来,实现更生动、更丰满、更自然以及更具张力的舞蹈艺术表演,使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多维度情感。最后,舞蹈演员与舞蹈作品中人物的契合度直接关系到人物的完美诠释程度。舞蹈演员为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变化,在表现中不再扮演人物,而是真正成为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出更加生动的人物形象,对往事片段进行回忆,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5]。

此外,情感外化的传达方法包括身心结合的角色表演、基于道具的情感抒发以及基于情感、氛围、景物、肢体语言的角色塑造。首先,舞蹈演员可尝试从“跳出”作品变为“跳入”作品,融入舞蹈表演中,塑造出更立体、更丰满的人物形象。其次,舞蹈演员在表演时应根据需求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表演《花山》第二幕时,扮演农耕女子的舞蹈演员可通过肢体语言来塑造女子农耕形象。最后,道具能够帮助舞蹈演员进行形象塑造和情感传递,如《花山》中通过绣球可表达出“先人”对后辈的关爱,以及对丰收的期盼。

三、舞蹈艺术表演中舞蹈演员形象塑造的问题

(一)情感表达往往停留在表面

部分舞蹈演员在表演一些舞蹈人物设定单一的舞蹈作品时,将注意力仅放在单一且单薄的人物形象上,未能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使舞者在表演时始终保持着单一的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导致人物形象扁平化,难以吸引观众。此外,丰富的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能够增强舞蹈艺术表演的感染力、表现力,让整体表演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以及丰富的情感传递,而单一的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根本无法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使观众难以深刻感受到角色的情感起伏,进而不满意舞蹈艺术表演效果。

(二)肢体语言生硬且形象定位模糊

舞蹈艺术表演过程中,肢体语言能够直观地传递人物的形象,因此其被视为舞蹈表达的核心要素。但部分舞蹈演员在利用肢体语言进行形象塑造时,存在明显的肢体语言缺失问题,具体表现为肢体动作僵硬化、机械化、固定化,缺乏流畅性和美感。在此情况下,舞蹈演员很难通过舞蹈动作传递人物的情感状态,以及很难通过身体姿态变化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甚至无法通过身体语言和情感表达完成舞蹈中情节的展开和冲突的推进。此外,舞蹈艺术表演中涉及不同的人物形象,清晰、准确的形象定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但部分舞蹈演员在人物形象塑造时没有考虑到人物的特殊性、唯一性,导致人物之间的形象不够分明,存在较大的雷同问题,而这种模糊的形象定位最终会引起故事情节、故事情感、导演意图等模糊传达现象[6]。

(三)形象设计和表演方式雷同和乏味

舞蹈艺术表演过程中,新颖、独特的形象设计和表演方式能够增加表演的吸引力,提高观众的观看欲望。即使是相同的舞蹈作品,若对原有形象进行了创新,仍旧会使该作品获得良好的上座率与理想的反馈。因此,创新是舞蹈艺术表演中舞蹈演员形象塑造的着眼点。可现实是,部分舞蹈演员的创意与个性表达不足,如悲情作品中的人物都有着蜷缩的肢体动作、绝望的眼神、无力的手势,导致人物形象雷同且乏味,影响人物形象的立体呈现。

四、舞蹈艺术表演中舞蹈演员形象塑造的建议

(一)惟妙惟肖地展现人物的灵魂

将人物内心的波澜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是解决人物形象扁平化这一问题的关键。基于此,舞蹈艺术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要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方面,舞者要从舞蹈作品的思想、情感、主题、内涵等角度入手,掌握作品想要表达和传递出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与作品整体剧情和冲突推进的关系。最后,于内心构建人物小传,根据小传精心设计舞蹈动作,将人物内心的波澜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舞者应从舞蹈编排入手,适当地加入一些隐喻的内容,以此触发观众思考,增强观众的沉浸感[7]。

(二)以灵活的姿态准确塑造人物性格

肢体语言是舞蹈艺术表演中舞蹈演员进行形象塑造的主要发力点。舞者要想提高自身的肢体表现力,应重视以下内容。首先,做好并坚持规范的舞蹈训练,在此过程中掌握扎实的舞蹈基础,提高全身各部位的动作敏感度和协调性,与此同时,逐步提升舞蹈技术技巧。其次,细节是舞者通过肢体动作传递细腻、微小情感,让观众感受到人物多维度情感的关键。因此,舞者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如手指的延伸、肢体转动的方向、屈伸的程度等。

清晰、准确的形象定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待舞者能够通过流畅的肢体动作进行形象塑造时,还应对舞蹈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所处的年代信息等加以理解,利用肢体动作塑造出独特的人物形象。

(三)合理利用资源增强人物形象塑造效果

针对舞蹈艺术表演中舞蹈演员在形象塑造方面的创意与个性表达不足问题,舞者应坚持创新性原则,合理利用资源增强人物形象塑造效果以及舞蹈艺术表演氛围,使整体表演效果更为理想,以吸引更多观众。首先,舞者应利用文字、视频、图片等资料,全面了解舞蹈作品,在此基础上走入人物,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融入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使人物形象更具独特性和立体化。其次,舞者应利用灯光、舞台、音乐、服饰等资源进行创新,以帮助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同时营造舞蹈艺术表演氛围,凸显其特征和魅力。例如,舞者表演《敦煌飞天》时,可借助现有文献、史料,对舞蹈进行背景分析,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随之通过代入法和还原法将自己与角色融合,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融入个人理解并进行灵活演绎。在此基础上,舞者要结合敦煌文化,穿着异域服装,佩戴异域饰品,并利用威亚等道具完成飞天等舞蹈动作演绎[8]。

五、结束语

分析舞蹈演员形象塑造对舞蹈艺术表演的影响发现,舞蹈演员形象塑造直接关系舞蹈风格和效果的表现。面对舞蹈演员在形象塑造中存在的人物形象塑造单一、肢体语言生硬且形象定位模糊等问题,应从服饰塑造、身体形态塑造和表情塑造等角度切入,惟妙惟肖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情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情感流露更加细腻。

参考文献:

[1]郭馥璇.论舞蹈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与研究——以群舞《纸扇书生》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4,(18):119-121.

[2]韩煜.刍议心理暗示对于舞蹈演员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性[J].尚舞,2024,(18):81-83.

[3]香郁.舞蹈艺术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探讨[J].新传奇,2024,(22):54-56.

[4]香郁.舞台表演中的舞蹈演员形象塑造[J].嘉应文学,2024,(10):130-132.

[5]沈丽.舞蹈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表达[J].戏剧之家,2022,(32):123-125.

[6]李润.舞蹈表演中演员形象塑造及表现形式分析[J].艺术品鉴,2022,(26):108-111.

[7]吴蕾.舞蹈演员二度创作中的形象塑造研究[J].艺术大观,2022,(01):109-111.

[8]高青.舞蹈表演中演员形象的塑造与表现方式[J].普洱学院学报,2020,36(03):98-100.

猜你喜欢

形象塑造舞蹈演员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浅谈如何提高舞蹈演员的角色塑造力
论舞蹈演员表演意识的培养
关于舞蹈表演中舞蹈表演能力的作用分析
舞蹈演员膝关节运动损伤问题探析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从剧作角度分析《阿伽门农》中对克吕泰莫斯泰拉形象的塑造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