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关,想念故乡大李家塘

2024-02-13李树平

银潮 2024年2期
关键词:李家家乡奶奶

文|李树平

2023 年12 月 初,我们离开南京,到新加坡、土耳其游玩,之后又和女儿一起来到了加拿大。前些天,我在睡梦中接到来自常州市武进区大李家塘村领导打来的电话,他说家乡正在重修李氏家谱,希望我也为此写一点文字。临近年关,这个电话一下触动了我的思乡闸门,对家乡的一汪深情,流淌于我的心间……

因为父亲和母亲分别在上海、常州城里当工人,小时候的我跟随爷爷奶奶在武进乡下大李家塘生活。

小村不大,只有10 多户人家。从我们村走过旁边吴家村,再过几个田埂,便来到了一个叫“石桥里”的小镇。说是小镇,也就是有一个供销店,有油盐酱醋糖果等日用品卖。之外还有一个轧稻的加工店,一个老人们喝茶听书的茶馆。离我们村三里路的南边,有个遥观镇,当年也就两三条街;而离我们村三里路的西北边,又有一个马杭镇。每年农历三月十八遥观镇过节,而农历三月廿八又是马杭镇过节。过节的时候热闹非凡,大人孩子喜气洋洋。

冬天的夜晚,我很早就睡下了,又总是早早醒来。躺在床上静静倾听着,从东北边戚墅堰传来的火车鸣笛声、车轮轧过铁轨衔接处的“咔嚓咔嚓”声,还有马杭传来的轮船汽笛声,仙乐一般撩拨着我的思绪,把我的心拉去很远很远。

我喜爱大李家塘,它为我懵懂无知的童年准备好了两本无字书——

一本是大自然的书。我虽然还很幼小,但对大自然的记忆却非常真切:那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长满了青青翠竹,绿树成荫,一条条小河一块块稻田分布在门前屋后。门前远山隐约可见,村民们称之为瘌痢头阳山。雷暴雨前黑云阵阵、电闪雷鸣,我在狂风中和小伙伴飞奔到树下,抢掉落的红枣,暴雨后,一起看飞架苍穹的绚丽彩虹;在黄梅雨季的秧田里,我和小伙伴们赤手抓鱼;在夏天的竹林里树丛中草地间捉蜻蜓、抓知了、逮青蛙,割草后在门前河里忘情地游泳打闹……最难忘的是四月,村前田里那油菜花、紫云英(家乡叫“荷花浪”),一大片一大片,黄灿灿、紫莹莹。

家乡给我的另一本书更令我难忘,那是爷爷奶奶和村上的父老乡亲带给我的人间真情和爱。他们勤劳节俭、忠厚善良、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给了我深深的教育和影响。和我朝夕相处的奶奶并不识字,可她待人真诚,勤劳智慧,处事果断,她坚信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双手能创造出幸福的生活。即使艰辛的劳作累弯了她的背脊,即使多年积攒的钱财借给一个远亲而血本无归,她也从不泄气埋怨,决不因此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们家只有两间砖瓦平房,除了门厅地面上铺了砖,一间卧室铺了木地板外,其他地方都是泥地。虽然如此简朴,奶奶每天总是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打扫得特别干净,甚至泥地上都显出光亮的包浆。

我从小睡在奶奶脚边长大。小时候只晓得奶奶很忙很忙,无论春夏秋冬,后屋的灯总是一直亮着,总不知道奶奶是什么时候上床的。早上醒来,奶奶已在屋前屋后忙碌,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她是最典型的江南妇女形象,智慧而更勤劳。

当时家里自留地大小远近有三块,离家远一点的地方,爷爷奶奶就种一些山芋、油菜之类不需要经常去料理的作物。在我家屋后有一块不到五分的菜地,奶奶非常用力地经营这个菜园。江南的农村,寸土寸金,奶奶连房前屋后的边边角角都充分利用。河边的泥地很长,不能浪费,奶奶就种植那一剥开便雪白鲜嫩的茭白;河边有许多树,不利用也挺可惜。那里本有一棵大枣树,每年都结出好多脆甜的白乌枣,奶奶在别的树边上都种了扁豆和丝瓜。扁豆和丝瓜是藤爬类植物,茂茂密密地爬到树上,然后开花,结出好多好多红扁豆、白扁豆、长丝瓜来。在河里,奶奶种了菱角,夏日里菱叶挤挤挨挨地排了一河,这是最好的品种红菱,菱壳浅绿微带晕红。

我家是平瓦房,奶奶在墙边种了南瓜,然后用竹竿和绳子把藤引上房顶,于是每年总有许多大南瓜留在上面。在房顶上得天独厚,南瓜得到阳光的沐浴,吃起来更细腻更香甜。我记忆中,屋后总是郁郁葱葱、翠绿一片,有越割越长的韭菜,黄瓜、毛豆、大蒜、茄子、香瓜、辣椒、番茄、豇豆……真是应有尽有。

奶奶不懂系统论,更不知道运筹学,可什么时候种什么,然后种什么,一茬一茬,一样一样,安排得井井有条,绝不会耽搁节气和农时。到了初夏,那粉的花、紫的花、黄的花,地上、树上、屋上,河边、河里,再有翩翩的蝴蝶、嗡嗡的蜜蜂,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热热闹闹、生机勃勃的景象。

除此之外,家里还养猪、兔子、鸡,而我这个长孙,除了割点兔子草外,别的什么也干不了。因为我要上学,奶奶还要早中饭地照顾我。她总是踮着小脚,屋前屋后忙个不停。

每当我放学回家,饭桌上总是有荤有素。荤菜来自自家养的年猪,除了过年吃一点肉,大部分都做成咸肉圆或者腌制成咸肉,这样可以保存很久。新鲜蔬菜都是屋后自家种的。小时候不懂事,吃了一粒肉圆,还想再吃时,奶奶的眼神会让我自觉地收住了筷子。

最近无意间听到了一首歌《一荤一素》:“一张小方桌,有一荤一素。一个身影从容地忙忙碌碌,一双手让这时光有了温度。”这歌词像闪电瞬间击中了我的心房!当这歌儿唱到“月儿明,风儿轻,你又可曾来过我的梦里”时,我对爷爷奶奶的记忆就像打开了闸门,我想起了与爷爷奶奶度过的清贫却分外美好的时光,心底里是满满的温馨思念。

我的家乡大李家塘是最尊师重教的地方,那里的人最尊敬老师,都让自家的孩子读书。刚到上学年龄,我就在邻村宋家塘小学里读书了,在那简陋的教室里,我开始了正儿八经的读书。语文课本中,“滴答滴答,下雨啦”“皮球掉到树洞里去了”“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小铁锤,今年十五岁”……至今依旧深刻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说起这宋家塘小学,据老人说,这里原本就是李家祠堂,因为先辈们知道只有重视了教育,家族才有希望。于是,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决定把李家祠堂改成了学堂。多么睿智的先辈,做出这样的决定是需要胸襟、气度和魄力与果断的。

祠堂一分为二,成了两个教室:一二年级和三年级各占一个教室。由村里请了两个老师。他们的工资也是村里集资给的。平时老师轮流到学生家里吃饭,每个人家总是用最好的饭菜来招待老师。每次轮到我家供饭,奶奶总把这当作一件大事来办。她从几天前就开始筹划,天刚亮就起床整理清扫屋子,上街买肉买鱼,做最好的菜来敬老师。吃饭时,当听到了老师夸我学习成绩好的时候,一字不识的奶奶脸上就笑开了花。事后,还会听到奶奶去对隔壁的建平母亲传授经验:“早上读书前不能让孩子吃饭,饿肚读书,才能把书读进去。”“过年的时候,要把鸡爪子和鸡心留给孩子吃,吃了鸡爪会写字,吃了鸡心长记性。”……我在宋家塘小学读完三年级后,就到了另一个叫“王家塘小学”读四年级了,一年后我离开家乡到常州城里读五年级。可我心里总像着了魔似的,心心念念的就是大李家塘。每个周末、每个寒暑假期我总是要回到村里。奶奶也总是每个周末在村西头的一棵大槐树下等我回家。

记得有一天,奶奶早早就在村西头等我了,直到太阳落山夜幕降临也没见着我的身影。她落寞地一边回转身,一边喃喃自语:“大孙子今天不回来过礼拜天了!”村上邻居知情后说:“老太婆啊,今天只是星期五,你大孙子要明天才回来呢!”这奶奶村口盼孙归的感人场景,老槐树记得,通往村里的那条路更是记得。

小时候听村上老人说,曾有个看风水的老先生从我们村经过,禁不住啧啧称赞:“你们这个村风水好,可最好的是村西头和村东头的两家。”村上人听了不由连连称奇:是啊,大李家塘一直被邻村人羡慕呢。虽然没有多少楼房,大都是青砖白墙的平房,但这里从来没有闹过水灾旱灾,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村人敬老爱幼。而且确实西头和东头两家家境要更好一些。我家就是最东头一家。我去问奶奶,奶奶对我说:“是有人这么讲过,也不知真假。我们家是要比一般家庭的生活好一些,因为我们家里有两个工人。可是我们家远远比不上西头一家呢!”我忙问为什么?奶奶一脸羡慕、神圣向往的神情,认真地对我说:“他家里可是出了个读书人的!”

是的,在我的父辈里,西头那家出了个大学生叫李再芳。当年考上了苏州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一直在武进师范学校当老师,还曾当过副校长。

我转到城里念小学、中学后,奶奶也总是关心着我的学习。虽然当时社会上读书无用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学生影响很大,但我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记起奶奶的这句话:“他家里可是出了个读书人的!”更难以忘怀的还有奶奶讲这话时脸上那种羡慕、神圣向往的神情。也许奶奶自己都不知道,家乡那尊师重教的乡风和她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不经意地把“要做一个读书人”的种子埋进了孙儿的心里,并悄悄地生了根,发了芽。

我高中毕业后,被分配进了工厂,但我依然没有忘记读书,心里一直装着奶奶要我做个读书人的期望。1977 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已经当了几年工人的我走进了考场,成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当看到我手里大学中文系的高考录取通知书,奶奶眼里噙满了热泪:“那是祖坟冒了烟,让我们这茅草屋里也出了笋啊,我们家也终于出了个大学生了!只是我怕是等不到你毕业了……”

一转眼,奶奶去世已30多年了,如今大李家塘也因为建造公路拆迁了。那留着我童年足迹和印记的村庄再也见不到了。是啊,年轻时我们总是抬着头望着高高的天,心里总是渴望着离开家乡去走远远的路,也总是忘了回头看。大李家塘,每想到你——我再也回不去的养育我长大的大李家塘,心里就充满了感伤和惆怅。可是有个声音却在对我说:“不要伤感,不要惆怅,你和大李家塘依然会相见,她在你的梦里,在你的思念里。她已经深深烙刻在了你的心上!”

猜你喜欢

李家家乡奶奶
“称霸”试衣间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奶奶驾到
李家正 釉·画
数到一万捉迷藏
时钟是弯成一圈的尺子
我家也有奶奶等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