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试点迈向示范 成都体育消费如何提能升级?

2024-02-07袁佳段为国李发戈

先锋 2024年1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场馆

袁佳 段为国 李发戈

持续激发体育消费活力和增长潜力,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更加突出扩大需求,更高水平推进消费投资良性循环”是2024年成都经济工作七大方面重点任务之一。

体育消费集健康消费、娱乐消费、休闲消费、社交消费于一体,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体育消费,是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释放内需潜力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成都持续激发体育消费活力和增长潜力,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世界赛事名城建设。2020年,成都入选国家首批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3年,成都体育消费新场景建设案例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创新实践》。

在试点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拓展体育消费市场,提升体育消费能级,实现从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向体育消费示范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是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主要优势

第一,体育消费潜力大。2022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817.5亿元,成为继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苏州后,第7个GDP总量超过2万亿元的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96.5亿元,居全国城市第6名。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可支配收入4794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89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31元。

第二,体育消费基础稳。成都大运会后,市民运动热情高涨。数据显示,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已超过970万人。近年来,成都年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5000余场,打造出“天府绿道健康行”“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具有城市特色的多个群众体育活动品牌,吸引超过1400万人次参与体育活动。

第三,体育消费条件好。2018年以来,成都先后新建改造提升大中型体育场馆49个,新建改造达到国家标准的体育公园10个,打造社区运动角示范项目200余处、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400余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5平方米;成功举办了国际高级别体育赛事120项、全国性体育赛事150余项;策划了中国·天府龙泉山China100山地越野赛、中国·成都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和“绿道让生活更美好”——中国·成都绿道运动生活嘉年华三项赛事活动,培育出“一带一路”“天府绿道”“熊猫杯”“天府龙泉山”四大自主品牌赛事,成都马拉松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并先后获得世界田联精英标牌赛事和金标赛事称号。

第四,市场规模优势明显。2022年,成都体育产业总规模、体育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005.3亿元、386.7亿元,体育产业成为又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与2018年相比,体育产业总规模、体育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0%、79.3%。2022年,成都体育消费总规模达578.6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2720.6元,占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7%,人均消费支出的9.4%。

短板瓶颈

第一,体育消费供需结构方面。2022年,成都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占比为1.86%,与文创产业10.86%和旅游产业4.73%的占比形成较大反差。同年,成都体育消费总规模及人均体育消费为578.6亿元、2720.6元,与北京、上海、深圳也有一定差距。体育供需两侧发展不充分的现象较为突出,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第二,资源的市场化运营方面。截至2022年底,成都共有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74家,除新建场馆外,其他场馆较多采取事业单位体制管理运营,以承办政府举办的赛事和服务市民健身等公益开放为主,很少开展体育经营活动,市场机制在场馆资源配置中作用发挥不明显。赛事活动方面,2018年以来,全市举办的270多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以政府承办为主,门票、广告、赞助和转播权等运营收入少,对体育消费拉动作用小。

第三,市民体育消费观念方面。长期以来,成都体育赛事门票收入明显低于电影票房和文艺演出票房收入,体育线上付费用户规模也小于音乐和影视线上付费用户规模。从消费结构看,2022年,成都体育实物型消费、参与型消费和观赏型消费的占比分别为42.3%、46.6%、1.1%,实物型消费在体育消费中仍然占有较大份额。尽管政府采取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方式引导市民进行体育消费,但效果不太理想。

第四,支持政策的精准度方面。土地方面,体育供地方式不灵活,社会资本建设体育场馆(场地、设施)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渠道不畅通。税收方面,企业举办或赞助体育赛事、体育活动很少享受税收优惠,一些受委托运营场馆的企业仍需要缴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能源方面,事业体制外的很大一部分场馆(场所)水、电、气价格仍然按工业或商业标准执行。财政补贴方面,非体育部门所属场馆还不能享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财政补助。

思考建议

第一,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一是培育体育赛事新产业,利用成都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竞赛表演市场为目标,引进国际品牌赛事、申办全国性赛事、培育本土体育品牌赛事,吸引全国乃至全球人流前往成都观赛、参赛。二是培育体育旅游休闲新消费,依托成都优美的自然山水资源,以打造国际体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大力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具有成都特色的体育旅游休闲项目,开发露营、房车、跳伞、攀岩、汽摩等体育旅游休闲新产品,打造体育旅游休闲精品景区、精品线路、复合营地和体育旅游休闲小镇(基地)。

第二,改革管理运营体制机制。一是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原则,采取事业单位内部企业化管理、事业企业合作运行、委托管理、事业转企业等方式,对原有事业体制体育场馆进行企业化、市场化改革。二是引入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职业体育俱乐部,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三是支持社会资本办赛,除重大体育赛事和一些风险较大的体育活动外,其他赛事均可交由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承办。

第三,培养市民体育消费习惯。一是加大体育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的宣传推广力度,增强市民“花钱买健康”“花钱买休闲”的体育消费意识。二是举办不同主题的体育消费节,打造覆盖“全域全季全人群”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盛宴。三是发展民间体育社团,以体育培训、体育健身、体育比赛带动会员消费。四是鼓励平台、企业与政府共同发放体育消费券,扩大发放规模和使用范围。

第四,推进体育領域政策创新。土地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城市闲置空地、农村“四荒”土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体育场地和设施,采取划拨、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点状供地、临时建筑用地、兼容用地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办理体育用地和规划手续。税收方面,协调税务部门对举办或赞助公益性体育赛事活动的企业给予广告费税前扣除和所得税抵扣优惠,对受委托运营公共体育场馆的企业给予免收或减半征收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能源方面,督促水务、电力、天然气等部门按照国家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的要求调整水、电、气等供能价格。财政奖补方面,制定市级层面体育场馆运营补贴和赛事扶持资助办法,场馆补贴主要按是否公益开放发放,不再区分场馆隶属关系和运营机构性质。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市财政局)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
地方立法保障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