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4-02-14李晓辉乔连生

南方农机 2024年2期
关键词:数字化文化

李晓辉 ,乔连生

(1.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2.内蒙古库布其绿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2022 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赋能作用,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在当前聚焦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推手,如何实现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发挥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带动乡村各方面发展成为当下亟需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解析数字化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阐述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希望为未来乡村文化数字化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议。

1 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文化的发展程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乡村特色文化为人们了解地方历史进程和发展轨迹提供了重要支撑,既能促进文化发展创新,又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加强文化数字化建设是振兴乡村文化、促进经济与文化融合的重要导向。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使乡村文化产业传统模式实现颠覆性改变[1],数字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能够有效实现当地文化的转型升级,它通过线上重塑传统乡村文化产业的文化活动、文化体验,形成线上线下兼容并蓄的新兴生产消费形态。比如山东省淄博市恒台县起凤镇的山东龙图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直播平台向网友介绍当地市级非遗技艺——巩式草编,吸引了全国各地观众咨询下单,当地特色文化的推广不仅解决了起凤镇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包括线上直播在内的新兴数字业态,使非遗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帮手。另一方面,数字化融入特色乡村旅游业不仅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创新。2019 年,成都锦江河畔成功打造了全国首个5G文化旅游示范街区,其主要利用网络进行“5G+8K”的远程直播,游客不需要身在其中或抢占前排就能体验一场绝美的视觉盛宴,即使隔着2 km,演员的面部表情和服饰等细节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此外,将乡村生态、历史和农耕等文化资源开展数字化传播,能为受众提供良好的体验感受,满足不同群体的多种喜好,还可以借助数字化将文化资源与线下产业结合,有助于支撑地方经济[2]。这充分说明,数字化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1.2 塑造品牌文化符号

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功利化倾向,什么获利快就大量生产什么,却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和特色。而文化发展又重在强调个性与特色,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如何避免重复性、复制性成为各地亟需考虑的问题。因此,文化发展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当地魅力,聚焦时代热点打造当地独特品牌符号。素有“歌海”之称的广西,民间山歌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3],《广西日报》副刊《花山》版以当地山歌文化为切入点,融合媒体技术,实现山歌的多维呈现,在发布专题时会标配二维码,链接山歌视频,让人们在视听中感悟山歌魅力;2022 年,浙江省率先发布了全国首份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其文化符号在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博物馆的展览和导览,用AR、VR 等技术赋能现实场景,给游众带来多维体验,多媒体影像、互动体验等方式可打破时空距离,线上展厅、3D 展馆可多角度地呈现乡情村史。通过设备情景还原、人机交互等方式,融合非遗场景互动,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几千年的古村落生活,和古人一起捕鱼狩猎、制作非遗手工艺品,叠加了数字技术的博物馆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又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农村建设中的情感聚合与价值导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理应借助数字虚拟技术进一步演绎乡村特色资源,打造品牌符号,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

1.3 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数字技术可有效盘活乡村文化资源。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乡村,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4]。乡村数字化战略实施以来,不少地方依托数字技术,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挖掘,实现了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承和创新。与此同时,数字乡村博物馆、村庄主页等数字平台的搭建,使村史村志、文学艺术、文化名人、传统技艺等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字、图片、音频或者视频,被更多人熟知了解,人们甚至可以通过三维、全息等沉浸式体验全方位了解乡村传统文化[4]。通过数字技术,大量被埋没的乡村文化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乡村文化的广度和内涵被进一步拓展,悠久而封闭的乡村文化与数字化的融合变得更加鲜活有趣。近年来,在5G 网络、VR/AR、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推广中,越来越多优秀的乡村文化遗产、乡村文化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存、展示和传播[5]。

2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短期回报与长期发展失衡

近年来,放松式乡村旅游、特种兵式旅游的爆火为乡村经济提供了发展契机。然而旅游热潮兴起的同时,乡村旅游的质量却良莠不齐,传统村落由于缺乏整体性和原真性的操守,对传统建筑加以同质化的改造、规划。比如有些村落盲目追求旅游带来的商业效益,忽视了对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开发,过度模仿城市的现代化样貌,将城市建设的方式简单套用到村庄规划建设上,建成的新家园井井有条,原有的河道、小路被填平,蕴含农耕文化的文物古迹、青苔古井被拆除,部分传统村落格局和历史文脉遭到破坏,丧失了其独有的文化魅力。放眼望去,大量村庄的规划和建设越来越相似,无论是在刚发展起来的传统村落里还是在人人向往的江南古镇里,都会看到似曾相识的场景:小商品城的配件、高挂的大红灯笼、仿造的古建筑、纪念品商店等,不少游客直呼大失所望、只此一游。可见,乡村旅游为追求短期效益已忽视发展重点和环境特色,部分乡村在发展中存在文化资源挖掘片面化、表面化的现象,对乡村文化的始源、历史演进及深层次的人文主义精神未进行深度探究,以致无法全面地呈现出最本质化的乡村文化内核。

2.2 文化自信消解与乡土性弱化

当前,全国城市化进程正深刻改变着农村社会结构与农民生产方式,随之而来的是乡村文化的消解、弱化,乡村文化的传承、内容形式、物质载体均面临不同层面的危机[4]。在文化传承方面,城镇就业机会推动大量农村青年走出农村,传统乡村空巢化老龄化成大势所趋,传统技艺、文化手艺后继无人,传统技艺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如唢呐班子、铁匠、织工等传统手艺因时代碰撞和经济压力逐渐被人们遗忘。在文化内容方面,手工艺失去生存价值,匠心精神也充斥着商业价值,成为聚光灯下的营销对象,在外出务工、机械耕作、经商等多样化经营模式的推动下,乡村集体的传统文化生活,如节事活动、民间习俗、宗教仪式越来越空洞化。在物质载体方面,新媒体环境下大众的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元化,但传统非遗的受众日益稀少,民间花会、曲艺杂技、地方戏曲等传统文化市场十分萧条,各种民俗仪式已失去传统文化功能[6],这就直接造成了传统文化和乡间伦理价值的失序。

2.3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存在短板

至今,乡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内容、建设主体、数字化设施方面。受地域、经济发展程度、财政投入等因素的影响,乡村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政府建设的数字书屋、电子阅览、影视节目等项目没有脱离传统范围,未能激发村民兴趣,使用率和感染力不足。在部分乡村地区,政府提供的网络文化内容和形式还存在低俗化、娱乐化、单一化现象;在数字出版物、电子阅读设备的采购上,政府习惯于一手包办,垄断文化供给,内容建设上缺乏个性,高质量资源不足,过于追求统一化、标准化,大多数线上文化服务仍然停留在“有什么就提供什么”的阶段,与以农民群众为核心的“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服务模式相比仍存在差距[7];此外,部分乡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文化建设投资不足,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化设施建设水平较弱[2],表现为计算机、互动投影、多媒体等数字设备的配置明显不足,网络连接速度慢影响使用体验,设备陈旧且技术支持有限等。

3 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的路径

3.1 资源的创意与开发,提升文化附加值

应当意识到,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优秀文化基因的赓续和弘扬,发展旅游只是发挥其价值的手段之一,为媚合一段时期内低层次的旅游需求而损害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实为本末倒置、顾此失彼。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产业资源的市场潜力巨大,对于传统村落文化,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存,传承与培育并序。一方面,要灵活数字技术和文化创意的应用。可以通过经营文创平台,将文化内容传播给大众,为消费者提供获取多样化文化内容的新渠道,打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产品流通渠道,建立当地文化产品的“云上”市场,以实现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如浙江省常山县各方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的常山“青村播”线上直播品牌,通过举办各类直播活动和短视频大赛深度挖掘常山美食美景和人文风情,实现了当地的经济振兴。对于传统乡村文化,要以“搭平台、建队伍、强作为、出成效”为发展思路,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意来开发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活化、融合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生态农业、民宿体验等产业融合,植入当地民俗特色,利用文化遗产、文化遗迹、节事习俗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同时注重非遗衍生品的设计与开发,打造当地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文化附加值[8]。今年,在临沂市沂蒙老区西墙峪村,这个不起眼的小旧村庄刮起了红色文旅风,原因是为弘扬新时代沂蒙精神,西墙峪村借助历史记忆充分整合当地红色资源,建设红色记忆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规划村庄建设,并利用数字技术广泛宣传,在人员密集场所制作电子宣传屏、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讲活动等,实行红色文化和旅游休闲相结合的乡村变身攻略,在西墙峪村,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3.2 信息共享,加大公共文化数字化力度

当前,乡村文化信息记录形式相对封闭,没有统一的标准,并缺少灵活、可扩展的开放分类体系来应对海量的数据储存,缺乏针对性强、共享性佳的数据记录和分类方法,资源有效配置的利用率低[9],这就影响了资源的共享性。一个整合性强、存储量大的乡村文化数据库平台对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数据的保存和共享有重要意义,利用得当可以有效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加大公共文化数字化力度。当地的部分文化遗产和文史资料等还可以进行数字化保存,在转变传承方式的同时还要加大资料整理出版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当地数字文化精品工程,建议由政府带头实施数字文化资源项目建设,向公众开放一个有特色、有深度、有价值的资料资源库。其次,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改革,以“订单式”“点单式”等方式优化供给结构[10],让居民通过网络合理表达文化需求,实现科技知识指导、市场信息服务、就业技能培训、各类文艺演出供给平衡,让农民牢牢掌握网络文化主动权,针对性地满足自身文化需求。做好网络文化服务是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数字化的重要一环,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再分配,要促进数字化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在农村的普及,加强文化内容管控,提升内容质量,从政策和技术层面完善农村网络治理水平,完善农村网络可供性,构建一个健康、稳定的农村互联网媒介生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享有均等化也是助推乡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群体由于经济压力,在网络访问机会、上网体验和电子设备等方面与高收入群体有较大差距,不能充分享受网络文化服务,政府要适当为这部分群体提供经济和生活支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学龄青年和中老年人等群体的网络使用情况,积极发挥网络文化的正向功能[11]。

3.3 搭建媒体平台,优化数字化传播策略

文化只有经过传播才能生存、发展和延续。数字传播和新媒体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新型传播方式,丰富、盘活了乡村文化,为乡村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既迎合了大众的需求和时代潮流,又为乡村文化创造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乡村文化传播要从文化呈现和文化挖掘入手,改善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首先,采取将关于乡村自然风光、节事习俗、乡土农耕等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长视频缩短成短视频的方式,加大视频的投放量,一方面迎合了大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扩大文化的传播范围。综合应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并购买流量进行多样化宣传,微博以文章、话题为主,网站要实时更新宣传内容[12],微信主要拓展公众号、对接微商宣传当地特产。 其次,要充分开发以推广村落文化为主的应用软件,模仿3D 技术,利用数字化融入视觉、听觉、触觉还原文化场景,投放生动立体的乡村风光,还可以在各地投资建设VR 体验馆,利用触觉体验技术,为游客提供虚拟互动式体验。例如,游客戴上VR 眼镜在虚拟试衣间可以选择当地民族服装进行试穿,当游客选择某个展品时,可以用手触摸甚至能观察到展品内部的细节。此种丰富、个性化的宣传方式不仅能为游客的旅游预期提供保障,更能提升当地文化对外传播的认同感和自信感。再次,要综合传播技术,文化资源的传播技术要改变单一性,追求多样化、新颖化,提升文化资料的收集与处理水平。最后,要调查不同地域和层次的受众在数字化传播中的规律,分析受众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投放,积极与其他地区的媒体和科研机构交流沟通,借助当地优势资源合力做好传播受众的分析研究工作。

4 结语

数字化浪潮背景下,乡村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呈现出强大的爆发力和创新力,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的科学认知,虽然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在初期还存在一些不足,但相信在政府机构、民间力量、社会团体等各方的努力下必将实现乡村文化的蓬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化。

猜你喜欢

数字化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数字化:让梦想成为未来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