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仔猪常见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探析

2024-02-05柴肸贵州省盘州市鸡场坪镇农村工作服务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水肿病白痢胃肠炎

文│柴肸 (贵州省盘州市鸡场坪镇农村工作服务中心)

由于新生仔猪各种脏器和机能尚未完全发育,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感染。此外,新生仔猪感染疾病具有突发性和严重性的特点,因此养殖场户需要时刻关注仔猪的状况,加强对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平时的生猪养殖中,养殖主体需要掌握新生仔猪可能出现的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确保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迎接新生仔猪饲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疾病防治挑战。

一、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传染性胃肠炎(TGEV)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该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当新生仔猪接触到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猪只、粪便,或者受到污染的空气影响后,就很容易发生感染。一般情况下,出生时间在10天以内的仔猪更容易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而这类疾病具有发病突然、致死率高的特点。

2.诊断方法。新生仔猪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的主要特征是腹泻,并伴有呕吐现象。此外,通过观察仔猪排泄物的颜色和气味也可以进行初步诊断。如果仔猪的粪便呈黄绿色或灰色,并夹杂有奶瓣,同时具有腥臭气味,那么可以初步判断为传染性胃肠炎。此外,通过检测仔猪体温的状况也可以进行初步的诊断。当仔猪的体温异常且不稳定,腹泻前和腹泻后分别出现偏高和偏低的情况时,也可初步判定为传染性胃肠炎。

3.防治措施。预防新生仔猪感染传染性胃肠炎有以下几种措施:母猪疫苗接种,在母猪怀孕期间按照规定接种传染性胃肠炎疫苗,以控制该病的感染和传播;圈舍管理,做好新生仔猪的圈舍管理,定期清扫和消毒,每周至少进行1~2次,以防止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滋生和传播;引进管控,加强对新生仔猪的引进管控,严禁从疫源地引入新生仔猪,同时严格执行检疫要求。

治疗患传染性胃肠炎新生仔猪的主要措施是药物治疗。治疗使用的药物主要是白细胞干扰素。在仔猪发病初期,可以将白细胞干扰素与黄芪多糖混合后,按照要求进行稀释,给仔猪肌内注射。此外,还可以采用静脉注射阿莫西林和电解多维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出现严重脱水病症的新生仔猪,可以注射药物并口服生理盐水,必要时进行补液治疗。

二、白痢病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白痢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感染有关。常见的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放线菌属和链球菌属的细菌,以及TGEV、轮状病毒等病毒。寄生虫感染,如蓝氏副小殖吸虫和脂肪皮线虫,也可导致白痢病的发生。除了病原体感染外,母源抗体水平偏低和母猪饲料过于单一的情况也会引起新生仔猪患上白痢病。

2.诊断方法。白痢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症状观察。白痢病的典型症状是新生仔猪出现腹泻、脱水、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通过观察仔猪的临床表现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白痢病。第二,粪便检查。收集患病仔猪的粪便样本,通过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和病毒核酸检测等方法判断粪便中是否有病原。第三,免疫学检测。使用特定的抗体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免疫荧光法,检测仔猪体内特定病原体的抗体水平或抗原的存在。第四,病理学检查。对于严重的病例,可以进行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切片的显微镜观察和病变部位的病理学分析。

3.防治措施。白痢病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四点:首先,加强母猪饲养管理。在母猪妊娠和哺乳阶段,提供全面且易消化的饲料,确保母猪正常泌乳和优质乳汁产量;其次,确保新生仔猪吮食初乳。新生仔猪在产后1~3天内必须吮食足够的初乳,以增强其体质,预防白痢病的发生;再者,适时开食补料。仔猪在10~30日龄处于生长旺盛阶段,此时母乳可能无法满足其生长需求,因此适时进行开食补料,促进胃肠机能发育,预防疾病的发生。建议在10~14日龄开始饲喂适量的乳猪专用开食料,遵守少食多餐、定时定量的原则,确保供给充足的饮水,避免暴饮暴食;最后,进行免疫预防。对母猪进行免疫注射,分别在产前40天和产前20天注射大肠杆菌埃氏三价苗,以提高其抗体水平。如果母猪未能形成相关免疫应答,仔猪在2~7日龄时应注射大肠杆菌灭活疫苗,以预防白痢病的发生。

白痢病的治疗应遵循清肠止泻、抗菌消炎的原则。可以选择肌内注射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等,频次为2次/天。同时,可以口服磺胺脒、次硝酸铋、诺氟沙星、乳酶生等药物,频次为3次/天。此外,可以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葡萄糖和碳酸氢钠,供猪自由饮用。

三、水肿病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新生仔猪患水肿病的原因主要有四种。环境因素:圈舍环境脏乱、潮湿和通风不良,增加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饲料问题:饲料营养不均衡,过多或过少的饲料摄入,以及饲料污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新生仔猪的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水肿病;母猪传播:母猪如果患有水肿病或携带病原菌,可以通过乳汁、粪便等途径将病原菌传染给仔猪;免疫缺陷:新生仔猪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增加了患水肿病的风险。

2.诊断方法。水肿病的诊断方法有四种。一是临床症状观察,即通过观察新生仔猪是否出现典型的水肿病症状,如体表水肿、腹部膨胀、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等来判断是否为水肿病。二是病理检查,即对死亡或临床病情严重的新生仔猪进行解剖检查,观察其内脏器官是否存在异常变化,如腹水、肺水肿、肠道充血等。三是实验室检测,即通过实验室检测方法,如细菌培养、病原菌鉴定、血液学检查等,确定是否存在水肿病相关的病原菌或病理指标的异常。四是病原学检测,即采集患病新生仔猪的相应样本(如血液、粪便、组织等)进行病原学检测,如聚合酶链反应(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以确认是否存在水肿病相关的病原体。

3.防治措施。预防新生仔猪患上水肿病的措施主要涉及日常的仔猪护理和母猪管理。要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定期清理粪便和垃圾,消毒圈舍,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滋生。注意加强饲养管理,给仔猪提供合适的饲料,保证营养均衡以及充足的饮水,避免饲料过于浓稠,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加强母猪管理,确保母猪在怀孕期和哺乳期间获得充足的营养,注重母猪的免疫保护,遵循合理的繁殖和断奶管理措施。及时对母猪和仔猪进行免疫,接种合适的疫苗,提高它们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治疗新生仔猪水肿病的措施主要是隔离诊治和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可以配合使用肌注葡萄糖溶液、维生素C、地塞米松等药物,同时也可以使用抗生素、抗菌药物、解热镇痛药等,以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减轻炎症反应。对于症状严重的仔猪,可以通过补液、补充电解质、维持正常体温等方法帮助新生仔猪恢复体力和免疫力。

四、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新生仔猪患上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原因是寄生虫感染,即感染的寄生虫在仔猪的红细胞表面以及血浆中对血液循环系统进行破坏,从而引发疾病。关于具体感染的寄生虫,目前的研究并没有明确。

2.诊断方法。对于可能患附红细胞体病的新生仔猪,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诊断。一是临床症状观察,即通过观察仔猪的临床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不振、黄疸等,结合病史进行初步判断;二是血液检查,即可以进行血液学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涂片观察等,以检测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贫血现象;三是寄生虫检测,即通过采集仔猪的血液样本或粪便样本,进行寄生虫检测,例如血原虫检测、寄生虫卵或囊体的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附红细胞体病相关寄生虫的感染;四是病原学检测,主要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病原体的检测和鉴定,以确认是否存在与附红细胞体病相关的寄生虫感染情况;五是病理学检查,即通过对患病仔猪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切片观察和病理变化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与附红细胞体病相关的病变特征。

3.防治措施。附红细胞体病的方法措施有以下几方面。注重环境卫生管理,即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避免细菌和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加强母猪管理,即定期进行驱虫、免疫和营养补充,提高母猪的抵抗力,减少寄生虫传染给仔猪的风险;优化饲料管理,即为母猪和新生仔猪提供营养均衡、清洁卫生的饲料,确保仔猪获得足够的营养和免疫力,增强其抵抗病原体的能力;关注饮水管理,保证饮水的干净和充足,避免水源受到污染,减少病原体传播的风险。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措施通常是药物治疗,可以通过静脉注射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强力抗生素的方式加以治疗。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新生仔猪的体质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母体携带的病原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常见疾病的发生。为保障养殖效益,养殖主体在日常管理中需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降低疾病对新生仔猪养殖的威胁。同时,对于出现症状的新生仔猪,应采取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措施,确保养殖过程中的健康与效益。

猜你喜欢

水肿病白痢胃肠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鸡白痢的防控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雏鸡白痢的诊断与防治
一起仔猪黄白痢的治疗与预防
仔猪黄白痢防治初探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仔猪水肿病的诊治