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老农民”:我用AI给农作物看病
2024-02-08俞佳铖
俞佳铖
湖南衡阳一个90后“老农民”,把AI运用到田间地头。当AI技术“触电”传统农耕技术,农作物生了什么病,手机“扫一扫”就能一目了然。
如此“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仅受到农民伯伯欢迎,还在2023年8月获得了第十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专项)金牌,开启了人工智能生物防治的一片新蓝海。
妈妈的焦虑:家有“顽”童
这位“老农民”叫刘奕辰,今年29岁,老家在湖南衡阳。小时候的刘弈辰让妈妈操碎了心,他不喜欢读书,只喜欢“搞破坏”,家里冰箱、洗衣机、煤气灶都没能幸免。不过,刘奕辰还真“折腾”出了一点成绩,初一时,他发明了七巧板一样的多用挂钩,拿到了国家专利。初三时,他套用舰艇的旋转雷达原理,找同学借了200元,组装出一个可以自动搜索信号的小型接收机,把信号输入到电视机,立马能搜索到很多节目。
“妈妈,我的发明厉不厉害?”刘奕辰的这点小骄傲,在妈妈眼里却是不务正业,她担心儿子在这条“歧路”上越走越远。
眼见儿子研究电视信号接收器入了迷,甚至还冒出联系厂家大批量生产的念头,妈妈急了,跑去学校让班主任帮忙,严管刘奕辰,让他收收心,好好读书。
“我的接收器正准备扩大生产呢,你怎么跑去跟老师告状,害得我被批评了一顿。”刘奕辰对妈妈的行为表示不满,但妈妈觉得这是好事情,认为老师和自己站在统一战线,有了老师的协助,刘奕辰一定被管得死死的。
虽然刘奕辰的电视信号接收器被强行叫停了,但依然没能让他断了念想。趁父母和老师不注意,他继续专心致志地进行着各种发明创造,学习上非常敷衍。
中考时,刘奕辰的成绩差强人意,勉勉强强进入当地一所普通高中。高二那年,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合作的科技发明,获得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衡阳市研究性学习一等奖。
在父母看来,儿子的这些荣誉只不过是侥幸罢了,但刘奕辰因此信心百倍,更加没心思念书了。
高考时,因为成绩不理想,妈妈替刘奕辰作决定,进入湖南工学院,就读会计学专业。“你好好把这四年大学读完,然后像我一样,找一份做财务的工作,养活自己没问题。”
可刘奕辰一点也不喜欢妈妈的安排,觉得学会计是一些算来算去的内容,枯燥单一,干脆在学校里搞起了创业。他和别人合伙在学校食堂开了一家小吃店,一个月下来能赚七八千,但因为种种原因,没开多久就关了门。后来,刘奕辰还尝试过送外卖,可很多宿舍有六七楼,一天爬七八次实在吃不消。
虽然创业没能坚持下去,但刘奕辰尝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喜欢上了这样的挑战。在一次学校下乡活动中,他看到乡村的一些贫困人家,十分触动,萌发出在农村创业的梦想,既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还能带领村民致富,何乐而不为?
父母给的勇气:陪你睡大街
說干就干,刘奕辰休学一年,来到衡阳县里的一个贫困村子,帮村民销售土特产。“你不好好读书,跑去农村干什么?”妈妈知道后,气得不行,爸爸更是接二连三地打电话催刘奕辰立即回到学校。但他说什么也不听,干脆关了手机,和村民同吃同住,想办法带他们走上致富路。
到了2017年,刘奕辰还真拼出了成绩,农产品开始脱销,每年有几百万元的盈利,还有不少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进来,他不再是一个人奋斗,而是有了一个年轻的团队,他们胆子大、脑子活,斗志满满。
父母对刘奕辰的看法逐渐有了改观,从正面反对变成默默支持。有一次,刘奕辰在一个农业项目中需要先垫一笔上百万的资金,数额不小,他支支吾吾地向父母求助。
谁知,妈妈毫不犹豫地拿出房产证,让他拿去抵押贷款。刘奕辰很激动,接过房产证,表情复杂。妈妈了解儿子,拍着他的肩膀说:“别有压力,如果失败,房子就不要了,我们陪你睡大街。”
父母的支持,是刘奕辰最坚强的后盾。2017年,大学毕业后,他这个城里娃彻底变成了“乡村青年”,他觉得,年轻人就该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扎根乡村,奋斗在建设美丽乡村一线,广阔乡村大有可为,也必有可为。
在田间地头待久了,刘奕辰发现最让农户们头疼的,不是农产品卖不出去,也不是农产品利润低,而是农作物的病虫害问题。
2018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刘奕辰在一个农棚里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伯闲聊。老伯干了一辈子农活,黝黑的皮肤,沧桑的面庞,说话间喜欢抽一口烟:“农作物一旦发病,常常会大片大片地倒下,我们没什么学问,只能靠经验用药,摸准了是幸运,要是搞错了,那损失可不小啊。”
老伯的话一直在刘奕辰耳边环绕,好几个夜晚他辗转反侧,很多农户没上过几年学,对种植知识一无所知,而基层农技人员又很少,一旦出现病虫害,农户们靠的都是口口相传的老经验,或者农药销售者的推荐,很容易出现用药过度,导致农药残留超标或者乱用药物,浪费钱又达不到治疗效果,也有些农户选择置之不理,到头来损失惨重,这一年可能就白干了。
刘奕辰想帮农户解决这个难题,不仅可以让他们对症下药,还能控制农药使用,让顾客能吃上放心蔬菜。他和小伙伴们一起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给农户们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发放病虫害知识手册等等,显然,这些办法都无法立马见效,且最终效果无法保证。
“如果农作物的病也能扫一扫就知道该多好。”一个小伙伴无意中的一句话,给了刘奕辰一条崭新的思路。
青春梦圆:让农户搭上“AI”快车
数字时代,“扫一扫技能”可以在网络江湖“横扫千军”,刘奕辰想到,自己曾接触过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只要对着植物扫一扫,就能立马跳出页面,不仅介绍了植物品种,连相关的诗词、寓意都一一详尽。
他一拍脑袋:“既然软件可以识别植物,那为什么不能识别农作物的疾病呢?”于是,刘奕辰决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率领小伙伴们进行自主研发。
2019年开始,刘奕辰团队依据农作物病虫害识别的应用场景,探索开发AI算法,搭建一个包括病虫害图片库、病虫害防治信息库的基础数据库。
2022年,这个农业大数据平台终于应运而生,包含刘奕辰和小伙伴们一起采集的2000万张植物病虫害图片,涉及39种农作物,只需将手机镜头对准出现病虫害的农作物,拍照、上传,几秒钟后,人工智能就能精准识别出病害名称,还能告诉农户这类病害需要什么药、用量和用法等。
不过,在普及推广这个平台时,难度并不小。有人觉得一群没种过田的小孩子做的玩意,肯定不靠谱;有人怕在手机上用了这个平台后,乱收钱……
2023年的一天,刘奕辰路过一个番茄大棚时,看到叶子上面有很多类似煤灰的脏物,觉得有些奇怪,拿出手机“扫一扫”,发现竟是一种“煤污病”。
“孙大叔,你家番茄得了病,赶紧去看看。”刘奕辰匆匆跑到番茄大棚的主人孙志根家里。孙志根到了大棚,用手在叶子上一抹,一脸不以为然:“小伙子,这只是灰尘,现在的空气不好,脏得很,都落到番茄叶上了。”
刘奕辰多番解释,孙志根一点儿也听不进去,为了让这个“小屁孩”别再烦自己,他后来还翻了脸:“你是想推销自己的平台,别再说了,我不需要。”
刘奕辰有些委屈,自己已经说了无数次,这个平台是免费的,但很多人还是不信。谁知,半个多月后,孙志根过来找他:“你之前说我家番茄得了什么病?快跟我去看看。”
原来,这半个月里,番茄叶子越来越“脏”,而且出现白色、黑色和灰色的“煤堆”,有些叶子开始发黄,孙志根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刘奕辰的帮助下,平台不仅精准诊断番茄病情,还给出了治疗方案。孙志根及时给番茄施药、除虫,还对大棚进行了消毒,番茄终于“活”过来了。
孙志根的成功案例,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相信刘奕辰的这个平台,有农户笑说:“我們一把年纪了,居然还能享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一机在手,病虫不愁啊。”
至今,平台的全国注册使用人数已达31万人,累计服务20多万人次,间接帮助农户避免损失达700余万元。
眼下,追求完美的刘奕辰依然在不断改进这个平台,比如在平台增加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农业政策法规查询等服务。
刘奕辰把AI技术引入传统农耕劳作中,让农户享受到了AI带来的便捷。这个曾经“贪玩”的少年,终于“玩”出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他不仅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许,还荣获“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湖南省优秀毕业生”、湖南省“三下乡”先进个人等荣誉。
扎根农村多年,刘奕辰从衣着打扮到生活习惯,已然一副地道农民模样。遇到晚霞特别漂亮的傍晚,他喜欢在田头找块大石头坐下,什么也不做,静静欣赏乡村的落日美景,闻闻泥土的芳香,他知道,这里就是自己青春梦圆的地方。
编辑/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