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引领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

2024-02-13

群众 2024年1期
关键词:昆山科创人才

孙 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面对区域竞争新态势、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要牢固树立人才引领驱动战略地位,做好人才“引育用留”文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人才集聚迈上新台阶、科创企业壮大新动能、科创平台跃升新能级、人才质效取得新突破、创新生态厚植新优势,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实施党管人才凝聚力工程,为人才引领驱动提供根本保证。坚持党委的“管”与“谋”,强化组织部门的“统”与“抓”,落实行业部门的“职”与“责”,更好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充分调动政府、市场、企业各方力量,不断完善人才协同治理机制。深入实施人才科创发展行动计划以及高端人才引育、创新生态营造、科创企业培育、数字技术赋能四个“十百千计划”。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按照“小切口、见成效、可推广”的原则在全市创新开展人才工作“书记项目”。强化全市人才工作监测与考核,实现全市综合考核体系中人才指标对区镇和部门全覆盖。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开展党建引领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昆玉融创·协同畅链”行动,成立新型显示、元宇宙、软件信息等12个产业创新集群党委,组建快速通办、政策咨询等12个“协同畅链”先锋服务行动支部,选派重点人才企业党建指导员。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落实市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人才企业举措。定期举办“‘链’上人才”论坛、“科创咖啡厅”主题沙龙等线上线下人才交流活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开展“爱国·奋斗·奉献”精神教育、国情市情体验等系列活动。积极选树优秀人才典型,推出“昆山人才风采录”“昆才优品”创新成果展示等专题宣传,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实施产才融合托举力工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能。紧紧围绕“2+6+X”新兴产业布局,用好头雁工程、双创计划、“卓越学者”等人才政策,组建人才发展智库联盟、人才引进猎聘联盟和知名高校校友联盟,梳理产业链人才集聚清单,精准招引“强链、补链、延链”人才,加速集聚战略科技人才、双创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技术技能人才等各类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充分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和用人主体地位,打造创新型企业培育链条,实现分类建库、梯次激励机制。推动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创新联合体。发挥好科技镇长团科技创新“领头雁”、产才融合“催化剂”、服务发展“生力军”作用,深入实施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促成高校科技成果“供给侧”与企业技术攻关“需求侧”双向贯通、有效对接。推行工程类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培基地做法,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培养人才。加强与海外合作组织、欧美同学会、海外侨团的对接联系,探索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研发机构和创新孵化中心等,深化离岸孵化与技术转移、产业与技术育成、人才与项目引进等多方位合作,提升人才吸附力和国际竞争力,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

实施人才平台创新力工程,为创新要素集聚提供强大磁场。把握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深入推进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夏驾河科创走廊、花桥国际创新港、淀山湖北部湾科创带建设,加快建设运营首批40家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引导支持各类科技孵化载体向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利用昆山两岸试验区扩区契机,出台打造台湾同胞就业创业“首选地”的若干措施,打造“一园多点”昆山两岸青年创业园,累计孵化台湾青年创业项目200 余个。依托“一带一路”昆山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才科创合作交流,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推动更多人才和技术落户昆山,累计引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专家35名。深化与清华、上海交大等大院大所合作,办好昆山创业周、“祖冲之杯”双创大赛、人才科创城市行、清华大学“昆山周”等活动,提升城市引才品牌影响力。发挥好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昆山杜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等重大科创平台优势,用好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等载体资源,积极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以载体平台科创功能的整体提升带动创新要素资源的加速集聚,为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合作和创新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第七届昆山创业周开幕式(作者供图)

实施人才生态吸引力工程,为高品质发展环境提供承载依托。不断优化完善“1+N+X”人才政策体系,覆盖引进和培养、“塔尖”和“塔基”、个人和团队、创业和创新的人才梯队,兼顾科技创新、技术技能和社会事业等各类人才群体,扩大“免申即享”政策清单,落实安家落户、贡献奖励、“一站式服务”等方面保障措施,给予人才“引育用留”全生命周期支持。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突出同行评价、市场评价,充分向用人主体授权,实施“以赛代评”、专家举荐,支持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和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工作,不断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评价、使用、激励等障碍,提升人才创新活力。用好昆山天使投资基金、“昆科贷”等人才金融产品,定期举办“创赢昆山”人才金融路演活动,为人才企业注入源源不断“金融活水”。出台加强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发挥昆山市科创发展服务中心人才服务枢纽作用,常态化开展人才科创企业专项服务活动,深化“5A”级人才科创服务机制。大力推动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优化“昆如意”人才服务平台,精准匹配人才和惠企政策,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围绕县域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研究制定指标体系,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布局,打造一批高品质人才社区,不断丰富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强化人才安居保障,畅通人才优享绿色通道,进一步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 才来昆山更精彩”工作品牌。

猜你喜欢

昆山科创人才
黄问琴与昆山腔传承考
《昆山记》版本初探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人才云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