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制作微视频用于免疫学混合式教学的探索实践

2024-02-05植懿丹杨金凤赵向峰骆耐香

基础医学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班级优化教师

植懿丹,杜 娟,杨金凤,赵向峰,骆耐香

(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桂林 541004; △通讯作者)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乃至数智化时代。这种变化对教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1]。数字化转型使得教育变得更为灵活。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学习的唯一途径,大量学习资源遍布网络。只要有学习的意愿,人们可以随时学习、随地学习、终身学习。在学校,学生也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可以通过在线课程、教育软件和虚拟现实等多种手段来获取知识,教学资源变得非常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也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探索更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目前,混合式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日渐普及,教师希望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共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近年来在免疫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也进行了混合式教学的改革优化。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授课学生专业范围广、基础参差不齐,而相对于其他基础医学学科,教学内容更加抽象,在传统教学中成为教师教学的难点和学生学习的障碍。混合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在有限的课时内给予了学生更多样的选择,实现了个性化、差异化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体现出明显的优势[2]。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和困惑。例如,混合式教学形式已建立,而良好教学生态的建立仍普遍滞后,学生线上线下的沟通交流热度与教师的需要及期待仍有一定距离。如何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生高度参与和个性化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呢?对此,笔者近年来在免疫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进行了相应尝试。

1 学生制作微视频用于混合式教学的构想

针对混合式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思考:能否从教学资料入手寻找一个能够增加学生参与度、促进深度学习的方法?目前,多数学习资料由教师提供,如果增加学生消化、吸收后再生成的学习成果,再次运用到课程学习之中,这种方式对学习效果的提升是否有帮助呢?教师可以将知识点制作成微课,供学生线上学习。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尝试制成微视频或微课,作为学习资料的补充。这种方式一方面通过知识输出过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另一方面,同伴视角所形成的学习资料有可能会与他们的个性喜好和理解程度更接近,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而制作微视频对于当前大学生而言并不困难,且契合他们乐于分享和展示自我的心理特点,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式。

2 实施方案

基于以上构想,我们设计了如下改革方案:在免疫学相关课程教学中,结合相应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制作微视频进行学习总结和分享,积累形成体现本校本专业学生视角的教学资源库,并运用到混合式教学实践中,以探讨该策略的可行性及其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方案如下图1所示。该方案先在笔者负责的护理学本科专业两个平行班级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小班初试,观察到该方案的积极作用后,又结合初试情况进行了涉及教学全过程的优化调整(优化方案见图2)。优化方案在生物技术本科、药学/药剂学本科、护理学本科、助产学本科等多个专业和班级中进行进行推广实施,均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

图1 学生制作微视频的小组活动方案

图2 涉及教学全周期的优化方案

3 实施效果

3.1 小班初试阶段

小班初试阶段涉及的护理学本科专业两个平行班级中,授课教师、学生基础、考核方式相同,每个班级人数约110人。对照班级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学习材料为教师提供的材料,研究班级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相关的微视频,并在班级学习群内进行交流和分享。

从实施的结果上看,研究班级所有小组均能按时提交学习微视频,共收集微视频17个,基本涵盖教学重点章节,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偏好、需求等进行分析。从期考成绩上看,与对照班级相比,研究班级平均分略高(70.1vs68.1)、80分以上比例更高(17.1%vs10.5%)、不及格率更少(11.4%vs16.3%)。这些结果提示该措施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通过初步尝试,我们看到了学生对于制作微视频还是比较欢迎。学生很喜欢运用这种方式彰显个性,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也提高了我们后续改进优化和推广的信心。然而初步尝试中所用的手段比较单一,缺乏与教学各个阶段的融合,评价机制也相对单一,能起到的促进作用还比较有限。为此我们对相关措施进行改进,并在不同专业学生中进行了优化推广以观察效果。

3.2 多专业优化推广阶段

改进优化的具体措施涉及教学各个环节,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线上教学、评价机制等(见图2),贯穿课程教学始终。经过一系列优化后,教学效果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3.2.1 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更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 有了微视频作为了解学情的有利工具后,教师通过分析,可使教学设计更契合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偏好、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在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也充分考虑学情的特点,学习资料既有来自教师的,也有来自学生的,互为补充,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3.2.2 线上线下学习气氛更活跃,学生参与度更高 教学设计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课堂上学习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小组讨论发言积极。线上学习群活跃度也明显提升,师生交流频繁。学生课后自学知识点完成度较高,课后思考题完成质量较好。

3.2.3 学生创作微视频更积极主动,对已有视频资料再加工程度明显增加 根据学生制作微视频时对网络已有视频资料的加工程度,由少到多依次分为直接引用(推荐)、剪辑加工、自主创作三个层次。直接引用的视频是学生使用录屏软件将网络视频录制下来,该方式对学习资料只有筛选而没有重组加工,知识重构的程度较低。而剪辑加工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筛选到的学习材料设置相应的学习场景、增加学习感受或评价,或者是把不同的学习材料根据一定的中心组合成更丰富完整的视频资源,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加工、重构等。自主创作则是根据知识点重新设计了微课、微电影、小动画等,知识加工重构的程度最高。初试班级共收到视频17个,其中直接录屏7个,剪辑加工9个,自主创作1个;优化推广班级共收到视频74个,其中直接录屏9个,剪辑加工51个,自主创作14个。通过对不同阶段学生作品的加工程度进行分析,我们看到从初试阶段到优化推广阶段,直接引用的视频比例由41%降低至12%,剪辑加工比例由53%提高到69%,自主创作比例也从6%提高到19%。这些数据提示了相关措施进行优化后,学生对制作微视频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度更高,他们通过知识输出更好地实现了深度学习。由此可见,该项措施在不同班级、不同专业学生当中都是可行的,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回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综上所述,在初试阶段通过平行班级的对比,我们发现学生制作微视频用于混合式教学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进而在不同专业的推广中看到该方案在多个班级均得以顺利展开,学生配合度高,并且通过学生制作视频资源的累积,进一步激发了后续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得到更多自主创作的作品。这种方案可持续更新,不断优化,拓展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优化了线上线下的教学生态。

4 学生制作微视频用于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实践,笔者体会到鼓励学生制作教学微视频并运用到混合式教学当中,是一项在信息时代契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尝试,它的意义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这是该项教学改革实践最直接的益处。信息时代学习资料空前丰富,学生并不缺乏相应的资源,缺少的是学习的兴趣,需要教师充分发掘和培养。在实践中,教师通过前期收集的学生作品分析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在线下课堂充分营造良好的沟通探究氛围,在线上课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而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学习成果呈现出来,需要学生课上课下深度学习才能完成。这与全程只是被动接收信息相比,学生的参与度极大增强。从实践结果上看,随着改革的推进,学生制作的作品加工程度更高,也体现了学生对该方式的参与和认可。

4.2 能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混合式教学依托信息技术现已广泛开展起来,但如何充分发挥该教学方式的优势一直是教师关心的问题。不管是PBL+混合式教学、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等常见方式[3,4],或是手机游戏+混合式教学等新潮的方式[5],目的都是要赢得学生的兴趣和时间,希望他们运用好线上线下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真正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从学习理论上讲,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教”,通过知识输出实现深度学习。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再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并最终制作微视频通过线上进行交流分享。这其实也是翻转课堂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突破了常规面授课堂的时空限制。小组活动可以充分展开,班级学生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展示,教师也有时间进行深度点评,所形成的学习成果还可以积累下来,在不同班级或年级中进行展示,增加了翻转课堂的灵活性,易于做到形成性反馈和实现持续改进,发挥出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4.3 能获得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学情信息

信息时代不缺学习材料,但什么材料更合适、由谁去筛选仍值得探讨。我们所获得的学生作品,体现了学生的需求、喜好和认知水平,作为学习材料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学生以该方式自主学习并进行输出后,有利于放眼教材之外,关注网络上、生活中更多教学相关的案例素材,进一步拓展了学习资源。除此之外,由于学生的参与,教师也能接触到更多的鲜活案例或是网络上的优质资源。比起单独由教师去完成,资料收集的数量和效率都会极大提高。这些学生相对认可的教学资料,经教师筛选整理后,可积累成为更加契合本校学生、更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数字“活水”,在不同班级、年级间不断更新。而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研读分析学生的输出成果,教师能直观地感受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兴趣变化等。这为教师教学提供很好的学情参考,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不断优化,更加契合学生需要。

4.4 能促进教学相长

学生制作微视频用于教学的方式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身份互换的契机。一方面,学生需要自己输出学习成果,上课时不仅会更专心地听教师讲解知识,另外也会不自觉地揣测和学习教师的上课风格、仪容仪态、讲解示范等,向教师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观看学生制作的教学视频或报告,不但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更直观的感受,还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激发活力,促进教学创新。而师生在这种身份互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形成知识面前紧密的师生实践求真共同体,与时俱进,共同成长,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5 能促进数字化时代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

2021年,我国印发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将数字素养作为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6]。数字素养的内涵包括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6]。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实践就是一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的方式:通过鼓励学生收集信息参与教学微视频创作的过程,提升了学生数字获取、制作、评价、分享、创新等能力。同时学生的批判思维也得到培养:相对于各类“官方发布”的学习资料而言,同伴的作品可能并不完美,概念表述也许不够严谨准确,但这是培养大学生批判精神的一个契机。如果他们接触的学习资料都是来自书本或教师的推荐,会本能地把这些当成权威或标准接受,而减少了自身的辩证思考。如果看到的是来自同伴不太完美的学习成果,加上教师恰当的点评和引导,则有可能激起思辨的火花,促进批判思维的养成。当他们再面对当前网络时代鱼龙混杂的信息时,就会多一些思考和理性判断,多思考,不盲从。这也是数字时代的重要素质。

猜你喜欢

班级优化教师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班级“四小怪”
最美教师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教师如何说课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不称心的新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